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陕西省东部黄河的西岸、关中盆地的东北隅,有一座全市遍布古建筑的县级市,早在1986年,它就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二批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并拥有17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截止2019年第八批),在县级市里堪称佼佼者。
它就是陕西韩城市。人们常用“华夏史笔惟司马,关中文物最韩城”来形容它~
元代建筑也是韩城古建筑的一个特色。韩城元代建筑,虽只占韩城现存国保、省保、市保古建筑总数的一小部分,但其数量却比省内周边县市多,位于昝村镇的普照寺则是陕西省乃至全国最大的元代建筑博物馆。
这篇文章,我们就来聊聊韩城和韩城的元建,看看为什么史圣之故里、大禹治水之龙门的韩城,是如何成为元朝统治心目中的麦加圣地?为什么元代建筑在陕西其他地区不太常见,唯独在韩城遥遥领先?
让我们先从历史背景开始说起。不同于很多艺术出自经济繁荣、文化兴盛的时代,元代恰恰是韩城历史上经济凋零、文化荒芜的朝代:
首先是地理位置的原因,韩城位于秦晋交界的黄河之畔,是北方民族向中原扩展的桥头堡,当蒙古大军进入八百里秦川时,韩城首当要冲。于是在金哀宗正大六年(1229年)十二月,元兵自龙门渡河,以烧杀抢掠的极端方式攻陷韩城,“平荡无余”。
也就是说,元朝在建立之前就已经统治韩城41年。所以关于“为什么韩城有这么多元代建筑”的第一个原因就是:统治时间久,建筑自然也多。
接着,元朝统治者实行民族歧视政策,即“四等人制”,蒙古人作为统治民族列为第一等级,其次根据所征服地区民族的时序,又依次分为色目人(西域人居多)、汉人(北方汉人和契丹、女真等族)、南人(南方的汉人和少数民族)三个等级。
汉人和南人地位低下,备受歧视,比如当兵则不许充宿卫,当官也往往只能做副贰,而且对他们进行严密的军事防制,严禁持有弓箭和其它兵器,甚至禁止畜养鹰和犬,还要承担畸高的税赋。
高压之下,经济难有发展,彼时韩城的文化也处于荒芜状态。蒙元统治者将职业分为十等:“官、吏、僧、道、医、工、猎、倡、儒、丐”,文人排在第九位,竟然比娼妓还低,仅比乞丐高一点!
同时,科举考试也被废弃,一直到元开国38年后才恢复。在其统治中国的近百年间,只开科16次(史称“元十六考”),录取进士1139人,是南宋进士总数的1/20,而韩城共中进士3名……而明万历辛丑(1601年),韩城一科就中进士3名,清康熙乙未(1715年),韩城一科就中进士4名。
但,元朝统治者比较重视商业贸易,匠人们能靠手艺吃饭,技艺也可以得以保障、精进和发挥,这是元代建筑多的第二个原因。
第三个原因就是出于政治需要。在偏见的支配下,元朝统治者肆意圈地放牧、残酷杀戮汉人,这些民族歧视和民族压迫的行为,不仅导致韩城的经济文化遭受了巨大的破坏,也激起了汉人的强烈反抗,动摇着元蒙政权在中原的统治根基。
为了缓和民族之间的矛盾,元世祖忽必烈将韩城打造成了朝拜圣地和教化中心。他下令修缮司马迁祠墓,用正祀规格祭祀司马迁;重修龙门大禹庙,祭拜大禹王,也因此掀起了韩城建庙的热潮。
第四个原因就是气候。韩城气候干燥,利于木材保存。自然破坏的速度较慢,保留下来的数量也就较多。从历代的重修题记来看,殿堂的修葺周期多为百年左右。
韩城现存的元代建筑也具有鲜明的五大特点:一来规模大、质量高,包括司马迁祠、龙门大禹庙在内的很多建筑都是当时的国家级建设项目,建筑面积一般都在上万平米以上;
二来多采用自然原木和弯料,不重雕饰,显得古朴粗犷、敦厚豪放,尽显是元代建筑的时代特征和文化特征;三来韩城元代建筑多为悬山顶,墙顶厚实稳重收分大,前檐柱额多为通担;
四来韩城元代建筑与元朝首都大都(今北京)的建设时间是同步的,建设时间基本上都在忽必烈在位时期;五来这些建筑多是庙宇类型,是用来教化国民思想和意识的。
一条明清古街道、一群古建筑、一批四合院古民居,构成了古色古香的韩城古城。古城建于隋朝,距今已有1500多年历史,是全国六个保护完好的明清古城之一。
韩城古城的城墙最初是金大定四年(1164年)土筑的,明崇祯十三年(1640年)时任宰相的韩城人薛国观以韩城为兵防要塞为由,倡议地方官员、绅士捐资改土城墙为砖城墙。因固若金汤,故称其为“金城”。
后来城墙被拆,为使古城不再受损,上世纪八十年代初,韩城市政府作出决策,在古城以北的塬上另建新城区,为保护古城创造了极为有利的条件。
古城也是韩城古建筑最集中的地方,保存有6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元代的北营庙、九郎庙和庆善寺大佛殿,明代的文庙和城隍庙,以及一座清代石桥毓秀桥)和12处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东营庙、金塔等)。
古城区共有5200多栋房屋、72条大小巷道,其中有770多栋有文物建筑和有保护价值的店铺及民居。其中,文庙和城隍庙都是占地14000平米以上的大型古建筑群;庆善寺是韩城现存最大的单体古建筑。
在古城街区里,南北向的主街道金城大街两侧为明清建筑的古店铺,多为两层楼房,上库下店,前门面后住宅,砖木结构,青砖灰瓦坡屋顶,是典型的北方古城风貌。古城四合院民居整片集中保护较完好的有张巷、高家巷、泊子巷、南营庙巷、湾湾巷等。
古城是韩城古建筑最集中的地方,而古城的核心则是韩城市博物馆。这个博物馆由文庙、东营庙和城隍庙三个古建筑群组成,它南北纵深达600多米、占地8万多平米,涵盖多个朝代古建筑风格,现在已是国家4A级景区,馆址设在文庙内。
建议你从南边(文庙的正门)开始,自南向北按顺序游览。
> 文庙
文庙是古代祭祀孔子及其弟子和培育人才的地方,也叫孔庙、学宫。它的始建年代不详,现存建筑是明洪武四年(1371年)重建的,这也是整个陕西唯一保存完整的文庙建筑群。
文庙中轴对称,四进院落层层递进。第一院落位于棂星门与戟门之间,这里古柏参天、苍翠挺拔,是古时祭孔活动做准备的地方;
第二院落大成殿是“明三暗五”的元代建筑,里面供奉着孔子及孟子、颜回等塑像。殿前的龙杠只在清朝第一位陕西籍状元王杰高中状元返乡祭孔时开过一次。大成殿两侧的东庑和西庑是供奉孔子七十二贤的地方,现在是陈列展室,藏有乾隆和嘉靖给王杰的御赐牌匾,还有石狮、龙柱等露天石刻展示区域。
第三院落主要是明伦堂,院内东西两边对称排列的廊屋分别是“东碑林”“西碑林”“掌酒司”“典库司”。“东碑林”和“掌酒司”是《韩城古代碑刻展》,里面最有价值的是西城门的明代石刻门额“梁奕西襟”,上面刻有李自成修改的“大顺永昌元年孟冬吉旦”字样,这是全国唯一 一件刻有“大顺永昌”年号(李闯王年号)的实物;“西碑林”和“典库司”是《韩城古代石雕造像展》,其中的北魏石佛头和北朝四面造像碑也值得一看。
第四院落高台上的“尊经阁”是古代保存《四书》《五经》等儒家典籍的地方,相当于现在的图书馆。
> 东营庙
东营庙因为位于古城东面、又建有祭祀关羽的庙宇而得名。东营庙创建于明,据说这里最初是守护城池将士的兵营,是元代驻军的五个兵营之一,里面设立关帝庙以祈求关公武圣保佑城池安全。
东营庙山门正中上方高悬楷书“关圣庙”三字,过中门回头就能看到写有敦厚壮硕“忠义”二字的横匾。在中轴线的北侧,最南端是入口的两柱式牌坊门,向北是献殿,其背后是寝殿,西面是三公祠,建筑风格朴拙而绝少雕饰,体现了“武圣”关羽的“浩气天齐”和朴实无华的精神境界。
> 城隍庙
和东营庙一路相隔的城隍庙是古城规模最大的古建筑群,它也是陕西占地面积最大的城隍庙,占地面积两万多平米,比文庙、东营庙加起来还要大,建筑规格也远远高于前者。
不同于其他城隍庙,这里供奉的是韩城人薛国观(位于德馨殿中)——他曾在任期内为韩城修建城墙、城楼,韩城人民为了表达感激便把他当作韩城守护神、供奉在城隍庙内。你也可以从东庑的《城隍历史文化展》中了解城隍神的由来。
这座城隍庙始建于明隆庆五年,此后多次重建或扩建,主体建筑是明万历年间形成的。整体坐北朝南,平面分四道院呈“十”字形,以山门、政教坊、威明门、广荐殿、德馨殿、灵佑殿、含光殿等构成南北中轴线,配列建筑东西遥相呼应。
其规模宏大,布局合理,参差适度,错落有致,整体结构严谨,屋脊上的琉璃砖雕精美华丽,琉璃覆瓦,金碧辉煌,蔚为壮观,是不可多得的一组大型古建群。
城隍庙正门对面的琉璃影壁造型多样,各嵌有7幅琉璃浮雕图案,饰有龙、凤、虎、麒麟、亭台楼阁、牡丹花卉等,雕工精细,栩栩如生。
“史记韩城,风追司马”——没错,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史记》的作者司马迁正是韩城人。西晋永嘉四年(310年),汉阳太守在韩城黄河岸边为司马迁立祠,之后历代扩展,才建成如今依山而踞、东瞰黄河,西枕梁上,北为立壁,南临深壑的格局。
所以,这是一座已有1700多年历史、真正的古建筑!景区由三部分组成:司马迁祠墓、国家文史公园、八路军东渡黄河出师抗日纪念园。
通往祠墓的司马古道开拓于东周时期,曾是晋国的河西要道,但现在的条石路面是北宋时期铺就的,也已有千年历史。司马古道入口对面的平台上,有分别从薛村三圣庙和昝村镇禹王庙迁来的三座元代建筑,里面辟有关于司马迁的小型展览。
司马迁祠位于山巅,这里古柏参天,墓顶的侧柏已有1300年树龄。献殿内的石碑上刻着历代文人凭吊的诗文,寝宫中供奉着宋塑司马迁像。司马迁的衣冠冢位于寝宫后面的高台上,圆形的砖石墓冢上有八卦和花卉浮雕。
国家文史公园占地面积约3200亩,其中包括1100亩的司马湖水系及其他附属设施,1200亩的风景园林,900亩的业态用地。景观布局为“一湖一堤二溪三岛”和“十景十二园”。
八路军东渡抗日是中国历史上的重要事件, 韩城芝川是当时东渡黄河的最佳地点。纪念园由纪念碑和抗日史料展厅组成,是继承和发扬东渡精神、弘扬爱国主义精神的重要教育基地。
韩城人民崇敬开凿龙门、治理水患的大禹,韩城自龙门以下沿黄河的昝村、梁带村等村落以前都建有禹王庙,但由于战火等原因,除了周原村的大禹庙被完整地保存了下来,其他地方的大禹庙大多已遭毁坏。
大禹庙为元代建筑,始建于元大德五年(1301年),明万历和清嘉庆年间重修,但现在仅存献殿和寝殿两座主体建筑。庙内塑有50多尊不同的神像,精妙绝伦。
献殿面阔明3间暗5间,前檐柱为八角形石柱。献殿前有两根白沙石柱,柱后方刻着“岌大元国大德五年岁次辛丑孟夏制”的题记。
寝殿内右侧龛上为唐代名将、汾阳王郭子仪坐像和送子娘娘坐像。但最有价值的还属两壁上的明代壁画:东壁上绘有《西游记》孙悟空收降红孩儿的故事片断;西墙壁上画的是郭子仪单骑见回鹘和宴庆朝贺的场面;藻井上168幅彩绘板画描绘了古代二十四孝的故事。殿内还保存有明清时期的神楼5个。
普照寺始建于元延祐三年(1316年),为佛教寺院。建寺后于元泰定三年(1326年)塑佛像,里面供奉着佛教鼻祖释迦牟尼。
我们已经知道韩城的元代建筑数量居陕西之最,而当地也陆续将周边零散的元代建筑迁移到寺中,将普照寺打造成元代建筑博物馆,比如:
普照寺的主体建筑位于吴村寨南的台地之上,东边的三座大殿是由原址在城南苏村的高神殿搬迁而来的,是较为成熟的元代建筑的典型,恢宏繁复的斗拱是一大看点;西边的两座大殿由杨村迁建;高台以北最高处的一组建筑是原座落于象山中学的三清殿,其大门是西原村金代建筑天圆寺献殿,檐柱上有“金承安四年”题记。
之所以选择普照寺作为韩城元建的集中保护地是因为,普照寺地处高地,地势平坦,气候干燥,通风条件好,周围也没有高层建筑,非常符合古建筑保护的要求。
寺庙的主体大雄宝殿是一座单檐歇山顶的元代建筑,建筑风格十分独特,檐墙正中上部的窗口是蒙古包的形状(这是分辨元代建筑的一大标准)。
殿内佛龛供奉有一佛二菩萨二弟子塑像,均为元泰定三年(1326年)的彩塑,刻画栩栩如生;佛龛上部的藻井有130幅明代彩绘(其中人物画33幅,花鸟虫鱼画97幅),是不可多得的元代艺术珍品,其笔墨生动,历经数百年依然墨色不减,堪称一个小型的艺术长廊。
你可以找找佛像背后的一幅壁画《海水朝阳图》,寓意是显示佛祖的崇高和伟大,意味着佛祖与海水朝阳共存。
普照寺后方的高台上有从韩城象山中学迁移来的紫云观一组六座建筑,按原有方位和平面格局复原。以及,不要错过主殿三清殿正脊上一对精美的元代琉璃鸱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