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痉项强,皆属于湿。 昨天我们提到了“病机十九条”出现在《黄帝内经.素问.至真要大论》篇,本篇通篇论述的是六气的主客变化,以及常见疾病与治疗用药方向。 而本篇中所论述的“病机十九条”也是基于五运六气的理论架构上,产生的临床实际应用。所以“病机十九条”的记录顺序是与六气、司天、在泉、(气的)胜复往来密切相关的。这也指导了我们对于“病机十九条”的理解。如若象后人去按照脏腑三焦理论去理解的话,实在是有悖于《内经》所强调的“审查病机,无失气宜”。 而第九条、第十条,所对应顺序为三之气(少阳相火)与三阴司天的主客关系 。 其中,第九、第十条指的是少阳相火与太阴湿土的主客加临关系 。 第九条的,诸禁鼓慄如丧神守,皆属于火。(太阴湿土加临于相火,主气胜客气),这外寒内热,阳盛格阴,正对应的是相火生湿土的火生土之象。 第十条的, 诸痉项强,皆属于湿。 (客气胜主气)为太阴湿土过盛,反侮少阳相火的土侮火之象。这湿胜影响阳气的变化,正是这一条病机的权柄所在。只有理解了五运六气与“病机十九条'的关联,才能解开这千百年来对于本条病机的争论。 本条的争论点,主要在于颈项强的症状表现, 痉为屈伸不利,肢体强直,这个理解在之前,马王堆出土的《五十二病方》中得到了印证。《五十二病方》有曰:“痉为身伸不能屈,筋挛不能伸“。项强为头部后颈的肌肉筋脉坚硬失柔而牵引不舒的症状。 为何会有争论呢? 主要就在《五十二病方》的后半句话“筋挛难以伸”。大家非常熟悉肝主宗筋,当筋脉失养,常见原因就是因为肝经阳气无法正常充养筋脉所导致的。无独有偶,《金匮要略》中,仲景先生所阐述的,依据表实无汗与表虚有汗,而分为刚痉和柔痉,这二痉的区分只在于轻重程度,阐述的痉是一样的,也是筋脉拘急,筋脉挛缩所发生的疾病。 所以按照这种理论来说,当肩颈部出现屈伸不利,牵引不舒的症状,应该是与所感受风邪,以及肝风内动有关。毕竟这种现象无论是在咱们生活中,落枕,还是对于中医理论的理解上都是最恰当说法。 可为何:病机十九条”却认为诸痉项强皆属湿呢? 这种争论甚至导致很多人对于《内经》失去了自信。甚至《百科》上,不敢对此条进行解释说明。这个问题的重点还是困阻在了字面含义上。以及对于中医书籍阅读量不够,无法统筹全局,整体辨证,融会贯通的问题之上。 首先,筋的柔韧是与阳气的充养密切相关的,《内经》有云:阳气者,精则养神,柔则养筋。这个问题我在去年,以及病机的第二条,诸寒收引都和大家详细聊过。 阳气是使诸筋得以柔韧,正常屈伸的根本,所以这也就是为什么,《五十二病方》与《金匮要略》都会阐述屈伸不利与筋挛缩间的密切关系。 但是我们不要忘了,湿气本身就是取象比类的概念,这是中医最重要,也是最基础的象思维。湿,在外界自然的特点是重浊向下,易伤阳气,阻遏气机。我们把这个特点类比在人身上,来去说明解释人体出现,沉重乏力,不思饮水,大便溏泄,以及脾虚不运,以及缠绵难愈的症状表现。 在这当中,易伤阳气,阻遏气机,才是湿的重点。当我们感受湿邪,会影响肌肉的屈伸,会影响脾的运化。这一点伏天,相信大家都有深刻的感受。同时如果内生痰湿,因其阻遏气机,伤及阳气的特点,也会影响升清之气,从而引发头部症状,以及筋的柔韧问题,这一点,在《黄帝内经.素问.生气通天论》的阐述的非常明确的,因于湿,首如裹,湿不攘,大筋软短,小筋弛长。软短即为拘,弛长即为痿。所以临床上,我们针对男子痿证的辨证,以及用药治疗上,经常会采用利湿的方式去治疗。 脾胃乃气血生化之源,其中脾更为气之源。当脾胃运化水谷输布精微的能力失职,就会导致人的阳气化生不足,从而引起乏力,头晕,筋脉失养,甚至挛缩,等各种问题。 比如我们中医所说的虚风,也就是当代人所说的低血糖,就正是如此。它是由虚而生风,由湿而阻遏气机的概念。这也正恰恰对应了本条所代表的六气主客加临变化中主气少阳相火,被客气太阴湿土过剩而湿极伤阳之象。 所以《内经》所提出的,治病必求于本。这本指的就是我们中医所强调的病机理论,它是阴平阳秘的动态平衡,而绝非西方解剖学的拘泥于点对点的治疗与辨证体系。而病机是象思维,是五运六气是整体观等多方面哲学思想下指导诞生的临床实践方法。 如果我们不能把辨证维度拉远,统筹全局,整体观察,那怎么能做到司外揣内,揆度奇恒呢。 所以,当对于病机的理解,跳脱出了本身的五运六气思想,而先入为主的认为与五脏、三焦外感有关的话,那就真的是失之毫厘,差之千里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