尾闾对于我们练拳到底有多大意义?看完这篇你一定受益匪浅,所谓“尾闾”,就是指人脊椎末尾的骶骨和尾骨,其中骶骨五节、尾骨四节。尾骨又叫尾椎,俗称“尾巴骨”。“尾闾”是所有武林门派不约而同的重视的一个部位,甚至连道家、佛教的修行都离不开它,那么为何会有这样的现象呢?因为尾闾主导着人体全身的气机,活开尾闾之后练拳站桩或打坐修禅都将进步神速。但是由于尾闾这个部位非常隐秘,所以大多数人们不会去注意它,或者就算知道了它的重要性但也无从练起,更何况很多老师傅还对此秘诀守口如瓶。因为这个隐秘的关窍不仅是人体重力传导的枢纽,更是内劲生发的原点。历代拳谱中'尾闾中正神贯顶'的箴言,道出了内家拳修炼的核心机密。当尾闾如钟锤般自然垂落,人体的九大关节将自动校准,形成贯穿天地的能量通道。 今天通悟功夫功就把尾闾修炼关窍的奥妙关键内容,为各位同修解析如下: 一,千万别看它体积很小,别以为小尾巴是废物。 人的尾巴进化没了,但是那个气机还在。尾骨与骶骨相接之处有骶管裂孔,外面被韧带封住了。脊柱管里面的脑脊液直接跟脑子连着,尾骨一转动,就把骶管裂孔的韧带动了,使得椎管里面的液体受到振动,一直传到脑子里。会练功的常常动动尾闾,因它牵着骶椎韧带,振动椎管里面的脑脊液,还有马尾神经。马尾神经从椎管里面下来有好多,到最后只—根下来,它非常敏感,一动弹整个地都传上去了。这就是练内家功的常讲这句话“尾闾中正神贯顶,气透三关入泥丸”因为周身的气通过尾闾来发动后,阳气就上升了。 尾闾也是人体重力场的核心枢纽,尾闾位于脊柱末端,是人体重力传导枢纽和内劲生发原点,像建筑的承重柱基座。现代运动力学研究表明,尾闾前端的角度每改变1度,髋关节承受的力矩就会产生17%的波动。在实战中能快速转换重心。婴儿爬行时尾闾自然下垂的生理弧度是原始力量传导模式,而成年久坐致尾闾前扣会使腰胯力量传导损耗超30%。内家拳高手可以通过尾闾灵动调节,将地面反作用力转化为螺旋劲力,效率是普通发力的3倍以上 。太极拳'虚领顶劲,气沉丹田'的要诀,本质是通过尾闾归位重建婴儿时期的力学结构。 二、尾闾的多种妙用: 1,站桩时想象尾闾悬挂铜钟,钟锤自然下垂指向地面。初期练习者可用红外线水平仪辅助检测,确保尾闾与百会穴形成完美的垂直轴线。当尾闾归正时,腰部肌肉张力会降低40%,真正实现'松而不懈'的状态。 2,动功练习要遵循'尾动身随'的原则。八卦掌的趟泥步中,尾闾如同船舵引导身体转向;形意拳的崩拳发力时,尾闾瞬间前送形成鞭梢效应。这些动作模式能使发力效率提升50%以上。 3,推手实战中,尾闾如同汽车的差速器。当对方劲力袭来时,尾闾微调15度即可将冲击力导入地下。高级阶段能通过尾闾震动产生高频颤劲,这种频率在20-30Hz之间的振动波可破坏对手的重心平衡。 4,当然也可以融入现代力量体系,如深蹲时想象尾闾垂直下沉,多激活25%后链肌群;拳击闪躲时保持尾闾指向地面,变向速度提升0.2秒。比如内家常说的“摇橹功”(以尾闾画∞字)能促进骶丛神经血液循环,坚持练习睾酮水平提升18%。当尾闾功夫登峰造极,周身筋膜会形成一张立体的劲力网。此时轻触对手任何部位,都能通过尾闾的震颤传导整劲。这种状态下的打击力可穿透3厘米厚的松木板,展现出传统武术的科学性。 之前,通悟功夫讲过的尾闾练习四步功诀:按垂、泛、扣、转四步功法进阶习练,当然还有更深的更好的法门,比如惊尾椎神技,这里先不做详细讲解,有缘人以后面授时有机会能学到。此法为密传功法,不想瞎猜了,和你想的不一样。很多人把它理解为转胯松腰,要求以尾闾骨为动点带动骨盆转动,以力催形而动。其实此功主要练的是丹田气动,转动仅在尾闾。如能:尾闾灵动自如,气机圆活自无滞,定会达周身一家、意气合一的境界。 总之尾闾的觉醒,标志着武者从'肌肉用力'到'筋骨运劲'的质变。这个过程的艰难程度不亚于破茧成蝶,但当尾闾真正成为身体的舵手,拳法中自然流露出'力从地起,劲由脊发'的玄妙。每日晨昏各30分钟的尾闾功,配合动功中的意识贯注,三年即可窥得内家堂奥。记住:功夫不在形而在神,尾闾的灵性觉醒之日,便是你跻身顶尖高手的里程碑。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