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321》的主人公弗格森的人文阅读和音乐熏陶 保罗·奥斯特的长篇小说《4321》平行讲述了四个版本的弗格森从出生、童年、青少年到二十岁出头整个成长过程的各个阶段。其中有两个版本的弗格森,即第二和第三分别在13岁和20岁去世,所以只有弗格森第一和弗格森第四的故事讲到了大学后,时间跨度是从1947年3月弗格森出生到上世纪70年代。书中把弗格森一个人的一生呈现为四个平行的,有交叠又有不同的成长故事。我们可以从弗格森第一的人文阅读和音乐熏陶中看到美国中产家庭成长教育的一些面相。同时,这部小说具有自传性质,可以说也反映了作者保罗·奥斯特的教育经历。 弗格森是一个俄裔犹太人家庭的独生子,父亲经营一家电器商场,是一个成功的商人,母亲在一家照相馆工作,后来有了自己的像馆,叫“玫瑰园照相馆”。父亲在商业上的成功使弗格森有良好的物质生活条件,能够上当地最好的学校。母亲有些艺术天分,对孩子慈爱宽厚,像中产阶级家庭的家长一样非常重视孩子的教育,努力让孩子发挥自己的天赋。弗格森自幼喜欢棒球,有文学艺术爱好,在其成长过程中深受其姨妈的影响。弗格森母亲的姐姐,他的姨妈米尔德里德是大学文学教授,有很高的文学、艺术修养。姨妈自己没有孩子,因而特别疼爱侄儿,关心他的教育:“他的姨妈明白一个迅速发育的男孩从六岁长到八岁,从八岁到十岁,从十岁再到十二岁,以及这之后到高中毕业的每个阶段都渴望读什么样的书,也很会投其所好。” “刚开始是童话故事,格林童话以及苏格兰人朗格收集整理的彩色童话,然后是刘易斯·卡罗尔(《爱丽丝漫游仙境》的作者)、乔治·麦克唐纳(1824-1905,《幻境》的作者)和伊迪丝·内斯比特(1858-1924,英国女作家)那些想象奇特、荒诞不经的小说,接着是布尔芬奇(1796-1867)改写的希腊罗马神话、儿童版《奥德赛》和《夏洛的网》(布鲁克斯·怀特创作的童话故事)、从《一千零一夜》中摘编并加工而成的《辛巴达七海传奇》。”接下来是一本厚达六百页的《一千零一夜》故事精选,第二年则是《化身博士》(英国作家史蒂文森的作品)、爱伦·坡(1809-1849)的恐怖悬疑故事、《王子与贫儿》、《绑架》(史蒂文森的作品)、《圣诞颂歌》、《汤姆·索亚历险记》和《血字的研究》(柯南道尔的作品),而由于弗格森对柯南道尔那本书爱不释手,在他十一岁生日时,米尔德里德姨妈又送了他一本非常厚而且有大量插图的《福尔摩斯探案全集》。 除了书籍外还有唱片,它们对弗格森的重要性不亚于书本,从他九岁还是十岁开始,每隔三、四个月就会有一批唱片给他寄来。爵士、古典、民谣、节奏布鲁斯,甚至还有些摇滚。和那些书一样,米尔德里德姨妈挑选唱片也严格遵循着教学路线,领着弗格森循序渐进地听,路易斯·阿姆斯特朗(美国爵士乐乐手)要排在查理·帕克(美国萨克斯演奏家)之前,而查理·帕克要排在迈尔斯·戴维斯(美国小号演奏家)之前,柴可夫斯基、拉威尔和格什温要排在贝多芬、莫扎特和巴赫之前,听完编织者合唱团(The Weavers,美国著名民歌合唱团)再听铅肚皮(Huddie Ledbetter,20世纪美国民谣歌星),听完艾拉·菲茨杰拉德演唱(美国歌手)的科尔·波特(1891-1964,美国音乐家)作品之后,才能过渡到比莉·哈乐黛(1915-1959,美国爵士女歌手)的《奇异的果实》(strange fruit)。 弗格森从七岁开始,先后学过钢琴、短号和架子鼓,都因没有演奏天赋而放弃了。然而,他对音乐的热爱非常强烈,别人演奏时他能听得一清二楚,灵敏的耳朵精准地感受作曲和表演的微妙之处,是一名听众,一名狂热、挚爱的听众,而“米尔德里德姨妈聪明地知道该如何满足那种爱,那显然是人为什么而活着的一个重要理由。” 到他十三岁时,他的阅读已经很大,读了不少书,比如《动物庄园》、《一九八四》、《老实人》,第一次认真欣赏了贝多芬的第三、第五和第七交响曲,忠实地阅读了每一期《疯狂》杂志,一遍又一遍播放迈尔斯·戴维斯的《波吉与贝丝》。这时他已经看完了一千两百四十五页的《第三帝国的兴亡》,這本是威廉·夏伊勒皇皇巨著,1961年获得了国家图书奖,是弗格森读过最厚的一本书。 弗格森有一台双音箱唱片机听音乐,那是弗格森的父母送给他的十二岁生日礼物。三年之后的1962年,是约翰·塞巴斯蒂安·巴赫之年,在所有的作曲家中,这一年里弗格森听得最多的就是巴赫,尤其是格伦·古尔德(1932-1982,钢琴演奏家)演奏的巴赫,主要是《前奏曲与赋格》和《歌德堡变奏曲》,以及帕布罗·卡萨尔斯(1876-1973,西班牙大提琴演奏家)演奏的巴赫,包括放了无数遍的六首无伴奏大提琴组曲,赫尔曼·舍尔兴(1891-1966,德国指挥家)指挥的《管弦乐组曲》和《马太受难曲》,后面这首被弗格森认为是巴赫最优秀的作品,因而也是史上任何人创作过的最优秀的作品。 不过他也会听莫扎特(C小调大弥撒)、舒伯特(斯维亚托斯拉夫·里赫特演奏的钢琴曲)、贝多芬(交响曲、四重奏、奏鸣曲)、威尔第,以及其他人的无数作品,那些唱片基本上都是米尔德里德姨妈送他的礼物,当然,更不用提马迪·沃特斯(杰出布鲁斯音乐家)、胖子沃勒(爵士乐音乐家)、贝西·史密斯(蓝调女歌后)和约翰·柯川(萨克斯演奏家和作曲家)这些人,更不用提二十世纪音乐的其他代表人物了,死人活人都有。这是流淌在他体内对音乐的需求,因为在他“那个人生阶段,这和找到一种生存方式的需求没什么两样”。 在上大学之前弗格森阅读了大量诗歌,包括迪金森、霍普金斯、坡、惠特曼、弗罗斯特、艾略特、卡明斯、庞德、史蒂文斯、威廉姆斯和其他一些人的詩。一本一本地读米尔德里德姨妈最近給他寄來的那捆平裝书,包括热內(《小偷日記》)、紀德(《伪币制造者》)、萨洛特(法国当代新小说派作家,《向性》)、布勒東(法国诗人和评论家,《娜嘉》)、贝克特(《莫洛伊》)、弗朗茨·法农(法国作家,《全世界受苦的人》)、保尔·尼赞(法国哲学家和作家,《亚丁阿拉》)和让-保罗·萨特。 由于弗格森在童年和少年时代有广泛的阅读,所以在他1965年考上哥伦比亚大学读文学时,很快适应了大学学习,“认定哥伦比亚最好的地方是那些课程、教授和同学。阅读清单极好,小班授课,教课的都是有终身教职的老师,尤其有兴趣也很享受给本科生上课,他的其他同学敏锐机智、准备充分,也不怕在课堂上发表见解”。弗格森发言不多,但他认真吸取了这些一两小时的课上讨论的一切,感觉他来到了一座思想的天堂,他很快就明白尽管他在过去十年或十二年里读了不少书,但依然几乎一无所知,所以凡是布置下来的课文他都会勤奋地读完,一周几百页,有时甚至超过了一千页,虽然经常读得磕磕绊绊,但至少浏览了以前那些读不下去的书和诗,包括乔治·艾略特的《米德尔马契》,奥古斯丁的《上帝之城》,和夏尔·佩吉(法国作家)、克洛岱尔(法国诗人和剧作家)、圣-琼·佩斯(法国诗人)那些枯燥无味的浮夸之作),有时候甚至超标完成任务(比如虽然要求读的选段加 起来只占半本书,但他却啃完了整部《堂吉诃德》。在描述了弗格森在哥大的初期学习情况后,保罗·奥斯特还列出了哥大文学系大一新生所修的课程,看来作为哥大毕业生他对那些课程印象深刻: 一、大一人文课程(必修): 秋季学期:荷马、埃斯库罗斯、索福克勒 斯、阿里斯托芬、希罗多德、修昔底德、柏拉图(《会饮篇》)、亚里 士多德(《美学》)、维吉尔、奥维德。 春季学期:《旧约》、《新约》 各卷,奥古斯丁(《忏悔录》)、但丁、拉伯雷、蒙田、塞万提斯、莎士比亚、弥尔顿、斯宾诺莎(《伦理学》)、莫里哀、斯威夫特、陀思妥耶夫斯基。 二、大一当代文明课程(必修) 秋季学期:柏拉图(《理想国》)、亚里士多德(《尼各马可伦理学》《政治学》)、奥古斯丁(《上帝之城》)、马基雅维利、笛卡尔、霍布斯、洛克。 春季学期:休谟、卢梭、亚当·斯密、康德、黑格尔、穆勒、马克思、达尔文、傅立叶、尼采、弗洛伊德。 三、文学研究课程 秋季学期:研讨班,主攻一本书的研究——《项狄传》(18世纪英国作家劳伦斯·斯特恩的作品)。 四、现代小说课程 春季学期:双语研讨班,轮流用英语和法语阅读以 下作家的作品——狄更斯、司汤达、乔治·艾略特、福楼拜、亨利·詹姆 斯、普鲁斯特、乔伊斯。 五、法国诗歌课程 秋季学期——十九世纪:拉马丁、维尼、雨果、奈瓦尔、缪塞、戈蒂耶、波德莱尔、马拉美、魏尔伦、科比尔、洛特雷阿蒙(诗人)、兰波、拉福格(诗人)。 春季学期——二十世纪:佩吉、克洛岱尔、瓦雷里、阿波利奈尔、雅各布、法尔格、拉尔博、桑德拉尔、佩斯、勒韦迪、布勒东、阿拉贡、德斯诺、蓬热、米肖。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