分享

肠梗阻的内镜处理[治疗原则与操作技巧]

 jtf18 2025-02-17 发布于广东

转自:宜山论镜

肠梗阻是由多种原因导致肠内容物无法正常转运和通过肠道的疾病,是常见的急腹症,通常表现为腹痛、腹胀、呕吐、停止排便排气等,腹部平片或CT可见结肠或小肠扩张,伴有气液平面。主要的发病原因有术后肠粘连、肿瘤、肠套叠、疝、肠扭转等。梗阻不仅会引起肠管的解剖和功能改变,也可能导致全身的生理紊乱,严重时可危及生命。肠梗阻的类型主要包括机械性肠梗阻、动力性肠梗阻、血运性肠梗阻等。

临床中肠梗阻大多收治急诊外科处理,根据中国抗癌协会2023年恶性肠梗阻治疗中国专家共识和2023年小肠梗阻的诊断与治疗中国专家共识意见,如没有腹膜炎、肠坏死及肠缺血的梗阻,推荐先行尝试非手术治疗,尤其对于重要器官存在合并症、免疫功能低下及接受手术治疗风险较大的患者,多选用非手术治疗。

肠梗阻非手术治疗的基本原则包括以下几点:

  1. 禁食、补液、补充水电解质,超过1周的禁食患者需肠外营养治疗;

  2. 胃肠减压,减轻肠道内压力,进而减轻梗阻症状;

  3. 疼痛较明显的患者可使用解痉药物,但避免使用止痛药物;

  4. 动态监测腹部体征的变化,定期进行影像学评估判断病情变化。

对于恶性肠梗阻的基础治疗,总结为“减、加、抑、激、利、动”六种措施,其中尤其提到,胃肠减压、生长抑素的使用具有较高的证据等级及推荐强度。

一、

肠梗阻处理的三大应用场景

图片

内镜作为消化道疾病常用的治疗手段,在肠梗阻的处理中主要有以下三种应用场景:

图片

1.结肠恶性梗阻放置金属支架,减压后再行手术一期缝合或姑息治疗

图片
图片

结肠恶性肿瘤引起肠梗阻,可见肠腔显著积气扩张及气液平面。

图片

灌肠后行肠镜检查,可见肿块阻塞肠腔,内镜无法通过。

图片
图片

X线辅助下放置结肠金属裸支架,上游粪水流出,患者症状体征改善。

图片

2.结肠吻合口狭窄伴上游肠梗阻行吻合口扩张及置管减压

图片
图片

直肠吻合口显著狭窄,镜身不能通过,患者有不全肠梗阻表现,经多次扩张效果欠佳,遂行吻合口疤痕放射状切开,然后柱状水囊逐级扩张。

图片

发现吻合口仍难以完全扩开,上游肠腔显示显著扩张。

图片

以免穿孔不再继续加压扩张,然后放置粗胃管代肛管减压,患者腹胀明显缓解。

图片

3.小肠梗阻放置肠梗阻导管减压

图片
图片

小肠显著扩张积气,胃镜放置肠梗阻导管,X线下送过屈氏韧带,行小肠减压。

专家共识强推荐认为,肠梗阻导管联合药物治疗对70%~90%的小肠梗阻患者有效。肠梗阻导管经过内镜或X线透视下置入幽门下,因其顶端的水囊可通过自身重力和小肠蠕动,使导管不断推进,最大限度地靠近肠管梗阻处,持续吸除梗阻上方淤积的液体及气体,可迅速减轻肠壁水肿和肠腔压力,解除梗阻效果优于鼻胃管减压。

肠梗阻导管与普通胃管相比有以下区别:

  • 长度3米,显著长于普通管道,有利于深达小肠梗阻点减压、用药、造影、定位

  • 前端有钢珠和前囊设计,提供模拟的食团重量和形状,导管有利于随肠蠕动推进

  • 硬长的亲水导丝,适合放置时支撑导管,必要时导丝引导置入

  • 末端是鼻外显示部分,有四腔道设计,适于造影、注入药物、负压吸引等功能

图片

要想理解梗阻导管的工作原理,需要复习一下小肠解剖分区(下图所示)。一般来说肠梗阻导管应置入十二指肠降部、水平部以远,理想状态是钢珠和前囊越过屈氏韧带,即置入第二组小肠。

图片
图片

梗阻导管基本工作原理,有以下几种解释:

  1. 负压吸引

  2. 机械疏通

  3. 药物灌洗:主要是麻油前端润滑、高渗药物前端打入减轻局部水肿、造影等。

  4. 内排列:相对于外科开腹的外排列手术,对于粘连性肠梗阻患者,导管可以跟随蠕动前行,有可能重新排列扭曲的肠管,理顺走向,达到内排列目的。

二、

梗阻导管的两种置入方式

图片
图片

1.内镜直视置入

即胃镜夹持导管,直视下送入十二指肠远侧。本方法优势是直视观察上消化道,同时吸引胃腔潴留液体,但置入深度有限,对于胃腔显著扩张扭曲及小肠畸形患者,常难以进入第二组小肠。

图片
图片

如图所示,插入梗阻导管,胃镜下异物钳夹持前端,边进镜,助手边配合送入十二指肠水平部。

图片
图片

边吸气边退出胃镜至胃腔,然后异物钳松开退出。打起前囊15ml无菌注射水,必要时夹持导管深送。根据手感,注意避免前端打折盘曲。注意十二指肠有无憩室,避免前端推入憩室。

图片

2.X线辅助置入

图片
图片

鼻胃镜进深至十二指肠水平部左右,造影示踪肠腔,X线下置入亲水导丝至屈氏韧带以远(如阻力较大需避免导丝穿孔,建议黄斑马导丝-造影导管-钢导丝交换引导),沿导丝送入导管,造影确认肠腔,打起前囊。

三、

术后胃肠梗阻处理方案

图片

临床中经常遇到术后胃肠梗阻,首先应鉴别梗阻性质,包括良恶性判别及绞窄坏死判别,可能影响后续治疗方案。可首先根据共识意见基础处理,胃肠减压及禁食补液等,再尝试肠梗阻导管减压。

图片

1.全胃术后输出侧小肠梗阻

图片
图片

胃镜观察吻合口情况,再直视下送入导管即可。注意阻力较大时不可盲目深送,容易打折甚至穿孔,必要时X线辅助深送。

图片

2.全胃术后复杂吻合输出侧梗阻

图片
图片

胃镜可见全胃术后,胃肠吻合口未见肿瘤复发征象。进入左侧小肠可达盲端。

图片
图片

进入另一侧小肠,可见三腔结构(视野正下方一腔难以全景显示),考虑布朗吻合?但进入中间一腔后又发现盲端。

图片
图片

在吻合方式未明的情况下,先放入梗阻导管入前方另一腔道,造影可见远侧弥散,逐渐显示远侧小肠腔,遂异物钳夹持缓慢送深。

图片

最终造影确认为输出远侧。

图片
图片

术后与手术医生讨论,因患者体型消瘦,第一次手术时为避免术后输入侧梗阻,将本应输出输入端侧吻合的接点行侧侧吻合。1-4是输出侧,2-3即为侧侧吻合的输入侧,如此可大大增加肠肠吻合口面积,不至于出现输入侧梗阻。

图片

2、3与4之间可见狭长的侧侧吻合口。3侧应该是输入侧的胆胰开口方向,4是真正的远侧输出方向。

图片
图片

置管后4天对比,术前术后小肠梗阻无明显改善,导管前端已下游至4-5组小肠,考虑保守治疗无效,遂行开腹手术。

图片

术中发现导管前端卡在狭窄部位,起到了示踪作用。术后病理可见小肠2cm的炎性狭窄。

图片

3.BII术后输出侧梗阻

图片
图片

常规的BII吻合,能见到输入侧盲端,然后自另一侧小肠进入,直视下即可放入导管。

图片

4.BI术后肠梗阻

直视下置管即可。注意患者无幽门结构,前囊最好越过屈氏韧带,否则容易滑出小肠至胃腔。

图片

5.输入侧梗阻

图片
图片

本例41岁女性,胃窦MT术后一周出现肠梗阻,炎症指标显著升高,有感染休克趋势。胃镜进入可见输出侧通畅,胃肠吻合口输入侧显著充血水肿,不能找见入口。考虑输入侧小肠梗阻、盲袢综合征可能。

图片
图片

造影导管带导丝反复寻找输入开口,最终进入小肠腔。

图片
图片

沿导丝置入引流管,因导丝带入困难,异物钳辅助推送。造影确认引流管位置。

虽然置管成功,术后也引流出大量脓液,但患者肠壁炎症过重,最终还是小肠破裂穿孔,遂行急诊手术,放置腹腔体外引流和肠内体外引流。治疗一月后炎症指标好转,考虑更换更粗的内引流管。

图片
图片

胃镜观察吻合口炎症明显消退,拔除上次放置的引流管,胃镜可顺利通过输入侧小肠,肠壁水肿不明显,可见肠内2枚体外引流管。

图片
图片

为避免管道过多互相影响,先放置导丝指引放置路径,再放入粗的胃管减压。患者逐渐恢复。

四、

肠梗阻导管置入围手术期管理

图片
  1. 建议术前胃管减压,可减少误吸、缩小胃腔、保持视野。

  2. CT观察梗阻点及性质。

  3. 套件及注水均采用无菌注射水冲洗(不是NS及GS),否则导丝很难交换,且含电解质液体会腐蚀前囊,造成漏水及滑脱等。

  4. 术中辅助(尽量不用异物钳)。既往2例置管患者短期内反复滑脱,再次置管发现前囊水消失,测试管道发现可疑异物钳夹持处有极小破口,会缓慢漏水。

  5. 术后鼻外不固定,尽量让前端下游。

  6. 进食时机与拔管:肠梗阻症状体征缓解后可尝试带管口服无渣流质半流质,管道夹闭状态下如无加重复发表现可拔管。如拔管困难,可带管出院,肠内及肠外营养混合治疗,复查腹部CT再拔管。必要时根据前端位置再次手术。

五、

总结

图片
  1. 内镜治疗肠梗阻是非手术患者的重要措施(小肠、结肠),也能为手术一期吻合创造条件。

  2. 肠梗阻导管联合药物治疗,对70%-90%小肠梗阻有效。

  3. 术前禁食、胃肠减压有利于导管成功置入。

  4. 置入方式需根据情况具体选择,尤其胃肠术后要辨清梗阻的原因再制订具体治疗计划。

作者简介

郑海明

图片

上海市第六人民医院消化内镜中心

副主任医师 医学博士

现任中国医药教育协会慢病防治工程委员

吴阶平医学基金会中国炎症性肠病联盟会员

上海市小肠镜学组委员

先后主持国家重点实验室课题一项,主持交通大学校级及院级课题4项,发表国内外论文12篇,主编内镜相关专著一部。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