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天,《大运河时空》撰写了《冀南一县因成为京城近郊,把用了近800年的劣名,换成了吉祥名》一文,讲述了在河北省南部的成安县,历史上曾为斥邱县,北齐时成为京畿之地后,改名为成安县一事。结果在文章的评论区,有网友纷纷留言:“古时斥邱在邱县飞地南五营”“斥邱县不是邱县的原名吗?”“我以为说俺邱县嘞,原来是成安”。 ![]() 网友的留言 成安县、邱县虽然同属于河北省南部的邯郸市不假,但是两地县城直线距离就有60多公里,并且中间还隔着曲周、肥乡两个区县,这么大的空间范围,在人烟稠密、县域面积普遍较小的冀南一带,怎么也不可能在历史上曾经同属一个县级政区,是什么样的情况造成了这样的误会呢? ![]() 河北南部的邯郸市地图,有邱县和成安,注意右下角的河南内黄 翻开清朝、民国的《邱县志》,会发现当时的人们有着浓郁的斥邱“情节”。一、在“沿革”里认为邱县境内曾存在过斥邱县、平恩县: 邱,弹丸邑也……初为乾侯,继为斥邱,为平恩。秦,罢封建置郡,始立斥邱,属冀州邯郸郡。汉初,为馆陶别乡,后仍置斥邱,高祖以唐厉从击破项籍封斥邱侯,元康三年,复置平恩县,以后父许广汉封平恩侯。晋初,以斥邱、平恩属广平郡,后废平恩,仍以斥邱属魏郡。东魏天平初,废斥邱并内黄,置临漳县,属魏郡…… 二、在“疆域”中认为邱县一名是“斥邱”的省略使用: 城北地多咸卤,故古名斥邱,后止曰邱,省文也。 三、在“古迹”里认为县内有“古斥邱城”: 古斥邱城,师古曰,阚骃云,地多咸卤,故名。 ![]() 民国《邱县志》中有关“斥邱”的诗文 四、在“艺文”中存在一定数量的与“斥邱”有关的诗文: 《赠冯文熊迁斥邱令》《赠斥邱令》…… 而民国《成安县志》的“沿革”则记载: 成安,周为晋地,名乾侯,后为赵地,秦并天下改为郡县……汉名斥邱,属魏郡,颜师古言地多斥卤,故名曰斥邱。城南有赤邱,因以名县。……晋置司州魏郡,斥邱隶焉……东魏省斥邱入临漳,北齐高洋置清都郡成安县,此成安名县之始…… 对比之下,会发现斥邱县在东魏省入临漳之前的历程,无论是在《成安县志》里,还是在《邱县志》中基本上是相同的。不同的是《邱县志》认为本县在历史上除了拥有斥邱县之外,还有平恩县,而《成安县志》则认为本县是在斥邱县省入临漳之后,以原斥邱地新置而来。 ![]() 民国《成安县志》“古迹”中有关斥邱城,以及质疑《山东通志》记载 另外,在《成安县志》“古迹”所介绍的“斥邱故城”也较《邱县志》有比较准确的位置: 在县东南,本春秋时晋乾侯邑。按《寰宇记》:斥邱故城在成安县东南三十里方向。 特别是,《成安县志》还专门就《山东通志》中所记载的“汉斥邱县在今邱县(指《山东通志》成书之时)北四十里北营集”一事进行了一定的论证: 考《水经注》:漳水自平阳城北(平阳故城在临漳县西)又东右经斥邱县北,即裴县故城南,又东北经列人县故城南,又东北过斥漳县南,又东北经平恩县故城西。《一统志·表》:今邱县,汉平恩县地。据此则邱县北之北营集与汉斥邱中隔数城,不惟非汉斥邱县治,恐非汉斥邱县地矣,《山东通志》失考。 认为:《山东通志》所记载的“斥邱县”在邱县北四十里,距离《水经注》所记载的“斥邱县”,中间相隔了裴县故城、列人县故城、斥漳县故城、平恩县故城等多城,如果《山东通志》记载为真,那么邱县北的则不是汉朝的“斥邱县地”。 ![]() 康熙(左)乾隆(中)清末民初(右)《山东通志》中有关邱县的记载 其实,如果把清朝康熙、乾隆与清末民初所修《山东通志》有关邱县沿革进行对比,会发现有明显的不同,清朝早期《山东通志》的邱县沿革,与清朝、民国《邱县志》基本相同。而在清末民初的《山东通志》里则把有关“斥邱县”的内容取消: 邱县,汉置平恩县,属魏郡。后汉因之。晋改属广平郡。后魏因之。隋属武安郡。唐属洺州。宋因之。金省入曲周县。元至元二十六年,改置邱县,属东昌路。明属东昌府…… 看来,这时的编撰者已经认识到以前的记载是错误的,对历史进行了修正。 那么,既然邱县与斥邱县无关,为何在历史的记载里又与斥邱县有如此深的“纠葛”呢?在宋朝《太平寰宇记》有关“平恩县”的记载中或许可以找到答案: 平恩县,本汉旧县,属魏郡,宣帝以许广汉为平恩侯。魏属广平郡,高齐天宝七年移于斥漳城,今洺水县是也,隋开皇六年又自斥漳移在平恩川今理。 同样在这部书的“曲周县”下“废洺水县”条记载: 本汉斥漳县,属广平国,漳水经其城,其地斥卤,故曰斥漳。隋开皇六年,以平恩移入旧地,又于此立洺水县,即今县也,以西滨洺水为称,唐会昌三年正月并入曲周县。 ![]() 《太平寰宇记》中关于平恩县、废洺水县的记载 此外,在清朝同治《曲周县志》的“古迹”里则发现了平恩城、斥漳城: 平恩城,在县东南程孟村,本汉侯国,后汉置县,魏志云景明中分平恩置曲安县,明志云曲周东南有平恩废县,按程孟村有二,曰东,曰西,相传即东西城门云。 斥漳城,在城东,本汉斥漳县,元和志:漳水经其城,其地斥卤,故名斥漳。寰宇记,隋开皇六年以县西近洺水改为洺水县,唐会昌三年并入曲周。 看了《太平寰宇记》中关于“平恩县”“废洺水县”,以及《曲周县志》的平恩城、斥漳城记载后,会不会发现:与当时的平恩县,也就是后来的邱县发生“纠葛”的并非远在今天成安县的“斥邱县”,而是故城在今天曲周县境内的“斥漳县”。 细捋一下,邱县的历史沿革应该是这样的: 秦汉为馆陶县之别乡。 汉宣帝为平恩侯国,后来国除,为平恩县。县治在今天曲周县东南程孟村。 南北朝时期的北齐天宝七年(556年),设于西汉武帝时期的斥漳县撤销,其区域并入平恩县,平恩县移治斥漳城(曲周县城东)。 隋开皇六年(586年),平恩县治徙至平恩川,即今天邱县邱城镇,同时在原斥漳县设洺水县。 金朝,平恩县省入曲周县,为平恩镇。 元朝至元二十六年,改置为邱县,属东昌路。 明朝邱县属东昌府临清州。清朝先属东昌府临清州,后属临清直隶州。 新中国成立之后又经历一些政区变动后,今天属河北省。 ![]() 唐朝时平恩、洺水、成安位置图 最后,不得不说一下,为何古代的《邱县志》会把斥邱、斥漳搞混。斥邱、斥漳包括今天的邱县,都处于古黄河、古漳河的影响区,在远古有着广阔的水面。后来黄河、漳河改道,水退形成陆地之后,却形成了大面积的盐碱地,古称“斥卤”之地,这也是斥邱、斥漳中“斥”字的来历,可以说这两个名字有着共同的起源。 也因为邱县同属斥卤之地,在历史上还曾经拥有过一段“斥漳县”的区域,并且把县治徙至故斥漳城,就和“斥”字有了联系。一些编修地方志的人或许是获得资料错误、或许是文化水平有限,以为斥邱和斥漳就是一个地方,甚至认为邱县的“邱”字,就是“斥邱”的省略用法:“古名斥邱,后止曰邱,省文也”。因此,就造成了这样流传多年的一个误会。 最后说一句,其实不用翻找如此多的历史记载,单就清朝、民国《邱县志》中“东魏天平初,废斥邱并内黄,置临漳县”这一句,就可以判断出其记载是错误的,今天的邱县一带竟然能和百公里之外的河南省内黄共同组成了“临漳县”,可能吗?如果是真的话,这个县得有多大? 您了解的情况是这样吗?欢迎在文章底部讨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