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都什么年代了,还有人以为清军拒绝火器只会骑射?

 天承办公室 2025-02-22

爆发于元至正六年(1346年)的英法战争克雷西之战中,欧洲战场上首次响起了huo枪的轰鸣声。到了大约百年后的玫瑰战争,英国开始大规模装备火门枪。之后诸如火绳枪、滑膛火绳枪、燧发枪等新式huo枪不断涌现,但效果只能用差强人意四个字来形容。

都什么年代了,还有人以为清军拒绝火器只会骑射?

比如在火器登陆欧洲将近500年后的拿破仑时代(1769~1821),燧发式滑膛枪的有效射程也不过100码(大约91米),还不如炮兵发射的葡萄弹或榴霰弹远。因此在那个时候,决定战争胜负的装备是大炮,而且最后还得靠骑兵挥舞马刀或长矛来解决问题。

在某些人眼中天下无敌的英国龙虾兵,不也在波兰枪骑兵的原始冲锋面前溃不成军?

都什么年代了,还有人以为清军拒绝火器只会骑射?

直到十九世纪中叶来F枪(即线膛枪)和米尼弹的大规模装备和应用以后,huo枪才成为战场的主宰,彻底把大刀长矛踹进了乐色堆——恰好这时候鸦片战争也开打了,这是个巧合吗?

如今总有人无脑吹火器,说什么英法西葡正是靠着这玩意的无坚不摧,才能轻而易举的用千八百个兵就征服一国乃至一个大洲。但问题在于,欧洲殖民者的无往不利,靠的真是火器吗?今天的非洲、南美等地区的组织度以及现代化程度比十五至十七世纪强了百倍、千倍不止吧?你把五大善人中的随便一个扔过去,想要平推横扫,会比几百年前难多少?

差的不是武器,而是人。

都什么年代了,还有人以为清军拒绝火器只会骑射?

一个非常过硬的证据就是自从欧洲殖民者进入亚洲,无坚不摧的火器就失灵了。

单就战斗力而言,把隔壁三哥称作亚洲之耻争议不大吧?英国人早在明万历二十八年(1600年)就开始了在印度的扩张,但直到150年后的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才勉强摆平了沿海地区,开始艰难的向内陆发展。而最终将印度弄成女王皇冠上最璀璨的明珠,则要一口气支到咸丰六年(1856年),这时候大清都快亡了。

一团散沙且从脑瓜顶到脚后跟无处不奇葩的三哥尚且如此,其他稍微强点的选手英国佬就更搞不定了。比如缅甸,那是从明天启七年(1627年)一口气折腾到了清光绪十二年(1886年),才最终吞并到手,耗时260年;再如廓尔喀(今尼泊尔),乾隆三十二年(1767年)的时候2000名端着huo枪的殖民军前来入侵——这个兵力英国佬在别的地方足以灭国了。可在廓尔喀,他们得到的结果却是全军覆没。而二十多年后,福康安以一千多索伦兵为核心,操着刀矛弓箭,仅用4个多月就把廓尔喀打崩,不得不举国投降。

然后英国人就吓尿了,死皮赖脸的把马戛尔尼硬塞去给乾隆帝“贺寿”。话说这位“博格达汗”在位好几十年、屁股在龙椅都磨出茧子了,你咋才想起来人家还有过生日这码事?还是不怕那个凶神恶煞的福康安闲得无聊,掉头又去打印度!

都什么年代了,还有人以为清军拒绝火器只会骑射?

你让英国佬拿什么扛,靠huo枪?

在米尼弹来F枪搞出来之前,huo枪就是这么坑——也就能欺负欺负软柿子。遇上硬茬子,还不如弓箭刀矛好使。

所以满洲人“专习弓箭”,你可以说人家目光短浅思想僵化。但别忘了,之所以能做出这种“高论”,是因为今人站在了上帝视角上。可在当时全国几亿人,谁敢大言不惭的肯定这玩意就是趋势?就算说了,又有谁信?

就像现在让我们预测下个两三百年后世界是个啥样.甭管我们怎么大开脑洞的奇思妙想,真到了那个时候,肯定还是个笑话。

话说回来——满洲人虽然喜欢弓箭,但谁说人家就不玩火器了?


01

清朝完蛋以后,全国就陷入了几十年的混战。各种势力、思潮激烈碰撞,没有半点调和的余地,只能用枪口说服对方。少数能勉强达成的共识之一,就是“黑清”。而且甭管黑得怎么离谱、扯淡,保证都没人跳出来喊冤。

都什么年代了,还有人以为清军拒绝火器只会骑射?

那还会有什么下限?

也正是在这时候流传起一则谣言,至今仍大有市场。那就是姓爱新觉罗的皇帝怕挨黑枪,所以严厉禁止研发、装备和使用火器。大家都玩刀矛弓箭,康雍乾啥的才有安全感。

只要稍有点军事常识的人都知道,那时候的huo枪无论是射程还是准头都远远不如弓箭,爱新觉罗们到底该怕哪个?至于火炮,要是这种动辄几千上万斤的大家伙都能拿来搞刺杀,康雍乾还是找根绳子先把自己吊死好了。

事实上满洲人又不是没长脑子,人家为啥不搞火器?

努尔哈赤刚“七大恨”那会儿,就在军中专设了个“鸟枪队”。至于原因,跟高瞻远瞩或军事经验啥的也扯不上什么关系,就是明军搞我也搞,反正就是低等文明遇见高等文明时的本能反应。

都什么年代了,还有人以为清军拒绝火器只会骑射?

不过打了几仗以后,鸟枪队就愈发的不受待见,因为就是比不过弓箭嘛。那明军为啥愿意用这种比烧火棍强不了多少的东西?因为便宜嘛——一个弓箭手要不经过两三年的精心训练和重金培养,压根上不了阵。要真想练成精锐,十年八年也未必练得出来。可huo枪呢?一个摸了半辈子锄头的老农拉过来练上两三个月,差不多就能成为一个合格的huo枪兵了,这成本简直差出好几百里地去了好吗?

而且大明穷嘛,明军更穷,军饷都经常断顿,就更别提什么练兵了。所以就拿huo枪凑合吧,省钱第一。至于威力差点,对上骑兵往往只能射击一轮也不算啥大事。毕竟大明兵多,也不值钱,以数量补质量,还是划算。

但对满洲兵就不一样了。满洲人半渔猎半耕牧,骑射的底子本来就厚,所以不存在啥练兵的成本,所以为啥要舍长取短?再者他们缴获的huo枪质量极差——明朝的工匠日子过得比大兵还惨呢,能有啥干劲?所以造出来的玩意凑合事的居多,再加上工艺水平的限制,导致那时候的huo枪基本打几枪就没个不炸膛的。

都什么年代了,还有人以为清军拒绝火器只会骑射?

敌人没打着,先把自己崩个满脸花。所以努尔哈赤跟了阵风之后,又果断的走回了老路。

不过满洲人虽然不待见huo枪,却非常重视火炮。

有人肯定会说不重视不行啊!努尔哈赤不就是被袁崇焕的红衣大炮给崩了,才重伤而死,教训能不深刻吗?其实这又是一则谣言——努尔哈赤中炮而亡这种说法,出自一个叫李星龄的朝鲜人的笔记。非但没有任何其他佐证,而且明清两朝的官方史料也没有一个字的记载,基本可以被证伪。

但自起兵以来对明军几无败绩的满洲人在宁远、宁锦等战连续吃瘪,还是主要栽在了火炮上。仅在宁远城下,据说明军每发一炮就能轰倒百余敌军,最终后金在此积尸近2万,败得一塌糊涂。这才把努尔哈赤给崩了个急火攻心、满嘴燎泡,最终身发毒疽而亡。

都什么年代了,还有人以为清军拒绝火器只会骑射?

更糟糕的是一向骄狂跋扈的八旗兵被火炮打出了心理阴影,此后普遍畏惧攻城战,气得皇太极吐槽“野地浪战,南朝万万不能;婴城固守,我国每每弗下”(《清太宗实录·卷六》)。

这样下去大清还没诞生就得完犊子,所以必须得搞炮啊。也正是从此时起,满洲人开始大踏步跨入火器时代,而且再未回过头。


02

崇祯四年(1631年),后金俘获明军造炮工匠王天相金世祥等数人,皇太极立刻要求其试制出第一门红夷大炮,并兴奋的亲自为其命名为“天佑助威大将军”。

都什么年代了,还有人以为清军拒绝火器只会骑射?

所谓的红夷大炮,就是明朝从澳门的葡萄牙人那里引进并仿制的一种火炮。这种炮其实是欧洲在几十年前推出的舰炮,属长身管前膛加农炮。与明朝本土制造和装备的火炮相比,红夷大炮在射程、精度、机动性和易用性等方面都具备极大的优势,故此风靡一时。又因为明军对这种炮非常依赖和爱惜,常以红布覆盖保护,因此又被讹称为红衣大炮。

明清两朝仿制出的这种红夷大炮在当时与欧洲普遍装备的火炮不存在代差,被视为“十七世纪全世界最好的火炮之一”。

次年孔有德来降。话说孔有德不过是员参将,而且仕明时就屡叛屡降,压根就不是啥好鸟。那为啥皇太极还要率诸贝勒出盛京十里相迎,以女真人最隆重的“抱见礼”相待,还允其自成一军,并以王爵相赠?这可是其他降将都没有过的待遇。

因为孔有德的投降,不但给满洲人带来了他们最急需的舰队,更重要的是这厮还是当时明朝最出色的火炮制造以及战术专家。拿句时髦的话来形容,就是孔有德对于满洲人的作用,五个师都不换。

都什么年代了,还有人以为清军拒绝火器只会骑射?

而他也不负众望,很快就为清军打造出大批精良的火炮。尤其是还搞出了失蜡法铸炮技术,使得后金的火器制造水平开始领先于明朝。

也正是从这时开始,清军不再畏惧攻城战,而且越来越依赖火炮攻城。可以说清军入关后能在两年的时间里从长城一路风卷残云般的打穿整个中原,靠的就是火炮。

典型如扬州之战。当清军兵临城下时,史可法在事实上已经失去了对于军队的控制,广昌伯刘良佐、提督李本深、总兵张天禄等人先后率部出城投降,扬州城似乎可以一鼓而下,无须花费多大代价。

然而在多铎发现明军于城头部署了火炮之后,立即下令暂缓攻城,以等待尚在运输途中的己方火炮送达。6天后,大炮终于送到,他才下令架炮轰城,只轰了几个小时,就令守军全体崩溃,清军兵不血刃拿下扬州。

都什么年代了,还有人以为清军拒绝火器只会骑射?

在尝到了火炮的甜头之后,满洲人又重新捡起了huo枪。

前文说过——就算huo枪再发展200年,只要兵别太差,还是打不过弓箭。但问题是弓箭手的培养成本太高了,满洲人是靠从小在艰苦卓绝的环境下以渔猎为生,才克服这一缺陷的,才能在野战中凭借强弓重箭把明朝huo枪兵打得怀疑人生。但问题是自从入关以后,昔日淳朴隐忍的满洲猎户就差不多都成了人上人、大老爷,坐拥奴婢田宅,享受花天酒地,哪还有干劲去磨砺武艺战技?这帮死人堆里爬出来的老兵尚且如此,他们的子弟就更别指望了。

当然满洲人的堕落也不是啥个别现象,更不是最不堪的。像什么匈奴、鲜卑、契丹、蒙古也没好到哪儿去,他们的远房亲戚女真人更差劲——自富平之战到亡国的一百多年间,干脆烂到几乎再没打赢过一场像样的仗。

都什么年代了,还有人以为清军拒绝火器只会骑射?

所以但凡蛮夷进了中原,通常都活不长。但满洲人不一样,因为他们有康雍乾啊!尤其是康乾这爷孙俩,都是几百年不遇的好战分子,几天不打仗就全身难受,所以他们能眼瞅着八旗子弟就这么烂下去?肯定不能啊!于是他俩几乎是一手刀子一手鞭子,硬生生的把已经快从脑瓜顶烂到脚底板的族人们,又硬生生的从烂泥塘里拽出来了。

战三藩、斗沙俄、死磕准噶尔、横扫青藏、重返西域……这一打就是130多年。而且在日益频繁的战事中,清廷上下对于火器的重要性和重视程度日益加深,对其装备和改进的需求也近乎永无止境。到了乾隆年间,绿营兵装备的热冷兵器比例已经达到了1:1,相较于同时期的西方军队也毫不逊色。至于在人们印象中似乎只热衷于骑马射箭的八旗兵,火器的装备比例甚至更高。而且最优良的火器通常也只装备八旗兵,绿营兵只能在后边排队:

“子母炮(即佛朗机炮)系八旗火器, 各省概造, 断乎不可……将彼地所有子母炮,赍送来京交部。”(《清圣祖实录·卷二百六十六·康熙五十四年》)

不光是火炮,huo枪的装备在清军中也极为普遍。普遍到了什么程度呢?清军中的索伦兵,向来都是特种部队般的存在,原因就在于这些出没于白山黑水间的猎户,射术强到了匪夷所思的程度。

都什么年代了,还有人以为清军拒绝火器只会骑射?

有多强?一个清军弓箭手考核拉弓的合格标准是“三力”,大约相当于40磅。而要想在军中混出个“巴图鲁”的称号,起码得有“七力”的实力才敢跟人叫板。那么索伦兵呢?康熙二十四年(1685年)黑龙江将军萨布素给朝廷上书,唧唧歪歪的吐槽说自己的麾下尽出棒槌,然后要求给索伦兵全部配发七力的战弓。

这还是因为七力以上的战弓制作起来过于费时费力,成本也太高,萨布素没好意思要。事实上根据他的考证,索伦兵中张弓达十力以上的也大有人在。

话说那时候本就热冷兵器并存,而且弓箭的威力还比huo枪大,也更可靠,还有这么优秀的射手,所以索伦兵有一万个理由继续玩弓箭。可乾隆十五年(1750年)的时候,弘历跑去巡视驻防八旗,却发现索伦兵居然人手一把huo枪,而且还打得挺溜。

毕竟想成为一名神箭手不知道要付出多少血泪汗,而玩转huo枪则不知道要轻松多少倍。哪怕到了战场上要付出生命的代价,但在人的侥幸心理和好逸恶劳的天性面前,似乎也没那么可怕了。

都什么年代了,还有人以为清军拒绝火器只会骑射?

但弘历却发现了危机并深感忧虑,于是下令将军傅尔丹收回索伦兵的huo枪,“专习弓箭”:

“索伦等皆猎兽之人,自应精于弓箭,故向来于精锐兵丁内,尤称手快。伊等如但求易于得兽,久则弓箭旧业,必致废弛。”(《清高宗实录·卷三百六十七》)

这件事后来成了各种诟病和吐槽“我大清”思想僵化保守、抗拒火器化趋势的经典例证,其实纯属断章取义。起码在当时来看,弘历这么做是没问题的——清军已经是支热冷兵器共存的军队,huo枪装备率相当高,不比同时期的欧洲国家差,根本就不差索伦兵的这万把支枪,况且索伦兵手里的弓箭就是比huo枪威力大啊。别说那个时候了,百年后的太平天国进口装备了欧洲最先进的huo枪,但还是被索伦兵拿弓箭射得一触即溃。

除非你能直接搞出98K,否则凭啥直接取代弓箭?

其实直到乾隆末年,清朝不但一直在装备和发展火器,而且技术水平远超前明,基本与世界同步,起码不存在没法打的代差。那后来为啥就不行了?因为从嘉道起受财政困难、吏治败坏以及国力下降等因素影响,清朝基本停止了大规模对外征战,武备逐渐废弛,火器的研发和革新也没人管了。恰恰这几十年间,西方的火器发展又出现了爆发式的进步,一步差的结果就是步步差,最后只能让人吊打。

都什么年代了,还有人以为清军拒绝火器只会骑射?

所以军队建设这码事,搞起来了就不能停,甚至没法缓口气。否则省下那点钱够不够当赔款都难说,还不如直接躺平不搞。

清朝就是个典型的例子。当然,现在好像要被大洋对面的另一个例子取代了,让我们拭目以待吧。


03

清军入关的时候从北到南一路横扫,看起来很厉害的样子,但实际上当时的纯满洲八旗兵才55330人(数据出自《旗编审壮丁册》,顺治五年)。按照一户五丁的比例,满洲总人口撑死了也到不了30万,还没今天大城市里一个小区的人多。

都什么年代了,还有人以为清军拒绝火器只会骑射?

所以朱由检和大明朝廷要是仍存在权威和组织能力,还用什么huo枪火炮,一人一口唾沫都足够把爱新觉罗们淹死八百回了。可问题是,他们有这个本事吗?

所以所谓的明粉们只好紧盯看似高大上的huo枪火炮,来贬低仍以刀矛弓箭为主战兵器的满洲人,却罔顾那时候的huo枪压根不如弓箭好使的事实。

要不还咋吹?

另一个常见的借口,就是片面强调明军缺马的现实,鼓吹清军“骑射无敌”,从而营造出一种“不是我军无能,而是敌军有高达”的悲壮氛围。

都什么年代了,还有人以为清军拒绝火器只会骑射?

根据崇祯十三年(1640年)各军镇兵马盔甲查核结果,全军共在编马匹5万左右。其中还包括大量的驽马以及拿来充数的骡子,真正的战马可能十不存一,确实少到了骇人听闻的程度。

但缺马缺到这种程度,又能怨谁?

同样以缺马著称的宋朝,实际上国内马匹保有量常年保持在50万以上。只不过受限于地理条件导致以驭马为主,缺的是战马。那汉唐呢?其实也没富裕到哪儿去,像西汉的漠北之战,刘彻使出吃奶的力气才给他的卫霍凑出10万骑兵——实际上只配备了14万匹马。经常骑马作战的朋友都清楚这样一个事实,一人双骑只能算是丐版骑兵,一人三骑才算得上标配,像蒙古兵那样一人五骑乃至十骑才玩得起机动性、配得上“来去如风”这四个字。那人均不到一匹半马的卫霍骑兵算啥?只能算骑马步兵,即骑马行军,遇敌则“下马地斗”。可怜的马儿又得拉人还得拉货(兵甲补给),压力贼大,纷纷倒毙。最后的结果就是“两军之出塞,塞阅官及私马凡十四万匹,而后入塞者不满三万匹”(《汉书·卷五十五·卫青霍去病列传第二十五》)。

都什么年代了,还有人以为清军拒绝火器只会骑射?

马匹的大量死亡,导致西汉被迫对匈奴由攻转守。即便攻出去,往往也是李陵式的悲剧。足足花了60年,刘洵才攒出来20万匹马再次大举出击,最终一举奠定胜局。

唐朝最高峰时的马匹保有量在70万匹左右,比宋朝多一些,但战马的比例稍高。但即便如此大规模的骑兵出击,尤其是远征,仍然以骑马步兵为主,典型如苏定方灭西突厥之战。像蒙古人那样奢侈的骑兵,谁都玩不起。

包括大部分的游牧民族其实也是如此。比如辽国的20万常备军中,骑兵只有5万,剩下的都是步兵。金国的骑兵更是典型的骑马步兵,下了马就披上重甲爬城墙的场面,老冤家宋军表示一点都不稀罕,大家都见过。

都什么年代了,还有人以为清军拒绝火器只会骑射?

因为相对于牛羊,牧民养马在经济上是非常不划算的。像西汉时经常派出使节出访匈奴,回来给皇帝写报告,就说一户牧民通常养十几只羊、三四头牛,但马往往只有一匹,甚至没有。因为草原穷苦,产出明显不如牛羊的马,一般人真养不起。

除非像蒙古人那样一口气吞下西域、中亚乃至中东,奴役成百上千万人替你养马。否则游牧民族的马匹保有量,真没我们想象的那样富裕。

所以像女真、满洲这样以渔猎为主的民族,还真不怎么玩骑射。


04

天启三年(1623年)的时候,努尔哈赤对八旗军制搞了进一步的调整和规范,大致情况如下:

“著每牛录遣甲兵百人,以十人为白巴牙喇,携炮二门,枪三枝;再将九十甲兵分之,其四十甲兵为红巴牙喇、携炮十门、枪二十枝,又十人,携盾车二辆、水壶二个。黑营五十人,携炮十门、枪二十枝,又二十人携盾车二辆、梯一架、凿子二把、锛子二把、钓钩二个、镰刀二把、斧二把、席四领、叉二把、连夹棍一根、水壶二个及一月用之木炭、绵甲十五副。”(《满文老档·第四十六册·天命八年四月》)

所以每百名八旗兵里边,配备3匹战马的真·骑兵只有10个白甲兵,而且还得拉上两门小土炮。这么干的目的很明显,就是骑兵也甭想当大爷,如有需要也必须“下马地斗”。

都什么年代了,还有人以为清军拒绝火器只会骑射?

剩下的90人里,有40个红甲兵。红甲兵也配战马,但一人只有一匹,所以无法机动作战,是纯粹的骑马步兵。而且其中还有10人的马是用来拉车的,战时靠马车掩护步兵突击。

还有50人的黑甲兵,则是纯粹的步兵了。而且甭管骑兵、骑马步兵还是步兵,都是热冷兵器混装。

后来八旗军制又改了一次,以150人为一个基本作战单元。其中骑兵30人,骑马步兵40人——这70人都是披甲的;车兵因为太好用,所以增加到30人,但无甲也无马,平常用骑马步兵的马匹拉车;最后的步兵还是50人,但普遍装备huo枪,刀剑等冷兵器仅用于自卫。

这种车、骑、步、炮混装的野战部队,是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也是最符合装备特点。满洲人正是靠这样一支诸兵种合成部队,打垮了李自成、灭掉了南明,又在此后的130多年时间里东征西讨,打下了1300多万平方公里的偌大江山。

骑射无双,那是蒙古人才玩的老古董,而且早就玩不下去了。面对黄金家族最后剩下的那个林丹汗,皇太极集中所有能骑马的部队一路狂追,各种迂回包抄。等把蒙古人围上了,既不骑射也不“凿穿”,而是统统下马披甲,然后列阵一路碾压过去,林丹汗只能毫无悬念的大败,一路溃逃青海。

都什么年代了,还有人以为清军拒绝火器只会骑射?

骑兵,无论轻骑兵还是重骑兵,跟重甲步兵正面硬怼就是死路一条——除非对面领兵的是赵炅或曹彬。南北朝那会儿北朝的具装甲骑堆甲都堆到多变态的程度了?比中世纪欧洲的铁罐头骑士还罐头!结果遇到堆甲堆得更变态的南朝重甲步兵,不还是送菜?这也导致了后来历朝都对全甲骑兵失去了信心,大多走上了轻骑兵或中甲骑兵(即人披甲,马无甲)路线。

而八旗兵的这种混装部队编成方式,非但远离了游牧/渔猎民族的传统习惯,而且在很大程度上是在仿效中原王朝的军制。当然了,更像是在仿效汉唐。

中原的军制,以五代和北宋为分界点,前后截然不同——北宋以前是以为义务兵役制(简单说就是全民皆兵)为主,以后则募兵制为主流。相应的在北宋之前“花队”是部队编成方式主流,之后则基本由“纯队”取而代之。

所谓花队,就是部队不明确按照兵种进行划分,最常见的就是步骑混合。具体到兵种,比如步兵也没什么弓弩兵、枪兵、刀盾兵之类的分工,以唐军为例——人手一张弓、一壶箭、一把横刀是标配,谁都有。然后根据战事需要临时配发各种重型兵器,比如马步槊、陌刀、大斧、重剑、盾牌等,还没准哪场仗用什么玩意。同时不禁止甚至鼓励士兵自行配置其所擅长使用的副武器,像本是农具的棓就在唐军中成了网红,不知砸碎了多少颗异族或是同族的脑袋。

都什么年代了,还有人以为清军拒绝火器只会骑射?

所以唐军打仗其实很简单,远则全员弓箭手,近则全军疯狂捅人,什么五花八门的兵器都有。而这则意味着一个令人非常震撼,或者是非常可怕的事实。

一个合格的弓箭手,没个三两年练不出来,更别提优秀的了。要是同时再要求这个优秀射手必须精通各种乱七八糟的武器呢?都说“月棍年刀一辈子枪”——甭管马步槊都比枪矛难练多了,陌刀、重剑这样的“奇门兵器”更难,十个壮丁也未必能练出来一个。

就这样的兵,你得花多少钱、多少时间才能养出来一个?像宋明那样五日一练、十日一操的练出来,可能吗?而且好兵练出来了,在那个缺乏国家与民族观念的时代,能不跋扈、骄横?所以还得拿大价钱养着。就这样人家稍不如意就驱将杀帅、就哗变,甚至脑子一热连皇帝都说砍就砍了,你能咋办?

晚唐和五代那些血淋淋的教训,让北宋的赵大、赵二们毫不犹豫的走上了崇文抑武的道路。而兵,也不能这么练了,因为“战斗力冗余”实在是太过剩了,就算再能打也得不偿失,于是花队变纯队就是刚需了。

都什么年代了,还有人以为清军拒绝火器只会骑射?

什么是纯队?就是弓箭手就专心射箭,刀盾手就专心耍大刀,长矛手一门心思捅人就好了。打仗时也是各干各的,都是“专业人士”,谁都别越俎代庖。

这么干最大的好处就是成本低,抓几个农夫胡乱操练几个月就马马虎虎能上阵了。看起来还层次分明、整整齐齐、老老实实,哪像前朝那般乱七八糟的如同游兵散勇,其实就是群活土匪?当然代价就是战斗力差得没边,不过不要紧,质量不足数量补嘛——唐朝最多时也就是70多万兵,大多时候也就50来万。可宋朝最多时养了150万常备军,永乐末期的明朝更是离谱到了300多万,就是这么来的。


05

被汉人弃之如敝屣的精兵路线,却被满洲人在600年后捡了回来,这才有了八旗兵。

都什么年代了,还有人以为清军拒绝火器只会骑射?

当然满洲人的这种混装部队跟唐朝的花队还是有区别的。最大的区别就是花队人人一专多能,个个都是多面手——远程都是神射手,近战则刀斧槊矛什么都能拿来用,十八般武艺样样精通。但这种打法满洲人可玩不起,更养不起,因为穷嘛。所以就是简单的把不同兵种混编在一个战斗单位中,花里胡哨的很有花队的样子,其实根本不是一码事。

其实要说学,满洲人还是学的明军。中晚期的明军在战斗实践中早就发现了混编部队的好处,并开始自发应用,典型就是戚家军。只不过这种自下而上的军制改良,并没有得到官方的认证和推广,最终却被努尔哈赤偷师了过去。

说到骑射,其实是游牧民族限于财力,在装备、训练以及组织度等多方面不足而不得不采取的一种战术。说穿了就是玩不起重骑兵,只能拿轻骑兵凑合,你当他们不想搞重骑兵、重步兵?高梁河之战,面对赵二各方面水平都差强人意的重步兵大阵,契丹的轻骑兵呼啸来去、纵马驰射,结果还是狗咬刺猬无处下口。最终还是耶律休哥不计伤亡的“攻其一角”,才把宋军大阵打崩,否则高粱河之役能打成啥样,还真不好说。

都什么年代了,还有人以为清军拒绝火器只会骑射?

而且耶律休哥的这手置之死地而后生,也就是欺负欺负拉胯的宋军还行。换成晚唐和五代那种能在重骑兵的正面冲击下还能从容变阵、甚至反包围骑兵的真正的重甲步兵,那就是白送菜了。所以只能骑射的轻骑兵是存在重大缺陷的,那就是在战术上可以凑合着用,但在战略上起不到决胜的作用。就算是号称骑射天花板的蒙古人,最终也得靠重骑兵去冲击。总想靠风筝战术拖垮敌军,要是人家不追你,你咋整?

而且能被风筝死的军队,哪个不拉垮?想当年阿史那贺鲁也想风筝苏定方,但老苏压根就懒得理他,一门心思盯着其在另一方向撤退的部族老弱妇孺猛追,你让贺鲁咋整?只能掉头来救,否则部队就散了。

然后苏定方的骑兵下马披甲,列阵而战,这就是骑马步兵。贺鲁的10万轻骑发了疯似的反复冲击唐军大阵,那劲头比耶律休哥猛多了,可有啥用?根本冲不动。最终突厥进退不得,苏定方适时放出重骑兵,一战灭国。

皇太极打林丹汗,路数简直是一毛一样——你跑你的,我追我的,攻其必救,诱其来攻。然后骑兵变步兵,一战决胜。

所以吧,满洲人不是不会玩骑射,而是没必要,因为人家有更好的战术战法。至于huo枪火炮,只要爱新觉罗们的脑子没长在脚底板,为啥不用,而且不大用特用?

人家能以一隅定天下,难道脑子还没某些只会玩键盘的货好用?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