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治疗小儿咽痛,别忘湿温病

 中医林佳明 2024-01-23 发布于广西

今天是我写日记的1946天。

患儿女,7岁。

因“反复咽痛1年,复发2天”2023.12.11来诊。


现病史:患儿1年前感冒发热后出现咽痛,在外检查治疗提示扁桃体结石,慢性扁桃体炎,在外治疗后好转,反复发作,2天前因饮食不当再次出现咽痛,今来就诊。


刻诊:咽痛,咽部红,大便干,舌红,点刺,苔白厚腻,脉细数。


处方:北柴胡 10g,黄芩片 5g,赤芍 6g,草果 10g,槟榔 10g,姜厚朴 10g,燀苦杏仁 10g,豆蔻 6g,薏苡仁 15g,滑石粉 10g,蝉蜕 6g,炒僵蚕 6g,熟大黄 3g,姜半夏 12g,姜黄 10g,淡竹叶 6g

中药3付,每天一剂,水煎,口服

2023.12.13二诊:


刻诊:咽痛减轻,进食时疼痛,无发热,咽部红,无咳嗽,大便好转,舌淡红,水滑,苔白,脉细数。


处方:北柴胡 10g,黄芩片 5g,赤芍 10g,蝉蜕 6g,炒僵蚕 6g,姜半夏 12g,姜黄 10g,淡竹叶 6g,生石膏30g,木蝴蝶6g,炒牛蒡子10g,玄参10g,太子参10g

中药3付,每天一剂,水煎,口服

2024.01.20:患儿因其他症状来诊,家长说服药后没有听到小朋友说咽痛。

按语:患儿咽炎反复发作,经常因为受寒或者饮食不当就发作,很不舒服。

我们看患儿的症状很少,只有咽痛,咽部红,大便干,这个时候往往不太好辨证,我们在分析患儿的舌脉,舌红,点刺,苔白腻,脉细数,有热有湿,从温病的角度去考虑,选择了常用的柴胡达原饮、三仁汤、升降散来治疗。

加入淡竹叶,清热除烦,使湿热从小便而解。

半夏燥湿化痰,于厚朴相配有半夏厚朴汤行气化痰湿的含义。


二诊患儿咽痛减轻,只有进食时疼痛,咽部仍红,大便好转,舌淡红,水滑,苔白,脉细数,仍然从温病治疗,用到了小柴胡合升降散,寒温一统,赤芍清热散瘀,石膏、木蝴蝶、牛蒡子清热利咽,加了玄参清热养阴,太子参顾护脾胃。


柴胡达原饮记载于清代名医俞根初的《通俗伤寒论》一书中,药物组成:

柴胡 钱半(4.5g),生枳壳 钱半(4.5g),厚朴 钱半(4.5g),青皮 钱半(4.5g),炙甘草 六分(1.8g),黄芩 钱半(4.5g),苦桔梗 一钱(3g),草果 六分(1.8g),槟榔 二钱(6g),荷叶梗 六分(1.8g)。
      

柴胡达原饮是治疗邪伏膜原的病证,膜原,又名募原。

柴胡达原饮是从吴又可《瘟疫论》卷上的达原饮化裁而来。

组方中以柴、芩为君者,以柴胡疏达膜原之气机,黄芩苦泄膜原之郁火也。

臣以枳、桔开上,朴、果疏中,青、槟达下,以开达三焦之气机,使膜原伏邪从三焦而外达肌腠也。

佐以荷梗透之,使以甘草和之。

可见和解之中兼有开上、畅中、导下之能,共收宣畅三焦、透达募原之功。

虽云达原,实为和解三焦之良方。

较之吴氏原方(达原饮),奏功尤捷。


三仁汤出处:《温病条辨》:方由杏仁、飞滑石、白通草、白蔻仁、竹叶、厚朴、生苡仁、半夏诸药等组成。

用于湿温初起之头痛恶寒,身重疼痛,面色淡黄,胸闷不饥,午后身热,苔白不渴,脉弦细而濡等症。有宣畅气机、清热利湿之功。


本方治疗证属湿温初起,卫气同病,湿气留恋三焦,湿重于热者。

吴鞠通认为此时不宜用汗、下、滋阴等法,应以芳香苦辛,清宣淡渗之法,方可中的。

方中诸药合用,既可轻宣上焦肺气,又可畅通中焦气机,还可渗利下焦湿热,使湿利热清,诸证自解。

由于方中杏仁宣肺气,白蔻仁调中气,生苡仁利下湿,以「三仁」为主药,通利三焦湿热,故称「三仁汤」。


升降散出处:《寒温条辨》:本方由僵蚕、蝉蜕、姜黄、大黄为末,黄酒、蜂蜜调匀冷服。用于温病表里三焦大热, 证见憎寒壮热、头痛咽肿、烦渴引饮;或上吐下泻、吐衄便血等。

近年来广泛应用于眩晕、胃脘痛、不寐、中风、厥头痛、外感等证,有较好的疗效。


本方药仅四味,其中僵蚕、蝉蜕袪风解痉、散风热、宣肺气,宣阳中之清阳;大黄、姜黄荡积行瘀、清邪热、解温毒,降阴中之浊阴;又加黄酒为引,蜂蜜为导。两两相伍,一升一降,可使阳升阴降,内外通和,而温病表里三焦之热全清。杨栗山云:「名曰升降,亦(表里)双解之别名也。」(《寒温条辨》)因之命名「升降散」。

这三首方是治疗温病的常用方,师父常常合用,用于治疗温病,湿热盘踞三焦,三焦道路不通,使用清热、温补的方法都不能够获效,只能通过二便而解。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