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青年教师没干劲?校长这 4 招让他们“满血复活”

 老友茶馆 2025-03-14 发布于北京
青年教师作为教师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新时代教育强国建设中肩负着重要使命,是推动教育事业高质量发展的关键力量。教育事业的薪火相传,始终需要青年教师保持炽热的职业理想。当前中小学管理实践中,过度强调量化考核与事务性管理的倾向,往往使青年教师陷入被动执行指令的状态。当备课变成应付检查的模板填写,当教研退化为完成指标的机械动作,青年教师最珍贵的创造活力便可能逐渐消逝。校长作为学校发展的核心领导者,需要重新审视管理本质——那些承载着教育理想的管理制度,不应成为束缚教师发展的锁链,而应化作点燃专业热情的火种。唯有将“管控思维”转化为“点燃智慧”,才能让青年教师在持续的专业成长中,找到教育生命的价值支点。

1

 转变理念 

从权威管理者到成长同行者

传统的学校管理模式往往将管理者与被管理者置于对立位置。校长办公室传出的指令通过层层传达,最终转化为青年教师案头的待办清单;而教学现场的鲜活经验与真实困惑,却难以突破行政层级的壁垒向上反馈。这种单向度的管理关系,容易催生两种负面效应:青年教师将工作重心转向完成考核指标,而非深耕教学本质;管理者则因信息失真难以作出科学决策。

突破这种困境的关键,在于管理者角色的根本性转变。校长需要从“制度执行监督者”转型为“专业发展陪伴者”,将管理重心从检查工作转向支持成长。这种转变首先体现在工作场域的迁移——从行政会议室走进教学现场,在真实的课堂情境中感知教师的发展需求。当管理者以学习者姿态参与备课研讨,用专业视角记录教学过程,青年教师感受到的不再是居高临下的评判,而是平等对话的尊重。

建立常态化对话机制是维系新型管理关系的纽带。非正式交流平台的创设,能够消解行政层级的心理距离,让青年教师敢于表达真实想法。在这些开放包容的对话场景中,教学实践中萌发的创新火花得以被发现,日常工作中的系统性问题得以被诊断。更关键的是,这种双向沟通本身就在建构着教师的专业主体意识——当他们的声音能够切实影响学校决策,教育工作便不再是执行指令的机械劳动,而是实现教育理想的创造性活动。


2
 赋权增能 

从任务执行者到创新实践者 

青年教师普遍怀揣教育理想踏入校园,却在日复一日的事务性工作中逐渐消耗热情。这种现象的背后,是专业自主空间的缺失与创新实践机会的匮乏。当教师的工作被简化为执行既定方案,当教学创新被局限在固定框架内,教育工作就失去了最动人的创造特质。
破解这一困局需要管理者重构赋权机制。分级授权体系的建立,能够为不同发展阶段的教师划定适切的自主空间。对于新任教师,在规范教学基本环节的基础上,给予教学策略的微调权限;对成长型教师,开放校本课程开发、教学模式创新等实践领域;对成熟型教师,则鼓励其形成教学特色、引领专业社群。这种渐进式赋权既保证教学质量底线,又为专业创造力预留生长空间。
专业学习共同体的培育是激活创新潜能的有效路径。当青年教师自发组建教研小组、读书会或课例研究团队时,管理者需要转换角色定位——从组织者退位为支持者,从指挥者转型为服务者。为教师自组织提供必要的资源支持,在专业社群涌现创新成果时搭建展示平台,在实践遇到瓶颈时引入专家指导。这种“支持而不干预”的管理智慧,往往能催生出更具生命力的教研形态,使创新实践从行政推动转化为内在需求。

3

 支持体系 

从单点突破到系统护航

教师专业成长是持续数十年的漫长旅程,零散的帮扶措施难以形成持久支撑力。构建贯穿职业发展全程的支持系统,需要管理者着眼三个维度:专业指导的精准性、评价反馈的发展性、心理支持的人文性。

分层培养体系的确立能提升指导效能。针对新任教师的“教学规范工作坊”,通过课堂实景演练帮助其站稳讲台;面向成长教师的“教学创新实验室”,搭建跨学科教研平台激发创造力;为成熟教师定制的“教育思想凝练计划”,则助力其形成独特的教学风格。每个阶段匹配专属导师团队,既有学科骨干的实践指导,也有教育专家的理论引领,形成立体化的专业支持网络。

发展性评价机制的重构关乎教师的成长心态。突破“唯分数论”的桎梏,建立涵盖教学实践、学生发展、教研创新等多维度的评价体系。过程性成长档案的建立,让教师能够直观看到专业能力的进阶轨迹;增值性评价的引入,使教学改进的方向更加清晰;而基于专业社群的同行互评,则构建起温暖而专业的反馈环境。这种评价变革的深层价值,在于帮助教师建立持续改进的成长型思维。

心理支持网络的完善往往被传统管理所忽视。高强度的工作压力、复杂的教育情境、高期待的社会环境,都在考验着教师的心理韧性。建立定期心理健康筛查机制,开设压力管理专题工作坊,组建教师互助支持小组,这些举措不仅体现组织关怀,更是维持专业热情的基础保障。当教师感受到被理解、被支持,其教育理想才能获得持久的精神滋养。

4

 文化营造 

从个体发展到生态培育

专教师发展生态的培育是管理艺术的最高境界。当个体的专业成长与组织的文化基因深度交融,当教育理想在集体中得到共鸣与强化,职业热情的持续燃烧便拥有了不竭动力。

专业尊严的培育是文化建设的根基。通过设立教学创新展示平台、建立专业成果认证制度、完善学术荣誉体系,让青年教师的专业价值得到可视化呈现。当一节精心设计的课例获得同行专业评议的认可,当某个教学策略改进被纳入校本资源库,这种源自专业共同体的尊重,往往比物质奖励更能激发内生动力。

代际传承与智慧流动是生态永续的关键。打破传统的单向师徒传授模式,构建“教学智慧循环系统”:资深教师开放课堂展现教育艺术,青年教师展示创新实践激活改革思维,跨代际教研团队共研教育难题。这种双向互动既避免经验固化,又防止创新失焦,使学校文化既保持根基又充满活力。

共享共进的文化基因塑造发展共同体。在校际层面建立教师发展联盟,通过跨校联合教研、同课异构、资源共享、项目共建等形式,突破单个学校的资源局限;在校内推行“专业成果共享制”,将个体创新转化为集体财富。这种开放协同的文化特质,使每位教师既是专业发展的受益者,又是生态建设的参与者。

教育管理的本质不是塑造整齐划一的执行者,而是点燃各具特色的创造者。当校长从执着于“管”的精确转向专注于“燃”的艺术,管理行为便升华为教育领导力。这种转变需要管理者具备三种视野:看见青年教师专业潜能的发现之眼,信任青年教师创造力的包容之心,支持青年教师持续发展的守护之志。唯有如此,青年教师才能在温暖而富有挑战的环境中,让教育理想持续燃烧,最终汇聚成基础教育的璀璨星河。这既是校长管理智慧的彰显,更是对教育本质的深刻回归——因为所有真正的教育,终将回归到心灵点燃心灵的本质。

(作者:余国庆,系浙江省金华市浦江县月泉中学校长)



— 中国教育干部网络学院 —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