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俄的算盘打得响,清朝的日子却越过越苦。 每当大清陷入危机,总有一只手悄悄伸过来,从不缺席,分一杯羹不说,还要拿大头。 别人打生打死,它却坐收渔利,轻轻松松拿走大片土地。 有人说沙俄是“背刺专业户”,这话一点不假。 它的套路简单却有效:看准时机、挑动事端、趁火打劫、不费一兵一卒就能大捞一笔。 ![]() 最可怕的是,每一次都有人信了它的“好意”,以为它是救星,结果却是一次次的割地赔款。 1856年,英法联军的炮火烧到了天津,清政府慌了神,沙俄的使者却笑眯眯地登场了。 这时候的沙俄刚刚在克里米亚战争中败给了英法,西线吃了亏,东线就得补回来。 于是,它一边假惺惺地扮演调停人的角色,一边悄悄把清军的防守细节告诉英法,结果英法轻而易举攻破大沽口,直逼天津。 清廷吓得不轻,黑龙江将军奕山更是冷汗直流。 ![]() 沙俄趁机提出条件——割让黑龙江以北60多万平方公里的土地。 奕山想反抗,但看到英法联军的炮火,他最终签下了《瑷珲条约》。 这一仗,沙俄连刀都没拔,就吞下了60万平方公里的土地。 这事儿还没完,清廷对《瑷珲条约》心有不甘,迟迟不愿承认。 沙俄见状,又去怂恿英法联军,说清政府不老实,得下点狠手。 ![]() 于是英法联军二次进攻,直捣京师,火烧圆明园。 这下清廷彻底崩溃,沙俄再度登场,逼着清政府签下《中俄北京条约》,不仅让清廷承认了《瑷珲条约》,还顺势拿走了乌苏里江以东40多万平方公里的土地。 整场战争,沙俄连一颗子弹都没放,土地却多了100多万平方公里,不得不说,它的算盘打得太精。 时间到了1895年,中日甲午战争让清政府再遭重创,北洋水师灰飞烟灭,赔款高达2亿两白银。 日本拿走了辽东半岛、台湾和澎湖列岛,正得意着,沙俄又来了。 ![]() 这次,它拉上德国和法国,一起逼迫日本归还辽东半岛,理由是“维护东亚和平”。 清政府感动坏了,以为沙俄是大恩人,主动送上3000万两白银“赎回”辽东。 没想到,刚过两年,沙俄就翻脸了,直接出兵占领旅顺和大连,逼清政府签下《旅大租地条约》,旅顺成了沙俄的军事港口,大连变成了它的商业中心。 日本辛辛苦苦打下的辽东半岛,最后竟成了沙俄的囊中之物。 八国联军侵华,沙俄再次抓住机会。 ![]() 这次,它不仅派兵攻入北京,还趁机出动17万大军,占领了东北三省,整整80多万平方公里的土地,就这么落到了它手里。 这时候的清政府已经是墙倒众人推,根本无力反抗。 沙俄从来不打无准备之仗,它早就盯上了东北的铁路资源,逼清政府签下《中东铁路借款合同》,铁路修在中国的地盘上,钱是清政府出的,控制权却在沙俄手里。 到了清朝灭亡的1912年,沙俄的胃口更大了。 它在外蒙古、唐努乌梁海扶持代理人,让这些地方脱离中国的控制。 ![]() 外蒙古后来成了蒙古国,而唐努乌梁海则彻底归入俄国版图,变成了今天的图瓦共和国。 它还试图在内蒙古复制这一套,但北洋政府反应迅速,才没让它得逞。 到了二战结束前,沙俄的后继者苏联依然沿袭这一传统。 当时,日本已经摇摇欲坠,苏联却迟迟不肯对日宣战,直到1945年,才在英美的劝说下点头答应。 不过,它的条件也开得够狠:库页岛归苏联、外蒙保持现状、旅顺继续租借、中东铁路30年内不得干涉。 ![]() 战争胜负已定,苏联却像老祖宗一样,等到最后,再来摘桃子。 有人说,沙俄的策略是“以最小的代价,换取最大的利益”,但这话还不够精准。 它的真正本事在于,能让对手在痛苦中接受它的条件,还以为自己得到了好处。 清政府一次次被骗,割地、赔款、让步,直到大厦倾覆。 有人感慨,历史总是惊人地相似,但真正可怕的,是有人一次次掉进同样的陷阱。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