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痛痛痛,咽痛如刀割

 中医林佳明 2025-02-20 发布于广西

近期治疗蛮多咽痛如刀割案例,今天太累简单讲讲两句。


咽痛,就简单分两种,阴证,阳证。


我常用的合有口干口苦,纳差,咽喉红,舌红的,点刺舌。

我会合上小柴胡加玄参,麦冬,桔梗,生甘草,生石膏,形成:


柴胡24g,黄芩8g,沙参15g,姜半夏20g,生姜10g,大枣10g,生甘草10g,桔梗15g,玄参30g,麦冬45g,石膏30-90g,热郁明显就合上升降散成人的剂量,小儿(6-10)可以减半,更小可以1/3-1/4。


阴证更多,舌不红,反而胖大,水滑,咽红,四逆,脉沉细而无力,这就是以前大家常用麻黄附子细辛汤。


我比较少用麻黄附子细辛汤,我认为其是核心是阳气亏虚,虚火上炎,我用的最多的是温潜法。


常用方子如下:蒸附片15g,干姜10g,炙甘草30g,茯苓30g,生白术20g,肉桂10g,生龙牡45g,乌梅30g,党参15g,黄连10g,黄芩10g,石膏45-60g(黄芩,黄连,石膏根据具体症状而定,热于上要加,无明显的热不用加)。


一朋友的妈妈,有高血压病史,这次主要是方疼,在港口看了没有用,只要躺下就疼痛厉害,没有办法睡觉。


来到诊室的时候,阿姨很痛苦,服用过消炎药还是好转不明显,牙龈红肿疼痛,恶心呕吐,咽喉红,失眠难以入睡,小便黄,舌是胖大的,脉沉细无力。


阿姨说:他们都是说我上火了,喝了凉茶还是不好,吃药也不见好转。


我说:阿姨,您这个不是真的上火,是虚火。


这类患者在临床中还是满常见的,在南方,上火已经深入人心,个个都爱煲凉茶来喝,生病了,感冒了,都认为是热证,都会用清热解毒的方法来治疗。


六经辨证:太阴阳明合病。


病位:里。


病性:里虚,里热。


辨方证:四逆汤,封髓丹,生三石


拟方:蒸附子15g,干姜15g,炙甘草30g,生龙牡30g,黄柏10g,砂仁15g,牛膝20g,半夏15g,细辛10g


看了后也没有见阿姨来复诊,我以为没有治疗好,朋友她自己来看病,才知道经过三剂药治疗后好了。


温潜法,顾名思义,就是阳气不在其位,阳气浮亢于上、于外。


温潜:就是使其潜降于下,复归其位的方法。
狭义以封髓丹、潜阳丹及组合而成的温潜丹为代表。


这个我反倒用的比较少,也可能跟师父的影响有关,近期治疗一例消渴失眠的用这个思路,效果也还可以。

咽痛辨证当首分阴阳,此为经方思维第一要义。

阴阳之辨非抽象概念,乃立足于人体能量状态与病势趋向的立体把握。

今以温潜法与引火汤之鉴别为切入点,揭示咽痛治疗底层逻辑。

一、阴阳为纲,明辨虚实

阳证咽痛:咽喉红肿如灼,伴口渴喜冷、脉数有力,此乃实火循少阴经上攻。

如少阳枢机不利兼阳明郁热者,小柴胡加石膏法切中"火郁发之"病机,柴胡升散透邪,石膏清降阳明,正合"少阳为枢,阳明主降"之经旨。

阴证咽痛:咽喉虽红但色淡,痛势绵绵,脉沉细或浮大无力。

此非实火,乃龙雷之火不藏。

如所述案例中患者脉沉细、舌胖大、服凉茶反剧,恰是"真寒假热"之典型。

此时若见咽红即投寒凉,必犯虚虚实实之戒。

二、温潜法机理剖析

温潜法实为四逆汤法之变通,暗合《伤寒论》"少阴病,脉沉者,急温之"之旨。

其组方特点有三:

1. 附子配龙牡:附子振奋坎中真阳,龙牡质重潜阳,形成"温阳—潜降"双向调节。

2. 甘草干姜:建中焦以复气机升降之枢。

3. 黄连石膏反佐:非为清热,实作"交通阴阳"之媒,仿白通加猪胆汁汤意。

案例中患者牙龈肿痛却用附子15g,正是"甚者从之"之体现。

其"虚火"本质乃下焦阳衰,阴寒逼迫残阳上浮,故以细辛启肾阳,牛膝引火下行,形成完整的气化回路。

三、引火汤法度解析

引火汤(熟地90g、巴戟天30g等)属阴中求阳之法,与温潜法形似而神异:

1. 病机之别:

引火汤证属阴不敛阳,重在肾阴亏虚;

温潜法证属阳不归宅,重在命门火衰。

2. 脉象之辨:

引火汤脉多细数无力,尺部尤弱;

温潜法脉多沉微,寸关浮大而空。

3. 舌象之异:

引火汤舌红少苔,温潜法舌淡胖润

4. 用药之殊:

引火汤以厚味填阴为基,配辛温之巴戟天"从阴引阳";

温潜法以辛热回阳为本,借金石重镇导龙入海

四、咽喉为要,三阴同察

少阴经脉循咽喉,故咽痛多责之少阴。

然临床须辨:

太阴水饮上犯者:多见舌胖大、苔水滑,合苓桂剂。

厥阴寒热错杂者:常见口干苦、脉弦细,用乌梅丸法。

案例中患者伴恶心呕吐,故加半夏、细辛,实为四逆汤合半夏散及汤之变方,体现"三阴递进"辨证思维。

五、临证要点

1. 察咽喉而重色泽:阳证红肿而艳,阴证暗红而淡。

2. 问渴饮以辨寒热:阳证渴喜冷饮,阴证渴喜热饮或漱水不欲咽。

3. 按腹诊以别虚实:阳证腹肌紧张拒按,阴证腹软喜温。

4. 观二便以定病位:阳证多便秘尿赤,阴证常见便溏尿清

此案启迪:咽喉虽方寸之地,实为脏腑气机之镜。

温潜法非单纯"以热治热",乃重建少阴气化之常;

引火汤亦非简单"滋阴降火",实为复肾水以涵阳光。

二者皆本于"阳秘乃固"之旨,惟病机侧重不同。

明此阴阳升降之道,则咽喉之痛,自可得心应手。

林佳明,主任医师

来自广西钦州的小医师。

2022年7月,与利城老师出版了《林佳明经方实践录》,算是对自己学习中医25年的一个小结。

崇尚仲景医学,六经辨证,运用经方治疗常见病、多发病,做经方一代传人。

擅长运用纯中医药治疗中风、眩晕、不寐、郁病、头痛、消渴、咳嗽、发热、哮病、喘证、胃痛、胃胀、月经不调、痛经、不孕及肿瘤术后、眩晕头痛以及颤震、咳嗽、喘证、胸痹、不明原因发热等疑难病症。

形成了经方六经辨证,注重兴阳、温阳、扶阳学术思想运用,强调本气自病,重视先后天两天。

2025年开启,我与利城,衷锐致力于用中医底层逻辑构建中医体系,剖析案例,方药。

在教学中成长,在教学中学习,用教学记录自己的中医之路。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