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到大家对筋膜很感兴趣我就多更新,但需要说明的是,讨论筋膜的目的应当是“化繁为简”,比如肌肉的很多起止点比较繁琐、且一个区域内的肌肉群也往往呈现出向不同方向上的辐射,很难“一起出发,一起结束”,而筋膜线路在这一点上就显得更为直观。 筋膜前表线的一个重要的部分,也就是躯干的前部,前表线在这里从耻骨出发,向上经过腹筋膜、胸筋膜到达胸骨肌或附近的筋膜层,而与之对应的,躯干后方同样有后表线的筋膜链沿着同样的轨迹发挥作用,以脊柱为轴,当一侧出现缩短时,另一侧必然拉长,这是关于筋膜线路的一个基本常识。 ![]() 而我们现有的生活方式让躯干整体呈现出“前侧缩短,后方拉长”的态势,后方筋膜牵拉所带来的高张力使其在面对外界压力时较为脆弱,所以肩颈腰背的不适和疼痛往往分布在这条线路上,而躯干前方的整体缩进并不意味这是“积极的”,当我们通过手法或者工具对前表线做功时,这里的疼痛依然会被触发。 换句话说,当筋膜的前、后表线出现失衡时,后侧的疼痛会直接表现出来,前侧往往隐藏起来,这给到我们的启示是,作为“力量之线”的筋膜后表线应当重点训练,比如“臀桥”、“早安式”;而需要给予前表线更多的松解,比如用筋膜球或者泡沫滚轴放松腹股沟、股四头肌、胸肌等等。 在这里我需要强调的一点是,“后侧需要训练,前侧需要松解”固然不错,但这只是一个整体的框架,在具体的执行中,针对“腹股沟区域功能不足”的情况也应该考虑到,这种发生在前表线上的“普遍问题”不能淹没在一味对整体的强调上。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