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孟頫被誉为“元人冠冕”,他的书画水平在元代几乎是无人可比的。但偏偏有一个人令一向自视甚高的赵孟頫都自愧不如、心服口服,直言那些夸自己的是没见过这座“真佛”,他就是“元代三大书家”之一的鲜于枢。 赵孟頫原话是这么说的:“余与伯机(鲜于枢)同学草书,伯机过余远甚,极力追之而不能及,伯机已矣,世乃称仆能书,所谓无佛出称尊尔。”在他看来自己努力追赶鲜于枢,但仍然比不上,世人称赞自己草书写得好,是因为鲜于枢去世了,所以才轮到自己出头。 赵孟頫、鲜于枢二人是元代“复古书风”的巨擘,如果说赵的成就体现在行书上,那么鲜于枢则在草书上做到了后无来者,他被誉为既张芝、二王、张旭怀素、黄庭坚后的集大成者。面对两宋的“尚意”,鲜于枢极力主张复兴晋人笔法。 他曾在西湖边筑起一座“困学斋”,当起隐士,闭关临摹二十余年,最终书艺大成。鲜于枢传世作品很少,其中酒后忘情、纵笔所写的《醉时歌》,堪称其一生的“扛鼎之作”。沈尹默看后盛赞:“松雪翁倍极推崇,以为不能追及。由今观之,固非妄谦之语也。” 此作写于鲜于枢晚年,是他“人书俱老”之际的代表作,全卷用笔细腻精谨、洒脱不羁,兼有晋之潇洒、唐之严谨以及宋元草书之意趣。由于是酒后所写,情绪极为饱满,没有过多的修饰,洋洋洒洒、畅快尽兴,达到了“书无意于佳乃佳”。 《醉时歌》为纸本册页,每开纵约40厘米、宽约30厘米,内容为杜甫等人的诗歌,总计500余字,字径大小不一,约在3至6厘米之间。此作吸收《十七帖》笔意,又加入张旭、怀素、孙过庭、杨凝式等人笔法,笔笔有来处。 《醉时歌》以行草书写就,切笔入纸,起笔扎实,入纸后衄挫、调锋,行笔中锋,偶见侧锋,笔画苍劲老辣、豪放洒脱,流畅自然丝毫不拖泥带水。书写过程中的疾徐、轻重、迟涩、虚实变化比比皆是,转折处圆转、顿挫兼有,收笔回锋,沉着自然。 《醉时歌》虽字字独立,然笔画之间的连带关系处理得极为巧妙,上一笔收笔与下一笔起笔虚连,气势贯通。结字险绝欹侧,顾盼生姿,时而笔势舒展,富有张力,时而以纵取势,紧凑内擫。章法疏密错落,墨色由浓渐淡,呈现出自然的韵律感。 纵览全卷,笔笔精妙、字字精彩,法度与气韵齐备,堪称800年来的草书“天花板”,是我们学习晋唐宋元草书的上佳范本,每个字临摹通透,草书这一关也就过了。 而今,我们将鲜于枢《醉时歌》进行了超高清1:1复制,见此作如见原作,并添加释文一一对应,便于您临摹和欣赏。如果您感兴趣,请点击下方链接一观!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