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介绍了治疗咽痛的思路。 收到很多师兄师姐的提问及反馈,在临床中,还要注意一类咽痛,温病引起的。 我在临床中,会先辨伤寒,温病,大大提高了临床效率。 患儿女,7岁。 因“反复咽痛1年,复发2天”2023.12.11来诊。
中药3付,每天一剂,水煎,口服
中药3付,每天一剂,水煎,口服 我们看患儿的症状很少,只有咽痛,咽部红,大便干,这个时候往往不太好辨证。 我在分析患儿的舌脉,舌红,点刺,苔白腻,脉细数,有热有湿。 从温病的角度去考虑,选择了常用的柴胡达原饮、三仁汤、升降散来治疗。 加入淡竹叶,清热除烦,使湿热从小便而解。 半夏燥湿化痰,于厚朴相配有半夏厚朴汤行气化痰湿的含义。
仍然从温病治疗,用到了小柴胡合升降散,寒温一统,赤芍清热散瘀,石膏、木蝴蝶、牛蒡子清热利咽,加了玄参清热养阴,太子参顾护脾胃。 从中医底层逻辑探讨咽痛治疗的临床思路
咽喉作为三焦气机出入之要冲,其病理变化实为三焦气化状态的晴雨表。 本案患儿反复咽痛,本质是三焦枢机不利,湿热郁闭于膜原,上灼咽喉所致。
湿为阴邪,其性粘滞,热为阳邪,其性升腾。 二者胶结如油入面,阻滞三焦气机,致相火不降,熏蒸咽喉。 此时单纯清热则冰伏湿邪,单纯化湿则助长热势,唯宣畅三焦、分消走泄为正法。
此方暗含"通阳不在温,而在利小便"的温病法则。
黄芩:"主诸热黄疸,肠澼泄痢,逐水,下血闭" 厚朴:"主中风伤寒,头痛寒热,惊悸气,血痹死肌" 滑石:"主身热泄澼,女子乳难,癃闭,利小便" 僵蚕:"主小儿惊痫夜啼,去三虫" 此配伍暗合《本经》"欲疗病,先察其源"的训诫,既针对病机本质,又兼顾体质特点。
1. 时空维度:患儿病程1年,反复发作,提示伏邪内潜。当察"时病兼伏气"的复合病机。 2. 体质维度:舌红点刺为伏热体质,苔白腻为痰湿内蕴,形成"湿热胶结"的特殊体质。 3. 气化维度:脉细数为阴伤之象,但不可妄用滋腻,当以流动之品化湿清热,此即叶天士"通阳不在温"的精髓。 首诊重用草果、槟榔等破结之品,仿吴又可"直达巢穴,使邪气溃败"之意。 二诊舌转淡红、苔转白,则减破气之品,加石膏、玄参清透余热,体现"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的辨证精髓。 太子参的运用尤见巧思,既防苦寒伤胃,又暗合"治温病当存津液"之旨。
犹如太极推手,当以整体气机调控为要。 上焦不通则开肺气(杏仁),中焦壅滞则运脾气(厚朴),下焦不利则渗湿邪(薏苡仁)。 三焦通畅,咽喉之痛自消,此即"治病必求于本"的生动诠释。 犹如治理河道,既需疏浚淤泥(化湿),又要调控水流(清热),更需保持河道通畅(调气)。 明此理,则升降散之升降、达原饮之透达、三仁汤之分消,皆可融会贯通,奏效如神。 林佳明,主任医师 来自广西钦州的小医师。 2022年7月,与利城老师出版了《林佳明经方实践录》,算是对自己学习中医25年的一个小结。 崇尚仲景医学,六经辨证,运用经方治疗常见病、多发病,做经方一代传人。 擅长运用纯中医药治疗中风、眩晕、不寐、郁病、头痛、消渴、咳嗽、发热、哮病、喘证、胃痛、胃胀、月经不调、痛经、不孕及肿瘤术后、眩晕头痛以及颤震、咳嗽、喘证、胸痹、不明原因发热等疑难病症。 形成了经方六经辨证,注重兴阳、温阳、扶阳学术思想运用,强调本气自病,重视先后天两天。 2025年开启,我与利城,衷锐致力于用中医底层逻辑构建中医体系,剖析案例,方药。 在教学中成长,在教学中学习,用教学记录自己的中医之路。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