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成年人所有的学习,最后可以归结为一件事。 打造自己的终身知识体系! 学习这件事,真的就是大道至简。如果原理层面有第一原理,那么方法层面也有第一方法。 学习的第一方法就是「打造自己的终身知识体系」。 我从2020年初开始教学习方法,现在是第6年了,在这6年里我越来越感觉,成年人的学习归结起来其实就一件事「知识体系」。 记忆问题,理解问题,思考问题,运用问题……其实最终的方法都可以用「知识体系」这一个学习方法来解决。 我自从有了模型树学习法,就再也没有学习上的焦虑了。 这篇文章分享给你们,里面有我这么多年对知识体系和笔记软件本质性的总结,希望从此你们不再为学习而烦恼,从此专注解决自己在生活和工作上的问题。 ![]() . 知识体系的本质 要谈笔记软件,必然要先谈知识管理。 市面上有很多笔记软件,但其实很多笔记软件的创始人都不太懂知识管理,只有理解了知识管理的本质,才有可能做出真正实用的笔记软件。 那么,知识管理的本质是什么呢? 一、第1层境界:知识分类 在笔记软件出现之前,其实人类很早就已经开始对知识进行管理了。 在国外,最出名的,可能当属“杜威图书分类法”。 这种知识分类方法,如今正在指导人们对图书的管理,比如图书馆和信息机构。 在中国,最出名的,可能当属《永乐大典》。 人类的知识浩如烟海,但却碎片而分散。 于是,明朝皇帝朱棣下令,开始把中国当时所有的知识汇集在一起,并进行系统和整理。立志打造一套中国的百科全书,这本百科全书便是《永乐大典》。 而永乐大典的核心整理工作之一,便是对知识进行分类、整合。 其领域涵盖了历史、文学、哲学、科学、艺术等多个领域。 感兴趣的树友,可以去央视频APP,观看《典籍里的中国》第二季《永乐大典》,巨好看。 ![]() 这个过程,跟我当年发明「存量思维」的过程,极其的相似。(PS:存量思维就是模型树学习法的前身) 当年,我就是每年读了大量的书、记了大量的笔记,结果发现啥也没记住,而且少量记住的知识也是零散且混乱的。 于是,我痛定思痛。 停止看新的书籍、停止学新的课程,开始花大量的时间,把过去所学的所有知识汇集起来,并进行分类和整合。 这个过程便是存量思维的过程。 其背后蕴含着知识管理的第一个本质——分类思维。 当然,分类的背后蕴藏着更深刻的本质——知识的收敛性。这个我会在《因果》一书中详细展开讲。 总之,如果你想通过大量的学习快速变得厉害,那么对知识进行分类和整合,绝对是你必须要做的事情。 ![]() 我甚至以此来区分一个人是不是学习高手。 分类思维是一道重要的分水岭,懂了分类思维,并坚持践行,他才算真正跨入了知识管理的大门。 当然,在今天这个时代,能够意识到「不仅要大量学习新知识,还要把我们学到的知识进行分类与整合」的人,还是蛮多的。 只要你能够有意识地对你所学的知识进行分类,那你的学习效率立马就会有极大的提升。 我最早期就是从「知识分类」开始的。 ![]() 二、第2层境界:结构思维 在知识分类之上,如果还想要变得更厉害,那就要进入到知识管理的第二个境界「结构思维」。 什么是结构思维呢? 平常会有很多树友加我微信,这些树友里面,也有很多树友是笔记软件的深度用户。 他们在遇到我之前,已经用笔记软件来管理自己的知识很多年了。 比如我的技术合伙人Neo,他在遇见我之前,曾经是印象笔记的深度用户,也有对知识进行分类管理。 但是,知识仍然很混乱,学了很多但好像用不起来。 很多树友也是这样,他们已经在用笔记软件学习了,且有对知识进行分类管理,但知识仍然有些混乱,没有真正从量变到达质变。 因此,他们找我的目的非常明确,就是想看看我是如何对知识进行分类的,用的什么结构在搭建个人知识体系。 ![]() 实际上,知识如何进行更精细化的分类,这件事本身已经不单纯是在分类了,而是进入到了知识管理的第二境界「结构思维」。 本质上来说,我们是在开始探讨知识原本的结构问题。 很多人用笔记软件,习惯于对知识进行打标签,比如把一个知识标注为“个人成长”、“学习方法”、“记忆方法”…… 这些做法本质上都是在对知识进行分类。 这只是知识管理的第一层境界。 要想通过知识管理让自己变得更加厉害,其实我们还需要再深入思考「知识与知识之间的关系」。 这便是知识的原本结构。 达到这一境界,我认为才算是从知识管理走向了知识体系。 没有结构思维的知识管理,充其量只能算是「知识分类」,不能算作是真正的「知识体系」。 当然,有些人甚至连知识分类也没有做,完全是在低维勤奋。 只有当一个人开始意识到,分类是不够的、打标签是不够的,还得思考知识原本的结构,他在知识体系这条路上才开始走向成熟。 ![]() 2020年,我刚教模型树的时候,就是处在这一阶段。 那个时候,我已经从当初的分类思维,进化到了结构思维。不再是单纯对知识进行分类和整合,而是非常细致地构建知识与知识间的关系。 那个时间段,我看了很多结构思维方面的书籍和课程,最终选择了: ✅认知圈 ✅金字塔原则 来打造我的知识体系。 前几期的老树友应该还记得,那个时候我们训练营的名字叫做「吸星大法」,当时我教大家打造知识体系的方法,就是「认知圈+金字塔」。 认知圈,就是「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做」。 我当时发现,要想深刻一个模型,从这三方面入手,可以达到一个十分清晰、深刻的效果。 所以,我们用认知圈来串起所有的知识,并辅助金字塔原则,来保证知识结构的逻辑性和层次性。 如果,一个人的知识体系能够用上认知圈和金字塔,那么他在知识体系这条路上,就能够超越99%的人了。 ![]() 三、第3层境界:因果思维 但到了2022年的下半年,我逐渐意识到认知圈的巨大局限性。 尤其是对于理解万物和解决问题,比较模糊不清,有点感觉是在“为了学习而学习”。 于是2023年,我开始深度研究宇宙的本质,看了大量物理学、哲学方面的著作,猛然发现了一个令人震惊的结论——知识的本质是因果。 而知识之间的核心关系,便是因果关系。 因此,我们不应该用认知圈来构建知识体系,而应该用因果来构建知识体系。 于是,2023年下半年,我提出了知识体系的终极结构——因果系统。 并推出了第1期《模型树实操营》和第8期《模型树训练营》,把我的最新研究,和对模型树的最新迭代,教给大家。 从2023年到如今2025年,我教了一年多「因果思维」。 的确完全验证了我的研究结果,知识体系的终极结构,应该是因果结构。 终极的知识体系,需要用因果链来打造。 从此,模型树学习法彻底大成,进化为终极学习法。 ![]() 以上,便是这些年,我自己在知识管理和知识体系上的心路历程和个人经验,希望对大家进行知识管理、打造知识体系,有所帮助。 . 知识体系最佳软件 那么,笔记软件呢?什么笔记软件是打造知识体系的最佳笔记软件呢? 就笔记软件的本质来看,所有的笔记软件,都可以分为4类。 一、便签笔记(闪念笔记) 最早的笔记软件,是一种便签式的笔记软件。 就有点像,我们怕忘记,于是把一段话写在便利贴上,时刻提醒自己。 这类笔记软件就有点像便利贴。 它们几乎无法进行知识管理,只能不断记录一些新的知识进去,目的是缓解「害怕遗忘」的焦虑。 这类笔记软件,基本上每个手机都会有自带的。 它们的名字,可能叫做「备忘录」或者「XXX便签」。 比如,我手机上就有一个“锤子便签”。 ![]() 看起来,这类便签笔记是最不适合做知识体系的,因为无法进行知识管理。 但其实不是,任何事物都有它的两面性。 便签笔记虽然牺牲了深度学习的能力,却有了一个独特的优势——速记。 因为结构很简单,因此,打开就能快速记录,无需进行任何思考。 这就像学校到了一批书,便签笔记就是倒在一个房间就走,而无需再思考这本书属于哪个领域、哪个课题,应该放在哪层图书馆、哪个书架上。 速记,很重要。 有时候,你在外面办事,来不及思考,但需要把知识快速记下来,这个时候就需要用到这类便签笔记。 因为是速记,这类笔记软件也有一个很好听得名字——闪念笔记。 ![]() 闪念笔记做得最好是谁呢? 目前了解下来,flomo做得比较好。如果你只是想把一些闪念记下来,但是不想深度思考打造知识体系,那么flomo是你不错的选择。 不过,因为个人习惯问题,我没咋用flomo,我用的是微信的收藏笔记。 微信的收藏笔记,实际上就是一个闪念笔记。 平时有来不及思考的知识,我都放在了这里。然后等到有空的时候,再统一整合到模型树笔记里。 ![]() 二、文档笔记 如果便签笔记不适合打造知识体系,那么什么笔记软件适合打造知识体系呢? 在便签笔记之后,出现了2类经典的笔记软件,它们分别走向了两条截然不同的路。 ✅一种是以X-mind为代表的思维导图 ✅一种是以印象笔记为代表的文档笔记 我们先讲讲文档式笔记。 这类笔记软件是现在最多的笔记软件。 国内比较出名的笔记软件有: 印象笔记 有道云笔记 我来笔记 语雀笔记 息流笔记 …… 上面提到的flomo,虽然核心主打闪念笔记,不过也有简单的分类功能,也算一种文档式笔记。 国外比较出名的笔记软件有: Notion OneNote Obsidian Roam Research Logseq 做得最大的就是Notion,估值达到了100亿美元,国内很多笔记软件都是在抄Notion,也想复制它的成功。 不过因为Obsidian的本地储存优势,很多人比较喜欢Obsidian。 ![]() 这些笔记软件,基本上我都有花时间体验过。 虽然,他们各自都做了很多独特的功能,比如本地化、插件化、团队协作、网状双链等等。 但是这些功能,都不是知识体系的本质。 还是停留在知识分类的阶段,没有深度往知识结构的境界去靠。 虽然看起来,以Roam Research为首的笔记软件创造了网状双链的功能,被网友称开启了双链笔记的元年。 但是这么多年过去了,事实证明,网状双链只是一个美好的意淫。 大家以为,只要不断往笔记软件里储存知识,只要不断对知识打标签,结构就能自然地涌现。 想法很好,但是不符合客观规律。 因为我们打的标签本身就有问题。 你怎能期待肤浅的甚至错误的标签,能够借助双链功能给你变戏法呢? 那不还是那个标签吗?只是连了一根线而已。 双链看起来很唬人,但是实用性几乎没有,甚至它还有副作用,因为它会让一些不懂学习方法的人,变得更懒惰,走上一条歧路。 不过很搞笑的是,自从Roam Research的双链功能火了之后,国内外很多笔记软件立马也copy了这个功能,完全没有自己的独立思考。 ![]() 概括一下: 所有的文档式笔记,其实最核心、最实用的功能是「通过层层的文档,对知识进行分类管理」。 这是笔记软件最基础、最实用的功能。 其他很多功能,越做越花哨,可能反而会降低我们的学习效率。 早期,我们自己没有开发模型树笔记的时候,我用的就是「有道云笔记」,我告诉大家,我当时用有道云笔记,需要的功能极其简单。 就是“新建、删除、移动、复制、粘贴、标关键词”这些基础功能。 搞得越复杂,就越容易跟学习的本质背道而驰,从而去做很多看似很努力,但其实低效甚至无效的动作。 ![]() 那么,为什么后来我没有再用有道云笔记,而是决定开发模型树笔记呢? 三、思维导图 这涉及到了刚刚我们所说的知识体系的本质——知识原本结构的思考。 文档笔记,因为是用文档在管理笔记,所以在结构的呈现上,帮助远远不如思维导图。 虽然,大家对笔记软件应该长什么样,争得不可开交。但是,大家对思维导图的功能与摸样,基本都有共识。 思维导图,基本就长X-mind那样。 ![]() 基本就长这样,功能也很简单。 就像我上面说我用有道云笔记,基本只用“新建、删除、移动、复制、粘贴”这些功能。其实我用思维导图,也主要是这样功能,外加一点小图标,就没了。 实不相瞒,2018年我顿悟了存量思维之后,首先用的就是思维导图,而不是文档笔记。 正是因为那段经历,让我坚定了我们必须开发一款全新的笔记软件——导图式笔记。 为什么呢? 就是回到我刚刚前面说的,知识体系的本质,在于对知识本身结构的思考。 因此,我们在学习的时候,其实最多的时间都花在了对「知识之间关系的思考」上。 而什么工具最有助于知识之间关系的思考呢? 毋庸置疑,就是思维导图! 就我这么多年的学习经验来看,还没有发现比思维导图更好用的,因为它就是知识呈现最终极、最简单的状态。 ![]() 不过,用了大半年,我最后决定不再用思维导图,而是改用有道云笔记。 为什么呢? 这是因为,虽然文档笔记的结构思维不如思维导图,但是它终究还是可以进行结构思考的, 而思维导图有两大致命弊端: ❌没有知识存量 ❌无法知识管理 思维导图,虽然有助于结构化思考。 但是这个思考是对知识晶体的思考,是对压缩后知识的思考,这必然会造成很多细节的丢失。 如果我们想把某个模型具体的知识描述放进去,就无法办到。 不过X-mind也可以对每个节点添加备注,但是非常的不方便,很浪费时间。 这还不是最主要的,最主要的是知识管理问题。 用思维导图学习,我们会画大量的思维导图,我早期就是,至少花了300-500张思维导图。 反正每看一本书、每学一堂课,都要画好几张思维导图。 然后我就发现了一件事,那就是画了这么多思维导图,如何整合在一起呢? 思维导图把知识给孤立了。 我们需要的是把我们一生中所学的所有知识,都整合在一起,而不是画一堆思维导图。 因此,思维导图用了大半年,后来我还是毅然决然地选择了不再使用思维导图,改用有道云笔记。 ![]() 四、导图式笔记(思维导图+文档笔记) 但是我心中,还是对「思维导图对知识结构思考的巨大帮助」恋恋不忘。 于是,我们开始思考「能不能把思维导图的结构思考优势,跟文档笔记的知识管理优势结合起来」。 这便是导图式笔记。 于是2021年,我们决定自己来开发一款笔记软件,叫做「模型树笔记」。 它既有思维导图的优势,也有文档笔记的优势,并完全弥补了两者的劣势。 你可以在思考任何知识的时候,把知识体系转为导图模式来思考;同时,不需要思考的时候,你也可以通过左侧的文档大纲,来对知识进行管理。 而且,你还可以根据需要,想思考哪部分,就把哪部分知识转为导图模式进行思考。 好用到爆炸。 ![]() ▲来自「模型树笔记」 这就是我心中的导图式笔记的模样。 ✅右侧是存量区,功能是记录详细的知识。 ✅中间是导图区,功能是帮助结构化思考。 ✅左侧是大纲区,功能是整合知识、管理知识。 必须三块齐备,才是适合打造终身知识体系的最佳笔记软件。 除了模型树笔记,目前我还没有看到有笔记软件是这样做的,所以,我们可能是第一个想到把「思维导图」跟「文档笔记」进行结合的。 当然,有些同学可能会想到幕布。 幕布的确有点这个感觉,但是实际上我们跟它们在理念上是截然不同的。 幕布更像是在一个文档内部,内置了一个思维导图;而模型树笔记是,整个知识体系既是文档又是导图。 我们完全不要求文档里的思考,我们只要求把每一个知识提炼成模型,然后对模型进行思考。 这是一种最极致、最简洁的学习方式。 说到幕布,其实大家会发现,飞书也跟这个有点像。 但是如果你深度使用,其实它们不论是在理念上、还是功能上,跟模型树笔记差别都很大。 模型树笔记,就是我心中最终极的知识体系笔记软件的样子。 ![]() 虽然一路走来,我们遭到了很多质疑和困难,很多人不理解我们为何要开发一款笔记软件,很多人都劝我们放弃开发笔记软件。 我理解,大家都是为我好,希望我们不要花这么多金钱和时间,去做一个难度极大的事。 但我还是想做,因为「我不做可能就没人来做了」。 这是我的使命。 我们想要为大家做一款「真正强大且实用」的笔记软件。 帮大家打造终身知识体系,甚至打造家族知识体系,这个知识体系就是你们整个家族最大的财富。 它的意义,绝不是一个单纯的笔记软件那么简单。 它的意义,与每个人能否变得厉害息息相关。 ![]() . 彩蛋 前段时间,有树友问了DeepSeek这样一个问题: “打造知识体系最好的思维导图软件是什么?能不能推荐一下?” DeepSeek推荐了3款软件:模型树笔记、X-mind、Tree-mind。并推荐把模型树笔记,作为构建知识体系的首选软件。 ![]() ▲来自DeepSeek ![]() ▲来自DeepSeek |
|
来自: 新用户62133265 > 《职场知识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