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9.奉系落幕 1927年12月1日,在上海大华饭店举行一场盛世婚礼。 婚礼证婚人是蔡元培、余日章, ![]() 介绍人是谭延闿, 撮合他们姻缘的是孔祥熙夫妇, 参加婚礼的均是国民党大佬级别人物。 可谓是众星云集,星光熠熠! 当时上海的报纸头版头条,均报道这对夫妻! 这对新人究竟是何方神圣? 原来新郎就是刚下野的前北伐军总司令蒋介石! 刚皈依基督教的他,从上海追到日本,拿下宋美龄,并和宋孔两大家族搭上了关系,成为江浙财团及其幕后的英美势力的唯一代理人。 大炮一响,黄金万两! 打仗打的就是钱! ![]() 这时桂系把持南京朝政,在冯玉祥、孙科等撮合下,宁汉合流。 没想到桂系比老蒋更可恨,汪精卫很快遭到排挤,仅获得一个国府委员的空衔。 汪精卫不甘失败,找来唐生智说:"孟骁啊,我被忽悠了,咱们还得跟南京那帮人斗。" 唐生智手握重兵,本来也不想屈居贵气之下,汪唐一拍即合。 于是,刚刚合流的国民政府再度与南京方面剑拔弩张。 很快桂系和唐生智打起来! 唐的嫡系只有第八军,其余部队都是在北伐过程中,收编的杂牌武装。 而原本战力强悍的第四军,因为南昌起义,这时候也是元气大伤。 唐生智想鱼死网破,他手下的杂牌军,可不想陪他一起死。 ![]() 结果,当桂系大军兵临武汉时,唐部纷纷倒戈。 11月12日,唐生智见大势已去,只好通电下野。 至此,桂唐战争结束,桂系势力扩张到两湖。 要说李宗仁、白崇禧打仗是把好手,搞政治是门外汉! 他们上台,把所有的朋友,搞成了敌人! 特别是搞不来钞票,军饷没着落,别说北伐了,就连维持军队的人心,都做不到。 于是,各方势力均支持老蒋复出! 特别是北方冯玉祥和阎锡山,再不复出,再不北伐,有覆灭危险! 这个时候,蒋介石一手握着钱袋子,背后又站着汪精卫,又有北伐两大势力支持,表示我们要复出,你们谁赞成谁反对呀。 桂系是不当家,不知柴米贵,做了小半年当家人,发现自己不是这块料,因此很有自知之明的准备让贤。 恰在此时,广州爆发革命起义,由于起义人员大多是张发奎的部下,受广州起义影响,张发奎下野。 ![]() 汪精卫也被政敌扣上通共的帽子,被迫出国。 1928年1月4日,蒋介石在南京强势复出,重新掌握东南五省军政大权。 而桂系则主动退出东南,经营两湖。 蒋介石再次上台后,为了避免重蹈下野的覆辙,决定平衡各方势力。 在广州、太原、武汉、开封设立政治分会,分会主席分别是李济深、阎锡山、李宗仁、冯玉祥。 与此同时,蒋介石还任命阎锡山为第三集团军总司令,李宗仁为第四集团军总司令,承认了晋绥军和桂系的地位。 这次复出,蒋吸取教训,让财政部长宋子文牵头,让江浙财阀的几家大银行买下国民政府发行的公债。 然后再由银行出面,在证券市场抛售。 ![]() 作为回报,蒋介石将大批财阀领袖吸纳入国民政府担任公职。 如“棉纱大王”荣宗敬出任中央银行理事,虞洽卿出任中央银行监事,大盐商徐静仁出任财政部盐政处处长。 通过种种措施,蒋介石在二次北伐前夕,将自己与江浙财阀的利益,牢牢绑定。 经过一番整合,内斗了大半年的国民党各派势力,也再次达成共识,北伐大业尚未完成,吾辈还需继续努力。 既然决定不折腾,先收拾张作霖,一场大战也就在所难免了。 蒋介石以“北伐”之名,重新改编军队,把北伐各军编为4个集团军: 自兼第一集团军总司令, 以冯玉祥、阎锡山、李宗仁分任第二、三、四集团军总司令。 总司令蒋介石,参谋总长何应钦,共有40多个军,约70余万人。 4月7日,蒋在徐州誓师北伐,下达总攻击令,各路战事同时发动。 ![]() 第二次北伐,引发日本极大恐慌,特别是山东、东北等地,被他们染指! 4月19日,田中义一通过驻上海总领事馆警国民政府:“如果在济南附近战争,日本便会出兵”。 北洋时代,日本在中国扶持了两股势力。 一是皖系军阀,二是奉系军阀。 此时此刻,皖系已经瓦解。 张作霖在原则问题上,一直装糊涂推脱,不太配合。 见张作霖不听话,日本政客随即又开始寻找新代理人。 很快,日本人盯上了下野的吴佩孚。 1927年7月,全军覆灭的吴佩孚逃入重庆,得到了四川军阀杨森的庇护。 ![]() 见吴佩孚寄人篱下,日本第一遣外舰队总司令荒城二郎和海军驻沪特务机关长佐藤秀秘密前往重庆白帝城,专程拜访落魄潦倒的吴大帅。 佐藤秀表示:只要吴亲日,日本便借款一百万,赠送步枪十万支,小炮五百门,机关枪两千挺。 面对巨大诱惑,吴佩孚果断拒绝。 吴义正词严地对佐藤秀说: “我有枪不止十万,有钱何止百万,尚且一败涂地,可见成败不在于枪炮和金钱。我如果愿意借外债,引外援,何必待到今日?我们中国的事,应该由中国人自了。贵国的盛意,我是不会承受的。” 拉拢吴佩孚不成,日本只好把工作重点再次放到张作霖身上。 ![]() 北伐军第一个敌人:直鲁联军和孙传芳残部。 北伐军的第一、二集团军,总计兵力六十万。 而张宗昌所部,纯属杂牌拼凑,虽然人数不少,但编制紊乱,战斗力低的莫名其妙。 至于孙传芳,龙潭之战后,他又拼凑了五个师,不过这些新拉来的壮丁,士气低落。 面对这俩弱鸡,北伐军轻松取胜。 5月上中旬,北伐军继续向奉军进攻,相继占领石家庄、衡水、临沂、德州等地。 19日,蒋介石调整部署: 以第一、二集团军担任津浦线 第三集团军担任京绥线 第四集团军担任京汉线 兵分三路,进逼京津。 ![]() 28日,各集团军开始全线进攻,相继攻占邯郸、石家庄、保定、德州、大同、归绥和张家口等地。 孙传芳率部反扑,结果他的老巢济宁反倒被北伐军袭取。 张宗昌派兵增援,被北伐军击退。 孙传芳见大势已去,无心恋战,率残兵向济南方向撤退。 失败情绪是会传染的,孙传芳这一退,张宗昌也无心恋战。 5月1日,张、孙放弃济南,向德州撤退,北伐军遂攻占济南。 济南往北,过了黄河就是一马平川的华北平原,无险可守。 眼看奉军节节败退,北伐军就要一统全国,日本人坐不住了,决定亲自下场干涉。 5月2日,日军第六师团五千余人开进济南,与北伐军爆发正面冲突。 5月3日,公然武装进攻济南。 对济南居民和进驻济南的北伐军进行大肆屠杀,制造了骇人听闻的济南惨案。 用亲历者的话说:日军遇中国人,不论兵民,即开枪射击,一时尸体满街。 这次惨案,导致至少约五千人惨死。 ![]() 值得一提的是,惨案发生时,北伐军中有一个连长目睹了济南城的种种惨景,愤慨不已,拒绝撤退。 这个连长叫王耀武。 面对日本的武装干涉,蒋介石选择妥协退让,命令部队撤离济南,绕道德州北进。 蒋介石一忍再忍,但并没有换来想要的结果。 5月16日,日本内阁通过《关于维持满洲地区治安措施的方案》。 确定了日方的底线是阻止北伐军出关,顺便向张作霖诈取某些垂涎已久的权益。 这标志着他放弃了对北方的控制,此后一直到国府败退台湾,蒋介石在其21年统治期内,都没有真正控制过北方。 蒋放弃控制北方,那北京让谁打呢? 一开始,蒋希望冯玉祥的第二集团军沿京汉线北上,攻打北京。 为此,蒋还把富庶的山东让给了冯玉祥。 ![]() 1926年3月,冯玉祥的国民军曾经在塘沽与日本海军有过一次炮战。 如果冯部北上,必然会引起日本的强烈反应。 冯不合适,阎锡山的实力又无力单挑奉系。 如此一来,就只剩下了桂系的第四集团军。 5月19日,蒋、冯、阎在石家庄开会,决定以第一、二两集团担任津浦线防务、第三集团担任京绥线防务、第四集团担任京汉线三路出兵的计划。 就在北伐军调整部署的同时,张作霖那头与日本闹掰了。 5月17日,也就是日本内阁决定出兵干涉北伐的第二天,日本驻华公使芳泽谦吉找到张作霖,要求他在《满蒙新五路协约》上签字。 这个条约,非常恶毒。 一旦让日本得逞,东北的事情,就由不得张作霖做主了。 ![]() 因此,张作霖便没有正式署名,只是在协议上签了一个“阅”字。 芳泽谦吉见张作霖又是那套软磨硬泡,装糊涂推脱的老招数。 恼羞成怒。便略带威胁的说:请好自为之! 战事不利,张作霖本来就烦。 现在又被威胁,张便与芳泽谦吉大吵一通。 见自己与日本闹掰,张作霖决定联合英美制衡日本。 然而,张作霖不知道的是,他这边还没开始部署,日本军方就已经准备动手了。 5月20日,日军第十三、第十四师团向沈阳移动。 另有两千日军前往锦州、榆关一带布防,打算武力吞并东北。 5月23日,日军的大规模调动吸引了英美的注意,英美随机向日本施压: 东北是中国的,中国是大伙的,你别想独吞利益! 面对英美反对,日本政府起初还想以“维和”为幌子,糊弄过去。 ![]() 但列强都是千年的狐狸,一个比一个精。 日本政府见糊弄不过去,迫于压力,只得修改指令: 仍保留张作霖地位和力量,相机待变。 见政府在关键时候怂了,日本关东军内的右翼分子非常不满。 于是,这些右翼军官便决定下克上,先把张作霖做掉,造成既定事实,再跟上头打招呼。 5月30日,在日本和北伐军的双重压力下,张作霖决定退出北京,返回东北,命令部队撤离京津,向滦河方向退却。 国民政府委派南桂馨、孔繁蔚为代表到北京与奉系代表张学良、杨宇霆谈判和平接收京津事项。 ![]() 军阀张宗昌被击败后,6月2日,张作霖发表出关通电,于3日退出北京。 6月4日,张作霖乘坐的专列在沈阳皇姑屯被关东军安置的炸弹炸毁,张作霖重伤,于当天不治而亡。 张作霖遇刺当天,张学良便得知皇姑屯事件。 他当即下令奉军主力,加紧退出北京,同时化装成伙夫,秘密潜回沈阳。 张家父子权力交接的空窗期,关东军蠢蠢欲动,决定武力攻占沈阳。 但被内阁否决。 奉系退出关外,国民政府任命阎锡山为京津卫戍总司令。 这是给冯玉祥和阎锡山、桂系埋雷。 毕竟此次北伐,冯玉祥出力最大,却把京津给晋绥军。 阎即呈请委任张荫梧为北京警备司令、傅作义为天津警备司令。 8日,第三集团军商震部进入北京。 12日,傅作义部接收天津。 ![]() 15日,国民政府宣布“统一告成”,二次北伐结束,发表《对外宣言》,要求与各国遵正当手续另订新约。 奉系在东北,迎来了终极考验! 6月16日,关东军18000人在沈阳南郊举行大规模的野外演习。 打算利用演习,制造纷争,只待奉军开火,就武装占领沈阳。 再来一次下克上。 不过由于张学良并未回应,这场阴谋未能得逞。 6月18日,张学良正式对外公布张作霖死讯,并宣布继任奉天督办。 7月1日,张学良通电全国,表达了易帜意愿。 张学良决心投效国民政府,蒋介石对此自然是持肯定态度。 他此时已经决定偏安东南了,无心再插手北方事务。 但冯、阎、桂三派对此持不同意见。 尤其是阎锡山和冯玉祥,极力主张杀出关外。 ![]() 老冯与奉系有血海深仇,此次北伐出力最大,却没捞到好处,自然想占领东北! 后来在蒋的撮合下,奉军与北伐军达成临时合作,也就是先消灭盘踞在冀东和热河地区,拒绝归顺国民政府的张宗昌和褚玉璞两部。 总算得到半个河北、热河! 桂系也想趁机扩张,得到奉系退出的地盘! 而这些地盘在直鲁联军手上! 直鲁联军想退回关内,遭到了少帅的反对,东北本来危险四伏,再来两头狼,那还得了! 8月25日,北伐军前敌总指挥白崇禧到滦州,与奉军总参谋长杨宇霆相见,商定如果张、褚拒不就范,即由两军夹攻。 9月3日,北伐军首先在宁河进攻,奉军布防于昌黎、滦州一带,阻止张、褚两部东窜出关。 战至9月19日,北伐军大胜,俘敌数万,张宗昌和褚玉璞出逃! ![]() 解决了最后的祸患,白崇禧和杨宇霆于10月7日第二次在滦州相见。 这次密会,表面上为讨论易帜问题,实际则是桂系支持杨宇霆,密谋推翻张学良。 这个密谋很快被蒋介石发觉,随即密告张学良,早作防备。 12月29日,张学良通电全国,宣布东三省及热河“遵守三民主义,服从国民政府,改易旗帜”。 东北易帜后,张学良只是名义上的领袖。 东北军中的许多人唯杨宇霆马首是瞻。 ![]() 1月10日,杨宇霆带着心腹常荫槐见张学良,两人作死一般的要挟张学良设立东北铁路督办公署,由常任督办。 并且,杨宇霆事先还写好人事任命书,只等张学良在任命书上签字。 张学良对此极为愤怒,这不是架空老子吗? 愤怒之余,张学良于当晚命人在大帅府老虎厅将杨、常二人处死。 处死杨宇霆,标志着东北进入张学良时代。 北洋混战旧时代,结束了。 新军阀混战新时代,降临了! 国民党完成形式上统一后,很快又引发了新一轮新军阀混战: ![]() 而混战的主角: 只不过由段祺瑞的皖系、曹锟吴佩孚直系、张作霖的奉系、冯玉祥的西北军、张宗昌的直鲁联军、孙传芳的五省联军, 变成了蒋介石的中央系、冯玉祥的西北系、阎锡山的晋绥系、李宗仁的桂系、张学良的东北系! 历史总是惊人的相似!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