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修炼三调终一字,全凭心意下功夫

 武宗 2025-02-22 发布于北京

2025大吉

NEW YEAR

真正的功夫修炼,不仅需要外在的努力,更需要内在的领悟。只有将“求”与“悟”结合起来,才能达到功夫的至臻境界。无论是学习、工作还是生活,在勤奋努力的同时,更要注重内心的觉醒和领悟

关注武宗

天下武功

功 道一生内气·内力三丹田

以武学打开世界·智者不匹夫 武者无懦夫 

气功修炼方法注重调身、调息、调心的协同运用,这三大要素彼此关联、相辅相成,共同构建起气功修炼的核心体系,贯穿于整个修行过程。

调身,是气功修炼的基础环节。通过调整身体的姿势,如站桩时双脚平稳站立,与肩同宽,膝盖微屈,脊柱自然伸展,保持身体的中正与放松,为后续的调息和调心创造良好的身体条件。正确的姿势能够促进气血的自然流通,使身体各部位得到充分的滋养。

调息,是调节呼吸的节奏与深度。腹式呼吸、逆腹式呼吸等调息方法,能够引导气息变得深沉、均匀、绵长,增强呼吸对身体的滋养作用,调和气血,滋养脏腑,为身心的稳定提供能量支持。

调心,无疑是气功修炼的核心与关键。正如“达摩西来无一字,全凭心意下功夫”所表达的,调心在整个修炼过程中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相较于调身与调息,调心更具挑战性,它要求修炼者能够掌控内心的思绪与意念,达到高度的专注与宁静。调心得当,不仅能有效促进身体健康,增强免疫力,还能启迪智慧,挖掘人体潜在的精神力量。反之,若调心不当,不仅难以达到预期的修炼效果,还可能引发身心的不适。

在气功修炼的实践中,意念的运用至关重要,关乎修炼的成效与境界的提升。根据众多修炼者的经验总结,以下三个原则对于意念的有效运用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轻柔恬淡,若有若无

这一原则着重强调意念火候的精准把握。气功中的意念活动主要包括意守和观想两种形式,其核心在于保持身心的放松、宁静与自然。中医理论认为,心静则身正,身正则息调,肺朝百脉,息调则百脉皆通。反之,若神情紧张,身体难以放松,呼吸不畅,便会导致气血阻滞,影响身体健康。

在实际修炼中,过度强化意念容易导致气血上涌,引发头昏脑胀、咽干目赤等不良反应。许多初学者误认为加大意念强度就能更快地达到专注状态,实则适得其反。过重的意念会使人心烦意乱,精神疲劳,无法进入深度的修炼状态。

因此,众多功法在意守丹田时提倡似守非守的状态,观想时也倡导循序渐进。不必一开始就追求清晰、强烈的意念,只需在心中保持一种若有若无的感知即可。正如“有意栽花花不开,无心插柳柳成荫”所描述的,修炼应秉持一种自然、无为的心态,不过分执着于结果,方能在不经意间收获进步。

直观单一,化繁为简

此原则聚焦于意念活动内容的选择与处理。气功调心的根本目的是排除杂念,驯服内心的浮躁与妄念,实现一心不乱的境界。然而,这并非终点,修炼者还需更进一步,超越单一的意念,达到四大皆空、物我两忘的高深境界,从而实现明心见性、证得法身。

在道家思想中,自性与法身被称为元神、圣婴。元神的显现需要摒弃杂念,让识神退位,使意念达到空无的纯净状态。因此,仅仅专注于意守或观想还不足以进入真正的无为境界,因为这些活动本身仍可能成为新的杂念。

对于初学者而言,选择简单、直观、明朗的意念内容是入门的关键。这有助于迅速集中注意力,排除外界干扰。但随着修炼的深入,应逐渐放下这些意念,如同过河弃舟、登山弃杖一般,最终达到无念、无为的境界。纵观各种高深的功法,如藏密的大圆满、大手印,道家的炼神还虚,都强调进入虚空大定的状态,只有这样的修炼方法才能真正开发智慧,实现心灵的升华。

古人云:“牢擒意马镇心猿,慢着功夫练阴阳。大道教人先止念,念头不止亦徒然。”尽管许多初学者都明白大道至简的道理,但在实际修炼中,往往容易陷入追求奇功异法的误区,忽略了调心的本质。实则“真传一句话,假传万卷书”,真正的修炼精髓在于内心的宁静与纯粹。

收放并用,收大于放

收放并用原则强调在修炼过程中与外界进行能量交换,追求天人合一的境界。通过吸气时吸纳宇宙的精微之气,呼气时释放体内的浊气,实现与自然的和谐共生。然而,在这一过程中,必须注意收气的意念应强于放气,确保能量的净吸收。

例如,在练习小周天穴位呼吸法时,修炼者吸气时观想宇宙能量从窍穴进入体内,呼气时观想体内的灵珠向外放射光芒。若意念运用不当,如过度关注呼气而忽视吸气,会导致能量失衡,出现疲劳、昏沉等不适症状。

对于初学者而言,应更加注重采气、聚气,在收功时将外放的能量收回并储存于丹田。长期坚持,能够使身体的五行、阴阳自然调和,汲取天地之精华,实现身心的全面滋养与提升。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