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国古建筑这“100个构件名称”,你知道多少?

 文文丫丫2001 2025-03-08
「锦小七的江湖世界」关注
图片
公号
2.⭐星标一下,和锦小七的文章结个缘

图文/锦小七
图片


图片

上图为锦小七绘制

国古建筑,以其独特的木构架体系和丰富的构件种类,展现了古代工匠们的智慧与精湛技艺。

作为文保工作者,主要从事古建筑的修缮设计工作,必须得对于古建筑各构件的名称要熟知。

每当做一个古建筑的修缮设计,去做现场勘察,都需要仔细观察这些构件,采集相关数据,调查受损情况。

当然,古建筑构件的名称远不止这100个,只是大致的列举,对照一下自身对古建筑构件的了解,看看自己是否都能熟知。

表1:55个构件名称
编号
构件名称
解析
1
斗栱
斗栱是中国木构架建筑结构的关键性部件,位于建筑立柱和横梁交接处、枋檩间或梁架间,由层层交错叠置的斗形木构件(斗、升)、弓形木构件(栱、翘)及斜置的木构件(昂)等组成。它起着装饰构件和传递荷载的作用,常是区分建筑等级的标志。
2
牛腿
又称“撑拱”,位于古建筑檐柱与横梁之间,起支撑建筑外挑承受力的作用,使外挑的屋檐达到遮风避雨的效果,同时能将其重力传到檐柱,使建筑更加稳固。牛腿常与木雕结合,成为木雕艺人展示技艺的重要构件。
3
雀替
位于古建筑中梁与柱或枋与柱的交接处,起装饰和加固构架的作用。雀替的雏形在唐代之前就已出现,宋代称“绰幕枋”,有龙、凤、仙鹤、花鸟、花篮、金蟾等各种形式。
4
藻井
古建筑中高级的天花设计,位于宫殿、厅堂等建筑的天花板上,形状多为方形、圆形或多边形,向上凹进呈井状。周围装饰有各种精美的花纹、雕刻和彩绘。
5
悬鱼
用于古建筑中悬山顶、硬山顶的山尖和山墙面的装饰,垂于博风板下。悬鱼在发展过程中,形象逐渐抽象简单,出现了各种各样的装饰形式。
6
飞檐
中国传统建筑的一大特色,指屋檐翼角向上翘起,如飞举之势。飞檐具有装饰和扩大采光面、有利于排泄雨水的作用。
7
瓦当
位于合瓦形成的瓦垄的底端,铺在房檐边上的滴水瓦的瓦头,呈圆形或半圆形。瓦当上常常会有各种图案,起装饰和排水的作用。
8
滴水
位于屋顶仰瓦形成的瓦沟最下面,垂吊在屋檐底下,下端呈下垂的圆尖形状,方便引导雨水流下,保护墙壁的洁净。
9
脊兽
位于建筑屋顶的装饰性构件,其形状和数目根据建筑规模和等级不同而有所差异。脊兽有避邪镇邪、装饰美化和封固保护的作用。
10
鸱吻
位于屋顶正脊两端的装饰性构件,具有装饰和保护建筑的功能。鸱吻的形象可能与海中能灭火的神物有关,因此被用于建筑上以求避火之意。
11
抱鼓石
位于宅门入口、形似圆鼓的两块人工雕琢的石制构件,多用青石雕凿而成,是标志屋主等级差别和身份地位的装饰构件。
12
建筑中的垂直主承重构件,肩负着支撑屋檐等上方物件的重任。
13
进深方向连贯两柱间的横木,是房屋中承受重量的关键水平大木。根据长度和位置有不同的称谓,如九架梁、七架梁等。
14
连贯两柱间的横木,截面呈矩形,位于檐柱之上的枋被称为额枋。
15
与梁架正交,搭于梁柱上的水平构件,支撑屋面的重量。
16
排列在檩上,与檩正交的圆形木条,是屋面的基层构件。
17
斗拱构件之一,位于拱与拱之间,起垫托和传力的作用。
18
斗拱构件之一,从枋上加的一层层探出成弓形的承重结构。
19
斗拱构件之一,弓形木构件的一种形式。
20
斗拱构件之一,斜置的木构件,起挑檐和传力的作用。
21
斗拱构件之一,位于斗与拱之间,起垫托和传力的作用。
22
额枋
位于檐柱之上,是柱子上端与承重联络的水平构件。
23
博风板
檐下用于遮挡风雨的装饰性构件,常用于歇山顶和悬山顶建筑。
24
勾头
屋顶边缘的装饰性构件,用于固定檐头的瓦片。
25
垂兽
位于垂脊上的兽件,是兽头形状,位于蹲兽之后,内有铁钉,作用是防止垂脊上的瓦件下滑。
26
蹲兽
位于垂脊或戗脊前端的小兽,数量和形状根据建筑等级而定。
27
仙人走兽
位于屋脊上的雕塑装饰物,通常置于戗脊端部或角脊上,数量和排列次序有规定。
28
排山勾滴
安放在建筑山墙上面的勾头和滴水,与垂脊成正角形排列。
29
博缝砖
古建硬山建筑封山时博缝处所用砖件,位于山墙外侧上端。
30
大连檐
位于屋檐檐头,安置于飞椽之上,呈三角形断面,用于固定檐头的瓦片。
31
飞椽
为了增加屋檐挑出的深度,在原有圆形断面的檐椽的外端加钉的方形断面椽子。
32
檐椽
屋檐上的椽子,通常断面为圆形,用于承挑屋檐。
33
平板枋
位于柱头和大额枋之上,链接柱子,以稳定柱网之间的链接。
34
大额枋
檐柱与檐柱之间联络的水平构件,上平身科斗拱。
35
小额枋
位于大额枋的下面,与由额垫板结合,其长度与大额枋相同,但断面尺寸明显小于大额枋。
36
上槛
位于两柱间的檐枋或老檐枋之下,是大小式建筑门窗最上层之木框。
37
菱花隔扇
隔心部分采用菱花图案的隔扇,等级很高,常用于皇家建筑。
38
月梁
南方古建筑中常用的梁,形状如新月,侧面常常施以雕刻纹样。
39
驼峰
宋式建筑特色构件,用于两层梁之间的垫块,与斗拱协同作用,承托梁栱。
40
柱础
建筑物柱脚下的石墩,用于防潮和支撑木柱。
41
柱櫍
位于柱身与柱础之间的过渡位置,形状通常为扁鼓形,用于防止水分沿木纹上升。
42
梭柱
上下两端尺寸有所收小,整体形态犹如梭形,用于增强柱子的稳固性。
43
垂柱
上端功能与檐柱相似,下部悬空设计,端头常装饰有莲花雕饰,用于垂花门或牌楼门的四角之上。
44
角梁
庑殿顶、歇山顶或攒尖顶屋檐转角处的重要构件,沿分角线布置,随椽子向外伸挑。
45
老角梁
角梁的下部构件,随檐椽挑出。
46
仔角梁
角梁的上部构件,随飞椽挑出。
47
翼角
中国古代建筑屋檐的转角部分,因向上翘起,舒展如鸟翼而得名。
48
正脊
屋顶前后两坡相交处,是屋顶最高处的水平屋脊,两端有吻兽或望兽。
49
垂脊
在歇山顶、悬山顶、硬山顶的建筑上自正脊两端沿着前后坡向下延伸的屋脊。
50
戗脊
在有不同方向的承梁板的屋顶中,其两个斜屋面交接处所形成的外角。
51
台基
支撑整个古建筑的台子,是古建筑的基础部分。
52
须弥座
源自印度,系安置佛、菩萨像的台座,也用于古建筑中。
53
檐柱
建筑檐下最外一列支撑屋檐的柱子。
54
檐垫板
位于檐柱与檐檩之间,起连接和支撑作用的木板。
55
檐枋
位于檐柱之上,连接檐

表2:45个构件名称

编号
构件名称
解析
56
金枋
在带斗拱的建筑中,位于檐柱与金柱间的联系梁,常用于支撑上层的斗拱和梁架。
57
金柱
位于檐柱以内的柱子,多用于支撑上层建筑构件,如梁、枋等,是建筑内部结构的重要支撑。
58
童柱
下层柱子上端所承接的短柱,常用于多层建筑或楼阁式建筑中,起承上启下的作用。
59
抱头梁
在无斗拱建筑中,连接金柱和檐柱,并承托上层梁架的横梁。
60
太平梁
在带斗拱的建筑中,位于金柱之上,用于承托脊檩的梁,有时也称为“大梁”。
61
额垫板
位于大额枋与小额枋之间,起填充和装饰作用的木板,使建筑立面更加美观。
62
雀替垫板
位于雀替下方,用于支撑和固定雀替的木板,同时也起装饰作用。
63
随梁枋
位于梁架之间,与梁平行,起联系和稳定梁架的作用。
64
顺梁
在建筑中起横向联系作用的梁,常用于连接两侧的梁架或柱网。
65
趴梁
位于建筑顶部,与檩条垂直,起支撑和固定檩条的作用,常用于坡屋顶建筑。
66
角背
位于建筑转角处,用于加强转角结构的稳定性和美观性,常做成装饰性形状。
67
隔扇
建筑中用于分隔空间或作为门窗的构件,由框格和芯子组成,芯子部分常有多种装饰图案。
68
槛窗
安装在建筑槛框上的窗,常用于古建筑中的外墙或内部隔墙,具有通风和采光功能。
69
支摘窗
可以支起、摘下的窗,常用于古建筑中的侧墙或后墙,方便通风和采光。
70
横披窗
位于建筑山墙或后墙的上部,呈横向长方形,常用于古建筑中的通风和采光。
71
风槛
建筑中用于遮挡风雨的槛框,常设于门窗之下,起保护作用。
72
绦环板
位于隔扇或槛窗的下部,起装饰和遮挡视线的作用,常雕有各种花纹图案。
73
裙板
位于隔扇或槛窗的下部,与绦环板相连,起遮挡和装饰作用,常做成整块木板或雕有图案。
74
霸王拳
在古建筑额枋与柱相交处,为增强额枋与柱的结点的连接,所加的三角形木块,因其形状类似拳头而得名。
75
垫棋板
在古建筑中,位于棋(即枋)的下面,起垫托和固定作用的木板。
76
山花板
在歇山或悬山建筑的山面,博风板下面的装饰性木板,常雕有各种花纹图案。
77
挂落
建筑中用于装饰和遮挡视线的构件,常用于廊柱之间或门窗之下,由木条或雕花木板组成。
78
飞罩
一种装饰性的罩,常用于古建筑中的梁架或天花之下,起遮挡和装饰作用。
79
天花
建筑内部顶部的装饰性层面,常用于遮挡梁架和管线,使室内更加美观。
80
藻井天花
在天花中心部位做成向上隆起的井状,并绘有藻文饰样,故称藻井天花,常用于宫殿、庙宇等高级建筑中。
81
井口天花
在藻井天花周围,与梁架相交处设置的天花,形状如井口,起装饰和分隔作用。
82
建筑中局部抬高的空间,常用于古建筑中的厅堂或书房,使空间更加开阔和通透。
83
卷棚
建筑屋顶的一种形式,屋面前后两坡相接处不用脊而砌成弧形曲面,常用于园林建筑或小型民居中。
84
马头墙
古建筑山墙顶部的一种装饰性墙头,因形状类似马头而得名,常用于徽派建筑中。
85
封火墙
又称“防火墙”,用于阻隔火势蔓延的墙壁,常建于建筑群之间或建筑的两端。
86
影壁
建筑大门外正对大门以作屏障的墙壁,常用于遮挡视线和装饰门面。
87
山墙
建筑两侧的墙壁,因形状如山而得名,常用于支撑屋顶和遮挡风雨。
88
后檐墙
建筑后部的墙壁,起遮挡和保温作用,常与山墙相连形成封闭空间。
89
槛框
建筑门窗周围的框架,由槛、框等部件组成,起支撑和固定门窗的作用。
90
余塞板
在隔扇或门窗扇关闭时,用于填补扇与框之间空隙的木板,起保温和遮挡视线的作用。
91
腰枋
在建筑立柱之间的腰部位置设置的枋,起联系和稳定立柱的作用。
92
穿插枋
在建筑梁架之间,起联系和稳定梁架作用的枋,常用于多层或复杂结构的建筑中。
93
抱头枋
在建筑檐柱与金柱之间,起联系和支撑作用的枋,常用于带斗拱的建筑中。
94
垫板
在建筑构件之间,起垫托和固定作用的木板,常用于梁、枋、柱等构件之间。
95
替木
在建筑斗拱或梁架之间,起替代或加强作用的木条或木块,常用于增强结构的稳定性。
96
枋头
枋的端头部分,常做成装饰性形状,起美化建筑立面的作用。
97
檩垫板
在建筑檩条下方,起垫托和固定檩条作用的木板,常用于坡屋顶建筑中。
98
椽碗
在建筑椽子端部,用于固定和支撑椽子的木构件,常做成凹槽形或碗状。
99
拉结筋
在建筑构件之间,起拉结和增强连接作用的钢筋或铁件,常用于增强建筑结构的整体性。
100
护角线
在建筑墙角或门窗洞口边缘,用于保护墙角和增强美观性的线条或装饰条,常由木材、石材或金属制成。

这些构件都是中国古建筑中不可或缺的部分,它们各自承担着不同的功能和作用,共同构成了中国古建筑的独特魅力和风格。

中国古建筑实际构件名称繁多,远不止这100个,也存在地域差异、细分之差,以及不同年代叫法不一样。

加上篇幅有限,无法详细的介绍每个构件,仅供大致参考,有用就看看,没用就略过。


结语:
中国古建筑博大精深,入行再久,都深感知识盲区太多,日积月累积攒专业知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