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老子为何要写道德经?

 凤凰山居士 2025-02-23
高冷女神2025-01-07 18:50河南

老子为什么要写《道德经》,我们都很清楚,道并不是老子首先发现的,应该追溯到伏羲氏。伏羲氏他知道一切一切都有一个总根源,只是当时没有文字,他没有办法用任何文字来说明,所以只好不得已,一画开天。这一画开天,那一画,现在叫做符号,当时就叫象。


可是这一来,就影响到几千年来,我们中华民族的人非常的执象,很迷那个象。看天,天象、看人、人象、看地、地象。老子看到这个状况,他就感觉到,如果在这样执象下去,我们迟早会被象困住。没有办法再继续往前进,那对伏羲氏来讲,也是很不好的现象。因此他就决定要破象立道。他这个道是要把象破掉。然后把道立出来。但是他看到,伏羲氏画象,大家就执象。因此他也担心,他一旦说出道来,大家就执道了。所以他一开始他就讲,道可道,非常道,这非常有警告的意思。我是好心好意哦。我现在把伏羲氏当年所没有办法讲出来的,我把它说出来。


道,可是你们不要执迷于道。“所以道可道,非常道”实际上是用来破道的,这是我们心里头要很清楚的一点。当然这个道,我们现在很清楚,它是代表宇宙万象。包括人生的一切造化都在里面。因此这里头这个“常”字非常重要,“道”再加上一个“常”字。就变“常道”。“常道”就是恒常的道理,这里头有变的部分也有不变的部分。你看这样听起来,我们就觉得,它跟《易经》的道理很接近。那老子就说,“名可名,非常名”。“名”呢,“名”是名称,伏羲氏当时没有文字,所以没有出现“道”这个名称。老子当时文字比较成熟了,所以就有很多名称,那老子就说“名可名,非常名”。任何名称一旦说出来,它就有很大的局限性。我们现在不要受它的影响,所以我们这里提出一个字,叫做“常名”。“常名”就是它不会有局限性的名号,那叫什么,叫万物的自性。老子当年讲道,好像很玄妙,实际上现在人你如果跟他讲,宇宙万物有一个共同的根源,差不多大家都知道,那它就是本体嘛!本来就是本体,本体也叫形上,所以我们现在对道,究竟存不存在?道是什么?


应该比以前人少很多疑问。天道是老子所说的东西,这一句话我们很清楚,同样说道,孔子多半说的是人道;而老子在道德经里面,他大概都在天道,天人合一从他们两个人身上,你一定要做很合适的配合。老子是从天道出发,然后走向人道;孔子是从人道出发,然后走向天道。但是最后的目标是一致的。就是要把《易经》背后的那个道,把它宣扬出来。《道德经》它的源头是《易经》。所以《道德经》的第一章,它跟《易经》有什么配合的地方呢?如果用一句话来概括《易经》,那就是一阴一阳之谓道。


《道德经》第一章说,“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这个“无”和“有”代表着什么呢?和《易经》中的阴阳是不是一样的呢?《易经》它开了一个易门,叫做“阴阳”,阴阳易之门这是我们非常熟悉的。现在《道德经》第一章它也开了一个道的门,什么意思?有无道之门。所以第一章有两个很重要的概念,一个有,一个无,这两个不完全等于阴阳,否则它就用阴阳就好了嘛。“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一个“始”跟“母”有什么不同?“始”是开端,“始”是本源,它本来是从这里出来的,“母”是能够使万物化生的一种动力。这两个不太一样,一切一切的总根源叫做“无”。但是“无”里面它会产生万物,这个要靠什么?靠“有”。如果没有“有”,它就产生不了东西。所以“无”跟“有”这两个名词,也是我们学“道德经”的时候,必须要好好去了解的。所以他下面就劝我们,“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老子的文字真的很美。你看一个“常无”,一个“常有”。


“常无”的意思是什么?就是我们常常要站在这个“无”的立场,来想事情。你本于“无”的时候,你不离开“无”,而你想要观宇宙天地怎么变化的这种玄妙,这是有可能的。你常常本于“有”,然后你想要来看到宇宙万物,它们看得见部分的变化,这也可以做得到。而两边用的方法都一样,叫做“观”。这个“观”字不简单,“观”不是说用眼睛看才叫“观”;“观”是要透过精神来体验才叫“观”。我们用眼睛看,其实那还不如叫做“见”,看见。“观”不一定看见,“观”是要透过精神来体验才叫“观”。你看观世音菩萨,你看他眼睛有没有在看你?你也不知道。可是他的“观”是最高明的。你透过精神来观,比你用肉眼去观,要明白得多。再提出了有无的概念,老子紧接着说,“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在人们通常的理解中,有就是有,无就是没有,它们是截然相反的。可是老子却说“此两者同”。“有”“无”怎么会相同呢?“此两者同出而异名”这里要加一个标点符号,“此两者同”然后加一个标点符号,”出而异名”,你如果这样标的话,那整个意思完全就凸显出来了。“此两者同”,它告诉你有”跟“无”是相同的,它只是名称不同而已,为什么名称不同呢?因为它本来是在道里面,出来以后,给它两个不同的名字。“有”跟“无”不是对立的,我们现在很喜欢用对立,其实世界上没有对立的东西,它只有相对待,相对待就是彼此会互动,彼此会迁就,彼此会变化。对立就糟糕了,对立就僵在那里了。所以我们尽量不要让任何事情对立,要让它对待,彼此尊重,彼此包含,做良性的互动。


老子为什么在“名”之后,马上讲出“无”跟“有”,他就告诉我们,“无”是一个名称,“有”也只是一个名称,你不要太执着,千万不要说有就是有,没有就是没有,这两个是不通的,这两个是对立的,不要有这种观念比较好。下面呢,“同谓之玄”,就是因为它同所以才叫做玄妙。我想整个《道德经》的观念,这两个字也是很重要的,叫做“玄同”。“玄同”,现在一般人看不懂,他认为是不同的,但是你如果站在更高的层次,看得更深入,看得更广,你会觉得,那本来是一样的,有什么不同呢?“玄之又玄”为什么要用两个“玄”,它就是说前面那个“玄”,你又要把它破掉了,否则你就是很玄很玄,你看现在很多人一听都说,老子玄啊,《道德经》玄啊,他就是没有读通《道德经》,所以“玄之又玄”后面这个“玄”字,就是拿来否定前面这个“玄”。说,好,你认为这样是玄,现在我告诉你们这是不玄的,为什么?因为它是众妙之门。“众妙之门”是什么意思?

世界上它有形形色色的形象,这个“象”是从“众妙之门”出来的。那大家一定会想到,这个“众妙之门”就是我们平常人所讲的天门了。本来就是天门嘛!天门是似有又似无,又有又无,那个就是道。所以这样大家就可以看出来。你向内观,可以观到道体之妙;向外观,可以观到道用之妙。这样呢,我们就把整个第一章,就看得很清楚,有几个要点,第一个“道”,它是宇宙万物的本源;第二个“常”,它是恒常,不能常常变动的;第三个“名”,它是很不可靠的,只是个名号而已,你不要太相信;然后“无”“有”,最要紧的一个字叫做“同”。现在开始我们就要进入说,为什么“有”跟“无”是相同的。所以老子第二章,他就开始要把“有”破掉,为什么要先把“有”破掉?因为一般人痛苦的来源就是“有”。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