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愿天下无“欺”,营造面向家长和老师的支持系统

 砥名图书馆 2025-03-14 发布于天津

霸凌事件会在什么时候发生

霸凌事件会在什么地方发生

《欺负别的孩子时,他们在想什么》作者在2016年对2300多名中小学生做过调查结果显示:学校的课程表不仅可以帮助学生老师和学生自己什么时候到哪里去上课,还提醒了恶霸们几点钟到哪间教室去欺负受害者。

  



如果你关注霸凌问题,推荐你阅读欺负别的孩子时,他们在想什么》。这本书从“儿童发展心理学”的角度审视校园霸凌问题,并从专业角度提供完整的支持系统,以终结“犯错、打压、再犯错”的恶性循环。

编辑推荐

格雷厄姆·拉姆斯登博士在《欺负别的孩子时,他们在想什么》中提出了一个特别的概念“温室里的欺凌”(TheBully in the Greenhouse),提出要透过“温室”这个四面都有玻璃窗户的房间去看欺凌这个事件,一方面要从受害者和周围成年人的视角去看,同时也要从“小恶霸”的角度来看。

我们应该把欺凌看作是种社会痼疾一种可以治疗的病态心理。惩罚的方式会令恶霸们加坚定地认为这个世界已经抛弃了他们,他们更需要通过掌控周围人来与他人建立联系。作为成年人,我们既要帮助和支持那些受到负的孩子,也不应放弃那些欺负人的孩子,毕竟大多数欺负别人的孩子,自己也是受害者。

内容简介

一提到霸凌,很多时候人们的第一反应就是支持受害者,要给予被霸凌的人各种援助,同时把霸凌者完全推到人们的对立面,认为他们是“千夫所指”,必须对他们进行严惩。

格雷厄姆·拉姆斯登博士指出,对于霸凌者,采取严厉的惩罚的手段,——开除他们,不仅不能终止霸凌,而且结果会更糟糕。因为这么做就等于是在宣传学校无力管理霸凌行为。既然学校无法保证学生的安全,一些学生就不得不采取行动保护自己,导致恶性循环——开除一个“小恶霸”,另一个“小恶霸”就会补上。研究结果说明,过度关注霸凌行为本身,而不深入分析产生霸凌的根本原因,也会使得针对霸凌行为的预防和干预不能起到预期的效果

我们要做的是,通过帮他们做出其他选择来制止欺凌行为。我们可以让他们看到还有更好的方法可以满足他们的内在需求。

那么,有什么更好的方法来分析霸凌产生的原因呢?

格雷厄姆·拉姆斯登博士在《欺负别的孩子时,他们在想什么》中独创的提出了一个特别的概念“温室里的霸凌”The Bully in the Greenhouse)

  



这一概念突破了传统的单一视角,将霸凌事件视为一个“四面透明的玻璃房子”,不仅关注受害者和周围成年人的视角,同时也要从“小恶霸”的角度来分析原因和行为动机。这种全面的分析方式有助于更深入地理解霸凌行为的根源,而不仅仅是将其归咎于霸凌者的“可恶”。

研究结果和生活经验都告诉我们,事实上,霸凌者很多时候其实也曾是“受害者”,霸凌者经常存在各种心理健康问题,或者他们遭遇某种重大的生活变故,

或者他们自己就是被他人霸凌的对象。

格雷厄姆·拉姆斯登博士分析霸凌产生的原因时,有一个特别的例子,让中国家长触目惊心。

在大多数国家的教育体系中,教育的目的和意义都直接指向成绩。高中毕业后能不能进入大学以及进入什么水平的大学,都由成绩来决定。

个别成绩不好的学生,为了消化内心的屈辱、应对失望,他们通过欺凌别人,帮他们找回了平衡感。建立自己的社交地位

他们用霸凌行动告诉那些在学习上获得成功的孩子你可能在课堂上能感到快乐和满足,但在课堂之外就不一定了。

这就是欺负人的好处。对个别学生来说,攻击行为是一种需要而不是欲望,他们觉得他们霸凌别人,自己才有生存的机会,才能避免受伤。

因此,拉姆斯登教授对优秀教师提出要求:那些在学习上遇到困难的学生需要尽早得到正确的支持和指导、否则有些孩子很可能会被绊倒在学习生涯的第一道障碍上。

要想有效地遏制校园霸凌,唯一的办法是创造一种健康的社交氛围,并面向教师和家长提供完整的支持系统,

有了这个完整的系统,家长和教师需共同关注孩子的行为变化,及时干预霸凌行为不仅可以减少孩子欺负别人的机会,还能减少他们欺负别人的需要。

这也是本书最大的特点。

所以,了解这些能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霸凌者为什么会选择霸凌,关注霸凌者的心理健康问题并对他们提供相应的心理援助,也能帮助我们更好地预防和干预霸凌事件。

作者简介

格雷厄姆·拉姆斯登博士:他是一位著名的教育心理学家,拥有HCPC(英国卫生保健专业委员会)注册执业心理学家,从事教育心理咨询工作达18年之久,有着近30年与青少年以及他们的父母打交道的工作经验。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