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很多人在网上争论不休,有人说古人一直就说普通话,我是极为怀疑这种说法,因为语言不是孤立存在的,会通过文学作品表现出来。 古诗词抑扬顿挫,音调婉转,读起来朗朗上口,而且韵律上非常合辙,这是现在的普通话做不到的。因为现在的普通话只有四声四调,无法体现古诗词在平仄格律上的工整和优美。而粤语却有九声六调,恰恰能够将古诗词在平仄格律上的精髓完美表现出来。所以我认为在元朝以前,古人是讲粤语的,至少唐宋时期是这样。 我知道有人不服气,但我有证据,通过唐宋的诗词就可以看出来,我们讲粤语的都知道,“他”这个字粤语里读作“佢”,而唐宋时期就有用“佢”来表示“他”的诗词,比如唐宋八大家之一的王安石这两句:“把得欲尝先怅望,与渠同别故乡来”,这是白居易送别好友扬州使君杨归厚的诗句,诗句中的“渠”就是“他”,读音和意思跟现在粤语里的“佢”完全一样,古代还没有“佢”这个字,因为这个字是现代的粤语文字。 再看宋朝大诗人杨万里这两句:“夜来尚有余樽在,急唤渠侬破客愁”,诗中的“渠”就是他的意思。 其实唐宋古人说的就算不是现代粤语,也是跟现代粤语差不多的语言,古人称之“雅言”,普通话不过北方游牧民族的话语,中原人称之为“胡人”,例如蒙古人、金人、以及近代的大清。古人还因为听不懂胡人之话,所以才有了“胡言乱语”这个成语。 纵观唐宋时期的古诗词,有很多用普通话来读既不合辙也不押韵,而用粤语来读则既合辙又押韵,而且还押得严丝合缝,充分说明唐宋古人说的是粤语。 我这个观点大家怎么看?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