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清.彭启丰.小楷《帝王无双谱》高清.完整版

 天涯军博 2025-02-21

彭启丰(1701—1784)

字翰文,号芝庭,又号香山老人,江南长洲(今苏州)人,是清代雍正、乾隆两朝的重要文臣与学者。

图片

科举仕途。彭启丰于雍正五年(1727年)会试拔得头筹,殿试时原列一甲第三名(探花),但因其才华出众,被雍正帝破格钦点为状元,成为清代科举史上罕见的“探花升状元”案例。这一破格提拔既彰显其学识渊博,亦反映其书法造诣(公考申论把字写好的重要性)对领导决策的直接影响。

政治成就。他历仕雍正、乾隆两朝,官至翰林院修撰、侍讲学士、左佥都御史、浙江学政、刑部侍郎、吏部侍郎,最终擢升为兵部尚书。为官四十载,以“谨慎勤勉”著称。曾因孝道辞官奉母,乾隆帝感其德行,特赐“慈竹春晖”匾额。

彭启丰不仅是政治家,更是藏书家、教育家与文化组织者。他主持紫阳书院,参与《四库全书》编纂,其子亦向四库馆献书。他工于诗文,著有《芝庭先生集》,并擅书画,尤以书法名世。

他学识贯通经史,诗文书画皆精,书法成就尤为突出。清人评价其“书法自然流畅,典雅脱俗”,兼具文人的书卷气与科举应试的严谨性。他辞官奉母之举体现儒家孝道;为官谨慎,不涉党争,晚年归隐后潜心教育与藏书,展现士大夫“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的理想人格。

图片
图片
图片

彭启丰书法特征——融古出新,拙朴典雅。

取法传统。其小楷承袭赵孟頫的结体神韵,笔画遒劲有力,笔法严谨,兼具董其昌的疏朗与馆阁体的工整。 

收笔颇具特色。强调“拙朴之美”,如“帝”“而”“乃”等字的竖点与撇点,收笔急促率真,不拘泥于程式,形成独特的节奏感。  

布局考究。章法疏密有致,行气贯通,体现出对传统书法“计白当黑”理念的深刻理解。

从审美角度,他的作品“自然流畅,典雅脱俗”,既符合清代官方推崇的“馆阁体”规范,又融入个人性情。其作品既有科举应试的实用价值,又超越匠气,展现出文人书法的意趣,堪称“科举书法”与“艺术书法”的融合典范。

图片
图片
图片

《帝王无双谱》是彭启丰书法与绘画合璧的代表作,现存三十三开册页(香港私人珍藏),内容描绘自炎帝至唐宪宗共三十三位帝王。

历史与艺术相结合。作品以绢本设色绘制帝王半身像,人物刻画生动,性格鲜明。彭启丰以小楷题写对题文字,内容或为帝王事迹,或为评述。书法与绘画相辅相成,既具史料价值,又显艺术匠心。

字体方正匀称,横平竖直中见灵动,如“炎帝”二字,横画略带上仰,竖画沉稳,体现赵体遗风。  

笔画遒劲,起收分明,如“木”中的捺画,一波三折,力透纸背,展现深厚的控笔功力。  

整体风格古朴清丽,无雕琢痕迹,与画作的古雅色调相得益彰,形成“书画同源”的和谐美感。

《帝王无双谱》不仅是彭启丰个人书风的集中体现,更反映了清代中期文人艺术对“复古”与“创新”的双重追求。其作品既延续了明末清初的帖学传统,又通过个性化的笔法突破馆阁体的僵化,为后世研究清代书法史提供了重要样本。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彭启丰小楷《帝王无双谱》堪称清代科举书法与文人艺术的交汇之作。其书法既符合科举制度对“工整严谨”的要求,又通过率真拙朴的笔意注入文人情怀,成为清代书法史上不可忽视的个案。

从生平来看,彭启丰的仕途与文化成就互为表里,其书法既是他个人才华的载体,亦是清代士大夫精神世界的缩影。后世观者从中既可领略传统书法的技法高度,亦可反思科举制度对艺术的双重影响——既可能束缚创造性,亦能催生出独特的审美范式。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