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今年过春节,偶遇几次对长辈称谓问题,觉得很有意思。首先是和同事谈起一个包头俗语,更应该说是熟语,也就是很多人开玩笑时用过的熟套子,比如说,这一句:“蔫不蔫,愣不愣,你姥爷的女婿你叫甚?”这句话一般情况下,是好开玩笑的长辈,在逗快开蒙读书的小孩子的玩笑问题。还别说,这个问题常把六、七岁的孩子问的一愣,一时回答不上来,尤其是姥姥姥爷常年不在身边的孩子。在今天,还经常发生孩子会回答,但回答的不完整的事儿。比如母亲是独生女的,孩子在回答这个问题时说,我当然应该叫爸爸!这个回答在独生女母亲生的孩子来说,应该是回答正确。可如果是姥爷姥姥不止一个女儿,而且都出嫁了,那么,一个外孙假如只回答,我当然应该叫爸爸,那也算回答对了,但是不全面。准确的回答应该是或者是爸爸,或者是姨父。这里还有个问题,就是姨父还是姨夫。这个问题也有争论,找书本,多写为姨夫。其实,称为姨夫是从封建社会内亲外戚,亲贵戚卑的传统而来的。讲什么父亲这边的亲戚为亲,所以为尊,姑姑的丈夫为姑父;而母亲这边的亲戚为戚,为卑,故姨姨的丈夫称为姨夫。我觉得这个称呼的来由可以这么说,但是今天的表述已不可如此认。其实,就是这种封建伦理的讲述也是有问题的,舅舅当然是母亲的哥哥或弟弟,不一样是称呼舅父吗?当然,这也说明意识形态有相对的独立性,我们新中国已成立76年了,WG 破了那么一通四旧,不该砸的砸得稀巴烂,这些该粉碎的旧文化糟粕还在堂而皇之地流行。也说明从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进入社会主义真很难。
春节期间,我在公众号发了一篇《我在越来越像你祖姥姥》的文章,我是给我外孙讲我母亲和我的节俭故事。一个老乡也是老弟、何为国先生给我提示:......文中提到祖姥姥,我觉得您的母亲,外孙他们是否应尊称祖奶奶或太奶奶。嫂夫人的母亲应尊称为祖姥姥或太姥姥。我觉得这位何先生讲得有一定道理。可是,假如何先生讲的有道理,那么,我女婿的爷爷奶奶、姥姥姥爷,我外孙又该怎么称呼呢?这还真是个事儿。查百度,解释是:第四代曾祖父、曾祖母;曾外祖父、曾外祖母;曾爷爷、曾奶奶;太外公、太外婆(母系)。这是文字表述,仍是讲了称谓。看来我的想法是对的,称呼上四代先人,无法再细分了,只能是父系的不管是父亲的爷爷奶奶,姥姥姥爷都称呼曾爷爷、曾奶奶;母系的不管是母亲的爷爷、奶奶还是姥爷、姥姥都称呼太姥爷、太姥姥。我们家习惯叫祖姥爷、祖姥姥。日常生活中,孩子能按文言的称谓当面称呼上四辈老人吗?比如,让我的刚回说话时或再大一点的外孙,称呼我的老母亲太外婆吗?曾外祖母吗?多别扭啊!也不好这么叫!所以,我的看法,文字表述上要有个基本统一的称谓,否则,真要行文不好说清楚。而日常生活中如何称呼,按自己熟悉的方言称呼就好。而方言在称呼长辈上那也出入大了。不说南北方差异,就是山西与内蒙中西部,有的一个县与另一个县的称呼都不一样。比如我们河曲人称呼父亲为“大”,称呼父亲的兄与弟,一律按排行称呼“几爹”,比如自己的父亲行二,那么父亲的大哥称“大爹”,父亲的三弟称“三爹”,以此类推。而大同则是自己的父亲叫“大”,父亲的弟弟,按排行称呼“几大”,比如“二大”、“三大”,以此类推。但是如果父亲不是老大,这要称呼大于父亲的伯父为“老爹”,比如自己的父亲行四,那么对父亲的大哥称“老爹”,二哥称“二老爹”,三哥称“三老爹“。以此类推。紧靠呼市的土左旗几个村子,一个村子对父系长辈的称呼都不一样。其中有从忻州来到此处的李姓人家,称呼父亲为“大”,父亲的哥哥叫“大爷”,父亲的弟弟称呼“伯伯”,比如父亲的三弟称“三伯”,四弟称“四伯”,以此类推。看看,就呼包二市生活着的从山西走西口过来的汉族,对父辈称呼的方言就有如此大的不同。
春节期间,我在女儿家看完了电视剧《小巷人家》,那是一部表现70年代末到90年代苏州一个棉纺厂家属区小巷里,几家人在社会变迁中的故事。很耐看。特别是我们这些同年代从国企过来的人。别的不说了,与本文主题无关。只是剧中,庄家孩子称呼爷爷为爹爹,奶奶为阿婆,这与我们北方的称呼差距也太大了。但是,我在看电视剧时一点没有受到影响。说明,这种对长辈称呼的方言虽然差距很大,但是,它不会对生活有任何影响。倒是这个“姨夫”的叫法应该废止,统一为“姨父”才对,因为我们已经建政76年了。
2025-2-16 17:31:49写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