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荀子》是荀子和弟子们整理或记录他人言行的著作。全书一共32篇,其观点与荀子的一贯主张是一致的。《荀子》一书今存三十二篇,除少数篇章外,大部分由本人所写。其文章擅长说理,组织严密,分析透辟,善于取譬,常用排比句增强议论的气势,语言富赡警炼,有很强的说服力和感染力。 《荀子》名言集锦 1 真积力久则入。 ——《荀子·劝学》 【译文】 一个人学习能持续地努力不懈,自然会深入而有所得。 2 君子以钟鼓道志,以琴瑟乐心; 动以干戚,饰以羽旄,从以磬管。 ——《荀子·乐论》 【译文】 君子用钟、鼓来引导人们的志向,用琴、瑟来使人们心情快乐。 拿着盾牌斧头等舞具来跳舞,用野鸡毛和牦牛尾等舞具做装饰,用石磬、箫管来伴奏。 3 习俗移志,安久移质。 ——《荀子·儒效》 【译文】 习俗风尚能改变人的志向,长期安居能转变人的气质。 4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荀子·劝学》 【译文】 君子广博地学习,并且每天检验反省自己, 那么他就会智慧明理并且行为没有过错了。 5 知而好问,然后能才。 ——《荀子·儒效》 【译文】 聪明而又虚心请教,然后才能够成才。 6 强自取柱,柔自取束。 ——《荀子·劝学》 【译文】 过于刚强,就容易折断;过于柔弱,是自我束缚。 7 君子养心莫善于诚,致诚则无它事矣, 唯仁之为守,唯义之为行。 ——《荀子·不苟》 【译文】 君子保养身心没有比真诚更好的了,做到了真诚,那就没有其他的事情了, 只需要坚守住仁德、奉行道义就行了。 8 乐易者常寿长,忧险者常夭折: 是安危利害之常体也。 ——《荀子·荣辱》 【译文】 快乐舒坦的人常常长寿;忧愁而有危机感的人常常夭折: 这便是安危和利害的通常情形。 9 见善,修然必以自存也; 见不善,愀然必以自省也。 善在身,介然必以自好也; 不善在身,菑然必以自恶也。 ——《荀子·修身》 【译文】 看到善良的行为,一定一丝不苟地拿它来对照自己; 看到不好的行为,一定心怀恐惧地拿它来反省自己; 善良的品行在自己身上,一定因此而坚定不移地爱好自己; 不良的品行在自己身上,一定因此而被害似地痛恨自己。 10 礼者,人道之极也。 ——《荀子·礼论》 【译文】 懂得礼节,是做人的最高境界了。 11 君子之学也, 入乎耳,箸乎心。 ——《荀子·劝学》 【译文】 君子作学问, 是把所学的听入耳中,记在心中。 12 螣蛇无足而飞, 梧鼠五技而穷。 ——《荀子·劝学》 【译文】 螣蛇是一种龙,虽没有脚,但仅凭力大无穷这一强项,就能腾云驾雾,遨游太空。鼫鼠虽有五样技能:会飞、会跑、会打洞、会游泳、会爬树,结果还是不好生存! 13 下贫则上贫,下富则上富。 ——《荀子·富国》 【译文】 老百姓贫穷则国家贫穷,老百姓富裕了国家自然就富足。 14 学不可以已。 ——《荀子·劝学》 【译文】 求学不可以让它停止,即学习是无止境的。 15 短绠不可以汲深井之泉, 知不几者不可与及圣人之言。 ——《荀子·荣辱》 【译文】 短绳不可以用来汲取深井中的泉水, 知识不到家的人就不能和他论及圣人的言论。 16 虽有戈矛之刺,不如恭俭之利也。 ——《荀子·荣辱》 【译文】 武器再锋利也比不上恭敬简朴的良好品质对人的影响威力。 17 天能生物,不能辨物也, 地能载人,不能治人也; 宇中万物生人之属,待圣人然后分也。 ——《荀子·礼论》 【译文】 天能产生万物,却不能治理它; 地能养育人,却不能治理人; 世界上的万物和人类,必须依靠圣人制定礼法,然后才能各得其位。 18 得百姓之力者富, 得百姓之死者强, 得百姓之誉者荣。 ——《荀子·王霸》 【译文】 治理国家的君主,得到百姓出力种地的就富足, 得到百姓拼死作战的就强大, 得到百姓称赞颂扬的就荣耀。 19 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 ——《荀子·劝学》 【译文】 我曾经踮起脚向远处望,却不如登到高处见得广。 20 良农不为水旱不耕, 良贾不为折阅不市, 士君子不为贫穷怠乎道。 ——《荀子·修身》 【译文】 优秀的农夫不因为遭到水灾旱灾就不耕种, 优秀的商人不因为亏损而不做买卖, 有志操和学问的人不因为贫穷困厄而怠慢道义。 21 学者非必为仕,而仕者必如学。 ——《荀子·大略》 【译文】 读书人不一定都要做官,但为官者必须坚持学习以不负平生所学。 22 无稽之言,不见之行, 不闻之谋,君子慎之。 ——《荀子·正名》 【译文】 没有根据的言论,没有见过的做法, 没有听过的计谋,君子都应该谨慎对待。 23 肉腐出虫,鱼枯生蠹。 怠慢忘身,祸灾乃作。 ——《荀子·劝学》 【译文】 肉腐了生蛆,鱼枯死了生虫。 懈怠疏忽忘记了做人准则,就会招祸。 24 国将兴,必贵师而重傅, 贵师而重傅,则法度存。 ——《荀子·大略》 【译文】 国家将要兴盛,一定尊敬老师并看重有技能的人; 如此,规矩和制度就能保持并得以推行。 25 人不能不乐,乐则不能无形, 形而不为道,则不能无乱。 ——《荀子·乐论》 【译文】 人不可能没有快乐,有快乐就不能不有所表现, 有所表现而不去引导,就会流于乱。 26 夫两贵之不能相事, 两贱之不能相使, 是天数也。 ——《荀子·王制》 【译文】 两个同样高贵的人不能互相侍奉, 两个同样卑贱的人不能互相役使, 这是合乎自然的道理。 27 尊严而惮,可以为师。 ——《荀子·致士》 【译文】 教师除了有渊博学问之外还要有尊严的威信。 28 小人错其在己者,而慕其在天者。 ——《荀子·天论》 【译文】 小人丢下那些取决于自己的事情,却指望那些取决于上天的东西。 29 治生乎君子,乱生乎小人。 ——《荀子·王制》 【译文】 国家的安定产生于君子,国家的动乱来源于小人。 30 曲重其豫,犹恐及其祸, 是以百举而不陷也。 ——《荀子·仲尼》 【译文】 多方面做好准备,仍然怕遭到祸害, 这样即使办了很多事情也不会失误。 31 小人者其未得也,则忧不得; 既已得之,又恐失之。 是以有终身之忧,无一日之乐也。 ——《荀子·子道》 【译文】 话说小人这种人呢,在还没有得到的时候,就担心不能得到, 而等到他得到了以后呢,又担心会失去, 所以终其一生都是忧心忡忡的,没有一天开心。 32 君人者不可以不慎取臣, 匹夫不可不慎取友。 ——《荀子·大略》 【译文】 做君主的不能不谨慎地选择臣子, 平民百姓不能不慎重地选择朋友。 33 好女之色,恶者之孽也; 公正之士,众人之痤也; 修道之人,污邪之贼也。 ——《荀子·君道》 【译文】 美女的姿色,是丑陋者的灾祸。 公正的贤士,是众人的疖子。 遵循道义的人,是肮脏邪恶者的祸害。 34 强本而节用,则天不能贫。 ——《荀子·天论》 【译文】 如果能够加强农业生产,厉行节约,就算是上天也不能使人贫困。 35 天有其时,地有其财, 人有其治,夫是之谓能参。 ——《荀子·天论》 【译文】 天有时令变化,地有丰富资源, 人能治理并利用天时地利,这就叫作能与天地相配合。 36 不足于行者,说过; 不足于信者,诚言。 ——《荀子·大略》 【译文】 行为不实在的人,说话一定夸夸其谈; 不诚实守信的人,往往装成诚恳的样子来说话。 37 田野荒而仓廪实,百姓虚而府库满, 夫是之谓国蹶。 ——《荀子·富国》 【译文】 田野荒芜而仓廪充实,百姓空虚而国库满盈, 这就是即将灭亡了。 38 一物失称,乱之端也。 夫德不称位,能不称官, 赏不当功,罚不当罪, 不祥莫大焉。 ——《荀子·正论》 【译文】 一件事情赏罚失当,那就是祸乱的开端。 德行和地位不相称,能力和官职不相称, 奖赏和功劳不相当,刑罚和罪过不相当, 不吉利的事没有比这更大的了。 39 亡国至亡而后知亡,至死而后知死, 亡国之祸败,不可胜悔也。 ——《荀子·强国》 【译文】 亡国的君主到了灭亡以后才知道会灭亡, 临死的时候才知道要死。 亡国的君主造成的祸害和破坏,多到悔不胜悔。 40 其持之有故,其言之成理。 ——《荀子·非十二子》 【译文】 所持的见解和主张有一定的根据和道理。 |
|
来自: 新用户38922816 > 《待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