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繁华之始:一百七十年前,上海开埠之初的样子

 方待夜半听君语 2025-02-19 发布于上海

上海开埠较早,1845年开始就有租界的设立,大量外国人来到上海,上海的变化也得以在许多外国摄影师的镜头下留存。

今天分享的这部分上海照片出自于Vacher-Hilditch相册,由英国巴斯皇家文学和科学研究所 (Bath Royal Literary and Scientific Institution)收藏。时间主要是19世纪50年代。

相册的主人是威廉・赫伯特・瓦彻,William Herbert Vacher(1826-1899)和他的妻子Elizabeth。

William Herbert Vacher(1826-1899)

瓦彻这张肖像拍摄于1859年。瓦彻在中国生活了二十多年,1851 年至 1863 年 6 月,他居住在上海,担任英国茶叶贸易商行Gilman, Bowman & Company (Tae-ping)的代表,后来成为合伙人。

Elizabeth Vacher(1833-1905)、

瓦彻的妻子Elizabeth Vacher (婚前姓King),1855 年 11 月 17 日两人在上海圣三一堂举行婚礼。

第一辑:沧海桑田:一百七十年前,上海开埠之初的样子

第二辑:沧海桑田:一百七十年前,上海开埠之初风物

宝塔与城墙,1850年代。

原图标注为“Fangta (Square) Pagoda and city walls, Qingpu, Shanghai”,经找熟悉沪上古塔的网友辨认。此为青浦万寿塔。此塔位于青浦老城厢南门外,大盈浦沙洲上,俗称南门塔,始建于清乾隆八年(1743年),三十九年重修,塔为方形,七级四面,砖木结构。左边一截城墙是青浦老城墙。

松江天马山脚下的桥和牌楼。

天马山上护珠塔与山角的牌楼。摄影师为Robert Sillar,1850年代。

护珠塔始建于北宋元丰二年(1079 年),为砖木结构,平面八角形,七层,高 18.82 米,楼阁式。每层有腰檐、平座、栏杆,原是一座玲珑的宝塔。千年以来,由于地基变动等原因,塔身逐渐朝东南方向倾斜,是上海一座著名斜塔。

此图原说明为:Joss House Hill (Ching San) 。从照片来看,山脚往上,皆有建筑,应为祠庙,从Ching San这个英文来看,应该是金山,这是上海大金山岛?

徐家汇老教堂,1859年2月。

这座教堂即是现今徐家汇大教堂的前身。

1846年,法国天主教传教士南格禄在徐家汇建造了两幢房屋,作为住所并用作临时礼拜堂。1847年3月,南格禄将徐家汇作为耶稣会的基地,第二年在徐家汇创立了耶稣会神学院。1851年3月23日,耶稣会决定在徐家汇兴建一座正式教堂,邀请已设计董家渡教堂的西班牙建筑师范佐廷(Ferrand Jean)设计,由罗礼思(P. Hélot)负责监督营造。1851年7月,教堂竣工,它被称作“徐家汇老教堂”,俗称“始胎堂”。徐家汇老教堂奉耶稣会创始人圣依纳爵·罗耀拉(St.Ignatius of Loyola)为主保圣人,可容纳200多人举办活动,是中国第一座西方建筑式样的教堂。教堂的正名即为“圣·依纳爵天主堂”,“徐家汇天主堂”是其俗称。这座老教堂于20 世纪 80 年代被拆除。

上海虹口美租界的救主堂。

1848年,美国圣公会传教士文惠廉在苏州河北岸虹口地区广置土地,建筑房屋,建立教堂,并向上海道台提出建立美租界的要求。经交涉,上海道台同意将虹口一带作为美租界。当时并无正式协定,四周界址也未明定。作为美租界建立初期的标志性建筑就是美国圣公会建造的,坐落在今大名路、塘沽路口的救主堂。

1845年,美圣公会文惠廉传教士由厦门来到开埠不久的上海传道。1848年,文惠廉向上海道台提出建立美租界的要求。经交涉,上海道台同意将虹口一带作为美租界。当时并无正式协定,四周界址也未明定。文惠廉便在苏州河口北岸的水塘芦苇地,现今的大名路塘沽路口租地建堂。1853年,一座砖木结构的教堂在苏州河北岸拔地而起,是美圣公会在上海最早设立的教堂,称为救主堂。

上海虹口美租界码头及Docks & Pearsons Store附近的桥。

裨治文夫人与裨文女塾的学生们,中国历史上第一所女子学校。1859年3月。

裨治文(Elijah Coleman Bridgman,1801-1861),美国马萨诸塞州人,纽约大学神学博士,公理会传教士。1830年,受委派作为美国第一名新教传教士来到大清国。1850年4月,裨治文与夫人在上海创办了裨文女塾(Bridgman Memorial School for Girls),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所女子学校,开中国女子教育之先河。“宋氏三姐妹”的母亲倪桂珍就是从该校毕业的。

Eliza Jane Bridgman,裨治文夫人。1861年9月,裨治文在上海家中逝世。裨冶文逝世后,裨治文夫人返回美国一段时间。1864年,她返回中国,并且在北京灯市口创办了贝满女校,以纪念亡夫裨治文。

费理雅与上海男子寄宿学校的学生们,1858年。

费理雅与上海男子寄宿学校的学生们,1859年3月。

Lydia Mary Fay(1804-1878),中文名为费理雅,圣公会传教士,语言学家和教育家。她于1851年初抵达上海,随即参与男子寄宿学校(Episcopal Boy’s Boarding  School)的工作。上海男子寄宿学校由文惠廉(William Jones Boone,1811—1864)主教创办,学校共有40位寄宿男孩。男子寄宿学校的课程包括阅读、拼写、写作、地理、神学、《圣经》阅读和翻译以及系统的汉语课程等。费理雅不仅出任教师,亦负责裁置、缝补衣服,看顾生病的孩子等工作,同时还负责学校的日常管理。1872年,中国第一批留美幼童中有三名即出自这所学校。

太平(Taeping)商社,既是一处商行,也是瓦彻夫妻的居所。1858年4月。

一顶轿子与轿夫,中间一位挑桶者,1857年4月,Robert Sillar拍摄。

上海街头小吃摊,1858年。

一名洋人坐在四人抬的轿子里。

上海街头,挑着担卖点心的摊贩。

上海的街头鞋匠,1850年代。

挑着水桶的送水人,1858年。

上海县文庙魁星阁,1857年。

秀道者塔,1857年。

此塔位于西佘山山麓,又名”月影塔“,建于宋太平兴国年间(976--984),距今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塔为七层八角砖木结构,从旧影可见当时木构塔檐已损毁大半,塔刹保存尚好。此塔如今已修缮一新。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