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也大,产也大,后来子孙祸也大
这可是醇亲王爱新觉罗·奕譞的治家格言中的开始一句。全文如下:“财也大 产也大 後来儿孙祸也大。借问此理是若何 ,子孙钱多胆也大。天样大事都不怕 ,不丧身家不肯罢。财也小 产也小, 後来儿孙祸也小。借问此理是若何, 子孙钱少胆也小。些微产业知自保 ,俭使俭用也过了。” 封建社会的一个亲王有这般认识,确实不简单。要说这醇亲王可不是一般人物,他是道光皇帝的七子,咸丰皇帝的弟弟,同治皇帝的叔叔,光绪皇帝的父亲,宣统皇帝的爷爷。慈禧太后的妹夫。厉害吧?可人家低调呀,不像有的人一遇到事,就将自己的爸爸拉出来:“我爸是xx!”真是坑爹。 要是醇亲王的儿子不低调,遇事可以叫:“我爷爷是道光!我大伯是咸丰!我哥是同治!······”估计对方再大的官儿都会被吓趴下了。谁敢和这么多皇帝老儿对抗?那不是“阎王嘴上拔胡子——找死”吗? 《老子》第五十八章有一句话:“: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本来,财大产大是好事吧?是福,但如果不注意,放任自己为所欲为,就有可能走到福的反面,祸来了。 有句成语叫”财大气粗“,就是形容人仗着钱财多而气势凌人,且不知祸会如影如随地跟在身边了。 在1949年,醇亲王的第五个儿子爱新觉罗.载沣将在后海处的醇亲王府出售给了国家,后成为宋庆龄府邸。 要说这醇亲王府,原来可住过不少我们知道的名人:明珠是最早的住户。明珠的长子大家应该知道,他写的词特别有魅力,他叫纳兰性德。纳兰就是在这出生的。大贪官和珅住过,嘉庆皇帝赐和珅自尽后,将这座府邸赐给了成哲亲王永瑆,光绪十四年,才将其赐给了醇亲王。 醇亲王是个明白人,与其他的亲王、贝勒、格格相比,低调多了。 醇亲王简介:奕譞,道光二十年九月二十一日子时生,生母庄顺皇贵妃乌雅氏。道光三十年,封醇郡王,准用红绒结顶,金黄袍色。咸丰九年,准分府后在内廷行走。十一年七月,常朝免叩,补领侍卫内大臣。同治三年,加亲王衔。十一年九月,晋亲王。以德宗承嗣大统故,恩封世袭罔替。光绪五年,赏亲王双俸。十一年,管理海军衙门,总理节制沿海水师。十二年,赏杏黄轿。光绪十六年,增加护卫,十一月二十一日丑时薨,年五十一岁,称号曰“皇帝本生考”,谥曰贤。十八年四月廿一日申时奉安。 从某种程度上说,整个同治、光绪两朝的政治,就是兄弟两人秉承慈禧太后的懿旨而主导下的政治。实际上,早在咸丰皇帝热河驾崩之后,奕譞就参与了由慈禧一手策划的“辛酉政变”,亲自奔赴滦阳拿获了“顾命八大臣”之一的端华,为慈禧后来的“垂帘听政”扫平了障碍。在掌握了朝廷的实权之后,慈禧一度非常器重和依仗奕譞。同治三年(1864年),奕譞“加亲王衔”。同治十一年(1872年)晋封为醇亲王。慈禧还令其掌管京师的旗营和绿营,等于是将天子脚下的安危重任赋予了她的这位妹夫。

醇亲王家训:财也大,产也大,后来子孙祸也大,若问此理是若何,子孙钱多胆也大,天样大事都不怕,不丧身家不肯罢;财也小,产也小,后来子孙祸也小,若问此理是若何,子孙钱少胆也小,些微产业知自保,俭使俭用也过了。 
若论家族的显赫,近代史以来没有超过清末醇亲王的。两代潜龙,一朝摄政的特殊境遇,使两代醇亲王享受着世袭罔替的政治待遇,过着锦衣玉食的丰裕生活。慈禧治国虽然力有不逮,但是泄私愤,杀个把人或者让他不得好死还是不在话下的。所以,醇亲王深知政治漩涡的厉害,处处小心谨慎,为了表示自己的谦卑,将书房命名为退思堂,以示贵为亲王不敢随便,每日三省吾身。 
听说自己的儿子载恬入宫继任皇帝,急得当场晕厥,以此为借口,不到四十岁便光荣退休。辑录了这首古诗定为家训,让后代子孙谨守。溥仪做了皇帝,用不着这个,溥杰、溥任两兄弟的家里,这段家训都是挂在最显眼的地方。溥任的几个儿女,大都是教师,为人处世能见旧日家教痕迹,非常谦恭有礼。 
家训,告诫的是自己的儿孙,现在推广开来,也是对一般人生的重要点拨。这则家训总体来说就是守本分。守本分,好像不思进取似的。其实,人实在是该守本分。知道自己的社会位置,安心做好当做的事情,慎思缓行不张狂,积小步而至千里,不愁事业无成。现今,很多人急于求成,乱撞一气,多少年过去,白了少年头。也屡见各种不择手段的,严重到丧身家的报道。 中国最好的家教,都写在这些古诗词里01. 种田不熟不如荒; 养儿不孝不如无。 此联出自明代冯梦龙《醒世恒言》。 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父母都是期望儿女成才,有所作为的。 02. 爱惜精神,留此身担当宇宙; 蹉跎风月,将何日报答君亲。 明代进士孙升,官至礼部尚书,他的三个儿子坐享荣华富贵,沉迷酒色,不学无术。 孙夫人对此很是焦急,她思来想去,特地手书此联悬于正堂。 上联是期望,下联是警告,意在劝告儿子不要浪费精神,虚度光阴,要以担当天下为己任,不辜负父母的养育之恩,既包含了深沉的母爱,又体现了严厉的训教。 她的三个误入歧途的儿子在这副堂联的鞭策下,终于有所悔悟,改邪归正。 03. 好(hǎo)读书,不好(hào)读书; 好(hào)读书,不好(hǎo)读书。 明朝徐渭晚年撰写的家教奇联。 此联妙在一个“好”字,语意双关,耐人寻味。 上联说,少年时期正是读书好时光,可惜不知读书的重要,不喜欢读书;下联说,年纪大了,懂得读书的重要,想好好读点书,可是力不从心,已经不能好好读书了。 徐渭意在告诫儿孙后辈要珍惜时间,趁早好好读书,做一个知书达理的人。 04. 读书好练武好,学好更好; 创业难当权难,知难不难。 明朝嘉靖皇帝朱厚熜幼时很贪玩,不爱读书。他的父亲兴王心中很担忧,将他关在书房里,罚抄这副家教对联,同时规定每天要抄100遍,不完成就要受鞭笞。 朱厚熜整整抄了100天,终于悟出了父亲的苦心,跑到父亲面前跪下请罪,从此以后用功读书,并把这副对联挂在书房里,作为座右铭。 05. 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 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 出自明末清初朱柏庐所著《朱子家训》,强调人要懂得惜福,不要奢侈浪费。 
06. 咬完几句有用书,可充饮食; 养成数竿新生竹,直似儿孙。 清代郑板桥撰写。 他教育子女要精读一些好书,做一个像新竹那样蓬勃向上、虚心而耿直的人。 07. 子孙若如我,留钱做什么? 贤而多财,则损其志; 子孙不如我,留钱做什么? 愚而多财,益增其过。 清代林则徐训子联。 林则徐对子女“薄钱财而重德才”的教育思想可谓光耀于世。 
08. 应视国事如家事; 能尽人心即佛心。 林则徐的手书家训联。 人莫不想自己的家兴旺兴盛,能扩充此心,即是天下之大公;能尽人心,必能于世有补,则与湛然光明的佛心相差无几,这对家对国都有利。 09. 戳破窗纸容易补; 败坏道德最难修。 晚清湖南学者王湘绮,学问渊博,品格高尚,此联是他写给后人的家训,语浅意深。 10. 慎交游,勤耕读; 笃根本,去浮华。 晚清左宗棠赠子侄联。今天也可以用来教育孩子。 对孩子来说,努力读书学习,不去游玩胡闹,磨练意志,培养能力,这些就是根本。 
11. 少读书,便是低天分; 行刻薄,真乃大糊涂。 清代文人王之春撰写。 上联说一个人天分的高低全在于他的用功程度,天分低是因为自己少读书的缘故,由此勉励儿孙要多读书。 下联教导儿孙不要刻薄,言行刻薄是真正的大糊涂。 12. 财也大,产也大,后来儿孙祸也大,若问此理是若何?子孙钱多胆也大,天样大事都不怕,不丧身家不肯罢; 财也小,产也小,后来儿孙祸也小,若问此理是若何?子孙钱少胆也小,些许小业知自保,俭使俭用也过了。 末代皇帝溥仪的父亲醇亲王写此联告诫子孙后人。 此联对仗并不讲究,也可以看做是以“大小”内容相对的两首白话诗。 13. 泪酸血咸,悔不该手辣口甜, 只道世间无苦海; 金黄银白,但见了眼红心黑, 哪知头上有青天。 传说,清代有个姓潘的山东人去江南某地当县官,上任之初,他的父亲撰写了这副对联相送。 联语告诫儿子,做人应宽厚仁慈,与人为善,不可见利忘义,为非坐歹,人间自有王法,否则到了那时,才醒悟到泪酸血咸、头有青天,悔之晚矣。 
14. 欲除烦恼须无我; 历尽艰难好做人。 1924年,冯玉祥送别儿子出国留学时,送给儿子这副对联。 “无我”,也就是没有妄求,没有妄求自然少了烦恼。 “历尽艰难”,固然是艰苦的生活,但是艰苦的生活能磨练人的意志,提高人的能力,所以李嘉诚说,“男子汉第一是能吃苦,第二是会吃苦”,只有吃苦耐劳才能苦尽甘来。 15.
宁为真白丁; 不做假秀才。 1940年夏,教育家陶行知的儿子陶绍光,背着父亲向育才学校的校长索取一张文凭。 陶行知从外地得知这一情况后,立即转撰写此联教育儿子不要弄虚作假,不要向虚假的社会学习或妥协,而应踏踏实实地做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