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惊人了! 截止到2月13日19时许,电影《哪吒之魔童闹海》的票房突破100亿。 小小的哪吒创造了奇迹。 中国故事,中国电影,国漫之光,许多中国人与有荣焉。 在电影的结尾,有一个彩蛋,哪吒的两个哥哥金吒、木吒回到了玉虚宫。 诗词君突然有一个疑问:哪吒的哥哥叫金吒、木吒?哪吒为什么不叫水吒、火吒? 关于这个问题,我们还是要到传说和古籍中去找答案。 ![]() 1. 《西游记》、《封神演义》中哪吒的名字来源 哪吒(né zhā),是古代传说中的神仙。 《西游记》和《封神演义》都是诞生于明代的神魔小说,关于哪吒的名字都有详细的叙述。
哪吒一生下来,左手掌有一个“哪”字,右手掌有一个“吒”字,所以,取名叫哪吒。 根据《西游记》中的说法,哪吒的名字是天生自带的。 而明代小说《封神演义》的叙述倒是和电影《哪吒之魔童降世》是差不多的。 《封神演义》第十二回,陈塘关总兵李靖的妻子殷氏怀孕三年零六个月,还没生产,夫妻两人都觉得不妙。 夜里,殷夫人做了一个梦。 一个道人将一个东西送到殷夫人怀里,说:“快接麟儿。” 殷夫人一下子惊醒,第二天,殷夫人就生产了,不过生下一个肉球。 李靖一剑砍去,肉球一分两半,跑出个孩儿来,右手戴一金镯,肚子上围着一块红绫。 第二天,一位道人来拜访李靖,自称是乾元山金光洞太乙真人。 看到刚出生的孩子,太乙真人直截了当地说:“我给他取个名字,让他给我做徒弟吧!” 李靖已有两个儿子,名金吒、木吒,都是拜在修道人座下为徒。 太乙真人说:“此子第三,取名'哪吒’”。 由此可知,《西游记》里说是哪吒天生自带的名字,《封神演义》里哪吒的名字是太乙真人取的。 ![]() 2. 哪吒源于佛教梵语 中国人取名有一套自己的习惯和法则。 李靖的前两个儿子名金吒和木吒,哪吒是第三个,按中国人习惯,可以叫水吒。 因为金、木、水、火、土五行各有牵连,兄弟如此取名,也可喻意骨肉相连。 再或者,叫火吒,和哪吒风火轮呼应。 这是中国人的习惯,但哪吒是一个外来名字。 哪吒原来是毗沙门天王的三太子,是佛教中著名的护法。 哪吒梵语名为 Nalakuvara(那罗鸠婆),全称 Nalakuvara-deva,意为“俱毗罗之子”。 古汉语中“哪”读作“nɑ”,对应梵语“Na”;“吒”则保留梵语爆破音“ṭa”,同时暗合汉语中「叱吒风云」的威猛意象。 唐代时,玄奘在《大唐西域记》音译为“那吒俱伐罗”,宋代《景德传灯录》简化为“哪吒”,后成为固定译名。 在佛教中,哪吒是一个三面八臂的大力鬼王,远没有道教中的哪吒可爱。 元代时,道教改造本土化神祇,哪吒成为李靖的三儿子,还有了姓,全名李哪吒。 哪吒的名字也重新解释。 “哪”能“傩”,是驱邪逐疫的意思,呼应道教中哪吒斩妖除魔的职能。 “吒”是雷法真言。 道教符咒常用“吒”字,象征震慑邪崇的雷霆之力。 由此可知,哪吒本源于佛教神灵,后来,经道教本土化,哪吒变成了道教神灵,从一个八臂天神变成如今可爱的小孩子的形象,成为今天我们所熟知的“哪吒”。 ![]() 3. 哪吒成为叛逆、反抗父权的象征 关于哪吒的故事,明代许仲琳创作的神魔小说《封神演义》中写得非常精彩,成为后世哪吒故事的蓝本。 《封神演义》里通过“闹海”、析肉剔骨等故事将哪吒的形象具象化了。 哪吒七岁时,外出游玩,打死东海的巡海夜叉。 东海龙王敖光的三儿子敖丙来讨说法,被哪吒用混天绫捆了,用乾坤圈打死,还抽了龙筋。 李靖非常害怕,责怪哪吒闯下大祸。 四海龙王来陈塘关找李靖讨说法,哪吒为了不连累父母,自剖其腹、剜肠剔骨,还于父母。 哪吒死了,变成魂魄,随风飘荡,为了获得肉身重回人间,殷夫人在翠屏山给哪吒修了庙。 李靖知道后,非常生气,砸了庙。 哪吒一看庙砸了,生气地去找李靖算账,准备杀了李靖。 李靖说:“天下无不是之父母。” 哪吒说:“我骨肉已交还与你,我与你无干碍,你为何往翠屏山鞭打我的金身,火烧我的行宫?” ![]() 哪吒与李靖大战几百回合,更是追杀李靖,幸得燃灯道人相助,赐李靖一黄金玲珑宝塔。 金塔罩住哪吒,起火焚烧,哪吒无法挣脱,口服心不服地叫李靖“父亲”。 这些情节,将哪吒的叛逆和反抗父权刻画得深入人心。 此后,几乎所有的艺术形象都刻画了哪吒叛逆的性格。 电影《哪吒之魔童降世》中,哪吒喊出“我命由我不由天”时,将不屈服于命运的人格发挥到极致。 事实上,哪吒是灵珠子转世,哪吒的降生是有使命的,那就是辅佐姜子牙伐纣。 纣王被推翻后,哪吒肉身成圣,也成为了天上的神仙。 如今,电影《哪吒之魔童闹海》赋予哪吒新的底色,反对不平等的规则、勇敢踏出属于自己的路,也正是中国人内心的映射吧!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来源于:诗词世界,作者:。文中图片来源于网络,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