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侧隐窝 既往推文: ![]() 该研究提出了“关节下三角区”的概念,以描述和标准化侧隐窝的骨性解剖结构,提供明确的术语和术前定位。 “关节下三角区”分为两个解剖区:上区(图示粉色分区1)(对应上关节突尖内侧部分)和下区(图示粉色分区2)(对应上关节突根部及内侧椎弓根/下椎板)。 所以比如TLIF在去骨的过程中,上关节突尖的切除就完成了上区的显露,椎弓根内侧内聚部分切除完成对下区的显露。 ![]() 2 解剖数据 研究基于35例高分辨率计算机断层扫描,使用三维影像处理技术分析“关节下三角区”及其相关的骨性结构。 关键测量结果: SSP红点(实际上是椎间隙上缘)至上方的椎弓根下壁距离:7-9.1 毫米。 SSP红点(实际上是椎间隙上缘)至下关节突尖距离:9.3-10.1 毫米。 SSP红点(实际上是椎间隙上缘)至棘突根部椎板交界距离:6.7-8.1 毫米。 内侧关节下点MSP(实际上就是上关节突和下椎板移形处,这个位置一般平齐椎间弓根中点)至椎弓根内壁的距离:5.4-6.9 毫米。 需切除的关节突总宽度比例:第4腰椎约32%,第1腰椎约36%。这些测量数据为术中骨切除范围提供了量化标准,有助于减少术中过度或不足的减压操作。 3 操作步骤 研究提供了分步手术指南,基于关节下三角区及其相关标志,指导显微减压手术的精确操作: 第一步:通过棘突椎板交界处向外慢慢确认下关节突的尖,开始向头侧磨除8.9-10.1毫米(内外的界限不要超过椎弓根内壁),向上以显露到SSP红点(实际上对应前方的椎间隙上终板)。 ![]() 第二步:使用2毫米椎板咬骨钳依次切除关节下三角区的上区(平齐椎间隙区域),释放神经根肩部。 第三步:继续减压至内侧关节下点MSP(平齐椎弓根中点),保证神经根腋部的完全释放,减少受压风险。 第四步:向尾侧(探查)至外侧关节下点LSP(平齐椎弓根下缘)(文章中写的是继续减压到椎弓根下缘,但是容易导致峡部断裂,一般此时多为探查走形根移形为出口根部分的受压情况感受神经根的紧张度,许多做L4/5的合并L5/S1的椎间孔狭窄,这时候使用偏粗偏长的神经探探移形出口压迫情况比较有意义,当然内镜下可以做到潜行减压的同时保护稳定结构),确保神经根通路的全面开放。 ![]() 强调减少关节突切除范围(约1/3),以降低术后不稳定和二次融合手术的风险。 Komaitis, S.; Najjar, E.; Hassanin, M. A.; D’Aquino, D.; Quraishi, N. A.; Salem, K. M. Microsurgical and Descriptive Three-Dimensional Analysis of the Subarticular Trigone: A Guidemap for Standardizing Lateral Recess Decompression. Cureus 2024, 16 (6), e62303. https:///10.7759/cureus.62303. |
|
来自: 新用户85717468 > 《专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