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跟骨骨折 根据骨折分型,初次进行这种微创手术的医生应从最简单的骨折开始,最理想的是AO B和AO C1骨折。 ![]() 手术技术6个步骤: 1. 手术室布局,病人透视定位。 2. 后结节复位(正确高度和内翻)。 3. 附骨窦手术入路(STA)。 4. 关节面复位,正确显像。关节镜检查。 5. 关节面固定。 6. 后结节固定。 步骤1:手术室布局,病人透视定位 患者健侧侧卧,健康肢体置于前方,待手术肢体置于后手术台边缘。 该手术需要三种基本投影:侧位、侧斜位或Broden位、轴位或Harris投影。 ![]() 步骤2:应用外固定架或牵开器后粗隆复位。 这一步对于纠正足内翻以及对随后的关节面复位至关重要。如图,外力造成后结节内翻移位。 这种内翻畸形必须通过牵引、外翻来复位。理想的系统是牵张器,可以用外固定架代替,放置在足的外侧或内侧。从内侧放置外固定架更为舒适和有效,因为它不会干扰手术的其余部分。 如果我们不能复位后结节骨块,就不可能复位关节内骨块,因为后结节夹在两个关节骨块之间(如下图)。 植入牵引针时需要考虑几个方面: 近端的针植入距骨颈或胫骨远端。 跟骨针应穿过双皮质,单皮质可能会导致松动。 通过x线和临床检查后脚长度和内翻矫正情况。 步骤3:附骨窦入路 标准的STA,道口从踝尖端远端1厘米处切开到第四跖骨底部。在入路的下方和后部,距下关节用Hohmann拉钩将肌腱从关节后部分离。 观察凹陷的小关节面和骨折的侧壁。 改良的跗骨窦入路: 该入路在外踝尖端远端1.5cm处,沿着跟骨轴,从第四跖骨底部延伸至跟腱前方1cm处。该入路可广泛暴露跟距关节、后小关节面、跟骨外侧壁和大部分跟骨结节。与传统的sta相比,这种入路允许更大的手术范围、更容易复位和更容易钢板固定。步骤4:关节面复位并正确特殊,关节镜检查。 关节面复位技术根据骨折类型不同而不同。对于AO B型骨折,使用粗克氏针进行间接复位。从跟骨后侧打入的,与骨折线平行,至舌片的后侧面。此时进行足屈曲,以减轻跟腱上的张力复位舌片,并用克氏针固定,理想情况下放置空心螺钉相同。 C型骨折,复位必须直接通过STA进行。通过施加直接压力,我们抬起骨折块。在罕见的情况下,遇到C型骨折,可以在手术台上重建关节。一旦复位,用克氏针从外侧到内侧方向固定。 关节面复位通过直视和透视辅助霞进行的,使用上述3个投影。为了提高对关节面的直接观察,可以使用小型关节镜观察。 步骤5:关节面固定 方向为外侧到内侧,倾斜约20-30◦,目的是将后小面固定在载距突上。 步骤6:固定后粗隆(轴和长度) 在最后一步中,我们将使用大的空心螺钉固定后结节,螺钉长度在5到6.5毫米之间。这些螺钉的目的是将后粗隆固定在跟骨前部。 为固定跟骨后结节,从跟骨后部向第四趾方向植入导针。透视后2枚螺钉固定。 螺钉固定的不同配置 关于螺钉的配置,文献中仍然没有明确的证据。 钢板固定术 一旦关节面固定,经STA置入钢板可作为后结节螺钉固定的替代方法。同时也有跟骨钢板 专门为通过该入路使用而设计,也可以使用非特异性低轮廓钢板。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