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我听说中国美术馆有个甘肃丝路珍品展,有群友说壁画都是复制品,我想那应该没啥看头。 今天中午到了中国美术馆,发现居然都是近现代大师们临摹敦煌壁画的真迹,那可不是一般的“复制品”,进门就令我大喜过望,看到了这幅——《石窟艺术的创造者》。 ![]() 《石窟艺术的创造者》 最初看到一本拍卖图录封面,我被其画面精美所震撼,没想到今天遇到了“本尊”。 整个画面高110厘米、宽80厘米,尺寸不大,塞下好多信息,描绘了敦煌画匠在创作壁画的过程,画家潘絜兹动用想象力还原出历史上可能的一幕。 潘絜兹(1915-2002),近代工笔画大师,早年师从徐燕孙、吴光宇,1945年他曾去敦煌艺术研究所工作,可能就因为这段经历,让他切身感受到了那些被埋没的工匠画师创作的艰辛不易,于是1954年才创作出这幅佳作《石窟艺术的创造者》。潘絜兹一生都在为复兴工笔画而努力,其他作品诸如《李白妇女诗》《孔雀东南飞》以及不少敦煌临摹画,也有出色的,但都不如这幅《石窟艺术》那样精致迷人。 废话不多说,我们来看下这幅画的细节。 第一部分:地上的工匠这幅画有四个板块,壁画主体和三波人群,地上有一群工匠、木架上有两名工匠、还有一波参观的供养人组。我们先看地上的工匠组。 ![]() 这些画工非常认真,来访者根本没有影响他们沉浸艺术天地的心流状态。 ![]() ![]() ![]() 我们看这位老画工,猜测是整个团队的头头,他握笔回望后方壁画,陷入思考。目光凝视,思索如何改进,表情耐人寻味。 ![]() ![]() 老者身后,那个青衣哥们半蹲身子,姿势夸张,描着一根弦,全情投入,画high了。 ![]() 旁边灰衣中年人正端详他的画作,身上的补丁、草鞋显出他的贫苦。 ![]() 这面相,说是老年李白不为过。(细微的白点可能是手机微距镜头的缺陷,而不是画面本身带有的) ![]() 旁边的助理童子蹲着研磨颜料,顺带一提,这幅画中,参考敦煌壁画,用了朱砂、孔雀石、青金石、高岭土的矿物石色与多种植物中天然的色彩。让整幅画乍一看像是敦煌壁画,而细看又是阐释创作过程,很妙。 ![]() ![]() 第二部分:架子上的工匠架子上的两位,一位正在描画,一位沿着梯子小心地往下爬。而在他们身前就是恢弘壮丽的壁画。 ![]() ![]() 和辉煌灿烂的笔画相比,这些工匠的破衣烂衫的穷苦样子令人感慨,我想起一句“遍身罗绮者,不是养蚕人”。画家对这些壁画创造者是带有同情的。 ![]() ![]() ![]() 第三部分:供养人组供养人服饰华美,和工匠完全不同。画面中表现的是晚唐归义军节度使张议潮一家。 ![]() 张议潮一身鲜艳的官服,捋着胡子,欣赏壁画,陶醉其中,看起来甲方很满意。 ![]() ![]() ![]() 他的夫人,孩子,还有婢女,都是参考的敦煌壁画中的供养人像,服饰精美、色彩典雅。 ![]() ![]() ![]() 潘先生谈到,仕女也要符合石窟中神秘庄严的氛围,需婉丽庄重,不作娇媚。 第四部分:画中壁画壁画的细节都取自真实洞窟里的画像,如159窟《文殊变》、156窟《张义潮出行图》、44窟《千手千钵文殊经变》、205窟《药师经变》。 ![]() 文殊菩萨代表智慧,文殊菩萨在中唐时期壁画中手持利剑,结跏趺坐于狮背高台上,形象生动。两位昆仑奴分别牵狮和捧供器,周围有众多眷属、天龙八部、帝释梵天护卫,还有描绘细致的天人奏乐场景。 ![]() 参考的来源:莫高窟第159窟中的《文殊变》壁画原作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