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小金 文/图 据宋乾道《四明图经·昌国》卷七“祠庙”一栏中记载:岱山陈大王庙,在县北二百六十里。王名稜,姓陈氏,字长威,庐江襄安人。天资义勇,志在戡难。仕隋炀帝大业(605~618)中,尝奉辞提师航涉海道,故其威赫誉震海上。 宋宝庆《昌国县志》又记载:岱山庙,在北海中,其神名稜,姓陈氏,字长威,庙以端拱二年建,号陈将军庙,绍兴十七年重修。 笔者认为,上述史书中记载的陈大王庙也好、陈将军庙也好,其实就是现在的枫树镇英庙。 一 枫树镇英庙原名岱山庙,建于大宋端拱二年(989),原址在七柱(座)坟沿(地名不详)。宋绍兴十七年(1147),仕民募资重修,进士於知微撰记。宋宁宗庆元元年(1195),御赐“英感庙”额。明洪武十九年(1386),朝廷对海岛实行“清野之策而墟其地”,遣岛民入内陆。清顺治十四年(1657),清政府又以“舟山不可守”为由,再次迁徙岛民入内陆,由此,庙废。 在这“陈大王庙”一建一废中,还引申出两则神异的小故事。元大德《昌国州图志·叙祠》中说:一夕,风雨如晦,海潮奔涌,有巨石浮潮而上,岱山场亭户莫姓者负至数里,竖其石于墩上,若有神物恁之,称曰:“吾隋朝陈将军也!”语竟罔然,如闻空中隐隐有甲马声,愈时不绝。乡民聚观撼之,莫能动。因异其事,即其地而庙焉。庙建成后,常常显灵,保佑当地百姓,后来上报朝廷,皇帝下诏赐名为“英感庙”。 另一则小故事说的是在明洪武年间,皇帝朱元璋下令实行海禁,强迫海岛居民迁往大陆。岱山枫树有周、杨二姓家族,驾船搬家迁往大陆。船一出海,就有一根圆木一直跟随在船后面漂浮着,船开到半洋突遇乌风猛暴,船上的周、杨两家人跪拜忏念,木头啊,侬如果有灵性,就保阿拉太平,到了对岸就把侬雕刻成菩萨供奉起来,说罢果然风平浪静。后来想想可能是离开岱山时,未把陈大王庙中的菩萨请来,于是就用这根圆木雕刻一尊陈将军像,又建起了一座庙把它供奉起来,也称陈将军庙。听说这座庙至今仍在鄞州区东乡瞻岐。 清康熙二十三年(1684),朝廷颁布“展海令”开海禁,岱山展复,一些大陆沿海居民纷纷到岱山捕鱼、垦荒定居。清雍正十年(1732),枫树镇英庙由里人潘仲茂募资重建,选址于枫树墩鲤鱼墩上(今驻枫树墩部队营房址)。落成后正大殿五间,左右厢房各三楹,中建戏台及前殿、道地、山门,庙貌宏伟轩昂,俗称“总管庙”。1940年,该庙毁于战火。1944年,潘照槐等人筹备再次重建,至次年落成。1945年农历七月十二日,活跃于岱山的定海县国民兵团第三大队在枫树镇英庙集会,庆祝抗日战争胜利,大队长夏继林在集会上作报告,枫树村村民也自发参加集会,欢庆赶走烧杀抢掠、无恶不作的“东洋人”的胜利。 枫树镇英庙自建庙以来可谓命运多舛,先是明、清两朝的海禁,致使庙宇墙倒屋坍,香火断绝。后又多次遭风雨侵害,光绪三十一年(1905)农历八月初三,大风水挟海潮成灾,庙宇毁为瓦砾。1915年农历六月十六夜,遇特大风灾,庙宇屋顶、塑像皆被摧毁,损失严重。1940年,又遭侵岱日军焚毁。1940年农历七月十七,日本鬼子到岱东总吉庙扫荡时,被游击队第三大队打了伏击,战斗中有几名日本兵受伤。而且游击队还在打伤几名敌人后主动地安全撤离,使鬼子的这次扫荡既未达到消灭游击队目的,还反而被游击队打伤了几个,偷鸡不成反蚀一把米,只好悻悻而回。在返回东沙司令部的路上途经枫树镇英庙时,想在庙里稍作休息,但当他们看到庙里供奉的是抗倭保国、守疆护民的陈稜将军时,气得哇哇乱叫,只见高台上的陈将军圆瞪双目,威武不可侵犯,瞪得鬼子兵汗毛直竖,鬼子兵恼羞成怒,一把大火焚烧了镇英庙。 但同时,镇英庙又是一座非比寻常的孤悬海外的海岛乡村小庙,它曾不只一次受到朝廷的敕封。据元大德《昌国州图志·叙祠》中记载,宋庆元元年(1195),因镇英庙一境之人,惟神是赖,雨旸以时,疵疠不作,于是上报朝廷,御赐“英感庙”额。同时,又记载:理宗淳祐九年(1249),进士周毅夫述侯阴功,率人士诣府以白,加进爵。其祠曰:敕庆元府昌国县岱山镇英感庙神。朕闻海上神山,烟霞缥缈,为灵异所宒。昌国相望蓬莱,而岱山非寻常岛屿也。尔庙食兹土,御菑捍患,事迹暴著。旧矣,迩者雨旱魃於一区,风冠帆於半夜,閧市之民赖以宁辑,庸非尔力哉?部使者以闻,宜启崇封,特加徽号。尚思灵济之义,以庥我民,特封灵济侯。 一座海岛小庙,一次是御赐“英感庙”宇匾额,一次是特封为“灵济侯”。足见当时朝廷对供奉陈稜将军的镇英庙是褒扬有加,这在海岛历史上也可能是绝无仅有的。 二 改革开放后,枫树村村民通过辛勤劳动,逐渐富了起来。1987年,由村民虞祥伦、祝为民、董来娣等人筹备,发起募资重建镇英庙,选址于枫树墩夜雾岙,县粮食局备战仓库旁边的山岙里,因地形关系,庙宇坐南朝北,有大殿三间。1999年,又改建成正大殿五间、左右厢房各三幢。2006年,又建成前大殿五间及山门、戏台、四周围墙等附属设施。现镇英庙占地面积2400平方米,南北长60米,东西宽40米,总投入约120万元。 建庙宇本来是为了纪念被当地百姓敬重的保境安民、为官一任致富一方的地方官员及为民解除病痛、治病救人的乡贤,有点像现代建造的一些纪念馆。 以前的岱山十八大庙供奉的老爷大都是有名有姓的保境安民或体恤百姓疾苦,免赋税、除徭役的好官、清官及医术高明,为民治病的乡贤名医。如枫树的镇英庙、高亭大岙的陈君庙,供奉的是威震海疆的陈稜将军;高亭高显庙供奉的是率兵在海上打击海盗,消灭倭冠,威震东海,保境安民的侯王姓高,讳霖;岱西前岸的禹王庙供奉的是“三过家门而不入”一心治水的大禹;东沙司基的运司庙供奉的是明初时曾带兵来此,为民除虎患的石姓、别号泉元老人的将军;小高亭的崇福庙供奉的是在任间体恤百姓疾苦,开州库散粮,豁免赋税,广施药物的仲姓,讳蒙、字秉直的昌州知府;高亭官山的陈圣庙供奉的是弃官从医,奔波于乡间小道和偏远小岛,长年累月为劳苦大众解痛治病的陈姓、名忠坤、又名光法的乡贤名医;长涂倭井潭的参府庙是为了纪念抗倭名将戚继光而建;大长涂港南新行的梅林庙是为了纪念总督浙江、南直隶和福建三省兵务,统管抗倭大业的胡宗宪而建等等。 三 再来说说枫树镇英供奉的陈稜将军其人其事。据《隋书》卷六十四《列传》第二十九记载:陈稜,字长威,庐江襄安(现安徽巢湖)人。其父陈岘,曾在陈朝一位大将手下做部曲。隋文帝杨坚平定江南后,陈岘父子俩投靠了隋朝,陈岘被拜为大将军,后被义军所杀,于是隋文帝又封陈稜为大将军,接其父职。隋炀帝杨广即位后,任陈稜为骠骑将军。大业六年(610),与朝请大夫张镇周一起领东阳兵万余人,自广东义安出发,前往流求。当陈稜率领几百艘战船浩浩荡荡驶进岱衢洋时,突遇乌风猛暴,一时天昏地暗,海上卷起大浪,驾船官兵纷纷把船驶进岱山、衢山岛港湾岙口避风,并在岱山岱东上船跳至涂口间的港湾里杀了一匹白马祭海,乞求神灵护佑,并在此作短期驻扎、练兵,并帮当地百姓剿灭海盗。 之后陈稜又随隋炀帝两次征辽东,立下赫赫战功,成为隋朝一员名将。隋炀帝死后,陈稜被李子通陷害,之后去投奔杜伏威,最终被杜伏威杀害。 岱山岛民为感其恩德,给他立庙、塑金身,作为神灵来供奉、祭拜。 据有关史料记载,陈稜将军庙除了枫树镇英庙和高亭大岙的陈君庙外,在唐朝时衢山也建有陈将军庙。清光绪三十四年(1908),衢山皇坟基出土了一块“大唐故程夫人墓志铭并序”的砖碑,碑文中记载了陈将军庙在衢山岛的位置“坟乙向,后□(字迹不清用方框代替)峨峨之山,前临淼淼之水。东南三里有陈将军灵庙焉。”铭文刻成于唐朝文宗皇帝开成三年(838),这说明衢山岛在一千多年前曾建有陈将军庙。故此,还引发了关于陈稜将军刑马祭海的地方不是在岱山而是在衢山的争议。 关于陈稜刑马祭海的地点的争议,司基的郑信章在编纂的《郑氏族谱》“古居司基概略”中写道:“相传司基东南角秦头,曾是陈将军'刑马祭海’之地。”其理由有三,一是司基古名叫秦头,现在司基村还留有秦头地名。元大德《昌国州图志》载,刑马在岱山之东北,名秦头。两处地名相同,这是理由之一。其二是,古岱山分东西两个岱山,中间隔一条浦,这条浦可南北通航,而司基就在这条浦的东边,陈稜将军伐流求途经岱山时,驶入该浦道并在司基停靠作补给、休整、“刑马祭海”也不是不可能。其三,供奉陈稜将军的岱山庙,即镇英庙,就建在离司基二三里地外的枫树墩,地理相近,因此,陈信章先生多次著书立说,求证司基就是陈稜将军刑马祭海的地方。 上述争议,只是陈将军刑马祭海是在岱山还是在衢山?是在岱东上船跳还是在东沙司基的争议,而日前笔者在翻阅由岱山县作家协会编写的《岱山地理》时,其中一文“陈大王庙与刑白马祭海神的故事”的作者说:刑白马祭海神的故事发生于流求之战,与舟山群岛无任何关系。其理由是,《隋书》六十四卷《列传》第二十九有陈稜条目,介绍陈稜的生平事迹。其中用较多篇幅描述其在流求征战的过程,有一段话是这样描述的:稜进至低没檀洞。其小王欢斯老模率兵拒战。击败之,斩老模。其日雾雨晦冥,将士皆惧,稜刑白马以祭海神。既而开霁,分为五军。趣其都邑。 根据这段描述,该文作者认为,陈稜将军刑马祭海是在流求战斗过程中,斩杀老模以后,而不是在陈稜将军厉兵秣马途中。这是正史里面的记载,比元大德《昌国州图志》所载的“父老相传”更加确切。 笔者认为,这些争议都不影响供奉陈稜将军的岱山庙、陈大王庙,就是现今的枫树镇英庙的史实。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