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篆刻入门:“皮聚”之美以及临摹的一些细节

 三个小布丁 2025-03-14 发布于河南

“皮聚”这方汉玉印是我们学习群临摹的汉印样本的第25方,鉴于临摹过程,我们觉得有必要对于这方印,应当再加以深入学习。

(皮聚原印)

皮聚印只有1.8X1.8厘米见方,为了能对它有更细致的观察,我们放大了印蜕,如图:

(皮聚一印放大的印蜕)

乍一看,这只是一方制作精美的汉玉印罢了,我们说它精工是没错的,也就是说,它完成的很好,也就是说,它很“漂亮”,但实质上,除了漂亮,它还很“美”,尽管这些“美”是匠人在无意识的情况下达成的。漂亮与美是不同的两个概念:

漂亮一般是缘于渲染得细腻、柔和、光挺,或质地材料的贵重,如金银、珠宝、翡翠、象牙,等等;而美感之产生多半缘于形象结构或色彩组织的艺术效果。(吴冠中《审美力》)

一、精工之美

玉印因为材料珍贵,再加上主人通常身份显贵,故而役使的匠人通常水平甚高,“皮聚”一印当然也不例外,这一点,我们从它的完成上大略可以看到。

笔画与笔画之间的间距完均匀等,而相似笔画也尽量做到了等长,甚至文字部件与部件之间的间距,文字与文字之间的间距也同样使用这个间距宽度,做到这一点,当然需要非常高的篆稿能力与琢玉(动刀)能力。

(匀齐规整的空间安排)

对于我们临摹玉印来说,追求“精工”,有利于培养我们的布稿能力与用刀完成能力,一刀到什么位置,与其他刀痕之间的位置,做到了精工准确,才有利于以后的自主创作,即便是“写意”,其实也是需要“用刀准确”的,毕竟,刀随心动,是篆刻水平提高的必由之路。

玉印很考验篆刻人的“精工”安排能力,这正是它的总体特征!

敬告印友:临玉印而不精心摹仿,不知临它何用!

二、方圆互参,动静对比之美

它是实用印章,我们大谈实用印章之美,往往会被很多“高手”诟病,因为,他们认为,这不过是匠人无意间达成的效果,很可能他们根本没有这样想。是的,他有可能没有这样想,但他的“创作”却在无意间达成了符合后世审美的艺术效果。朴素而自发的审美意识替匠人做了审美选择,才有了这方印的种种布置:

(动与静的对比)

“聚”字多以直线完成,形成“静”的态势,而“皮”多以曲线完成,形成“动”的态势。因此,这方印的主要审美是动静对比。汉印中有很多普通的玉印,一味的安静,能保留动势的笔画也被方化取直,化成了静态。

还需要注意,“聚”的安静之中实际上还有“又”部的“动”;而“皮”的动态之中实际上还有“丨”部的“静”,也就是说,两个字,一个字静中有动,一个字动中有静。

这个“皮”字当然也可以刻成静态,因为汉印多以字形方化为主,而这样的动态,实在让人眼前一亮,大篆刻家吴朴堂刻“猪皮”(《养猪印谱》)一印时,就借用了这个“皮”字。

(吴朴堂的“猪皮”)

实际上,如果思量,吴大师的这方印,也是动静互参的。

同时,还要注意,皮聚这方印中的“直”线,均不是绝对的僵直,而是有“弹性”的直,是活泼泼的直,它富有张力,绝无僵硬呆板之味。

三、“聚”字的细节

聚字需要特别关注它的结体。主要一点,是下部的“㐺(众)”部的处理,这三个“小人”高度并非完全一模一样,而有有所安排:

第一个小人,“个头”最高,它的上部向上微顶,基本迎入了“耳”部下面的空位,第二个小人与第三个小人,“个头”则矮了一线,以避让“耳”部的竖与“又”部的下弯笔。这是随形就势,避让穿插的方法,在后世篆刻中,是很重要的结篆手法,要注意到这一点,并处理到位。

(由于避让而稍高的“人”)

三个小人的“手臂”与身体的连接,也采用了完全不同的方法,第一个完完全全的“实接”,第二个则点到为止,是“平接”,略略接到为宜,第三个,则采用了“虚接”的,甚至手臂顶部的入刀处,保留了尖尖的锋尖。三个小人的“头”,状态也不一样,第一个内凹,第二个圆,第三个方。这是“同部互异”的方法,使全印有更多的细节,更耐咀嚼,有味道。真真正正是“既有内容的表达,又有艺术的韵味”(程砚秋语)。

(不同的连接状态)

其实,每一笔与其他笔画交接之处,都值得仔细观察;每一个笔画转弯处也值得观察,并结合自己的观察,完成它,达成形神兼备的临摹效果,才算是真正临完了这方印。

草草临完,细节品味不出,营养吸收的就少。

四、“皮”字的细节

“皮”字的重点,在于它的曲笔,这几个曲笔的处理很美,曲线之美,中锋之美,临摹起来较难一些:

说它的曲线之美,是它呈S状,是典型的曲线之美学样式,同时,最后一笔的向上翘起的细尾巴,让人想起中国古建筑的飞檐之美。

(中国建筑之中的飞檐之美)

它美,在于它的动态,这种飞动之美,被引入印章,实在是印人的非凡之功。

说它的中锋之美,源自中国书法,我们知道,书法家们写字,用中锋写字时,背光一照,笔画正中有一条隐约的墨线,墨线周围是淡墨了,笔法上称之为“棉裹铁”,这样的效果,会让笔画产生圆滚滚的效果,让人觉得这个笔画是立体的,这就有了“骨”的感觉。

(处理好中锋的曲线)

如何用刀呈现出曲线的“棉裹铁”的立体效果,要在这一方印的临摹中要解决掉,“皮”字最后一笔的反“S”,值得认真临摹(可反复多试几次),并真正找到个中滋味,不死板,不油滑,既要有骨力,又要有韵味。

再有,“皮”字的几个笔画连接处,也值得细细品味。

“皮聚”是较难一点的一方玉印,因为它除了这些,还要保证它在1.8厘米见方的空间上完成,是谓缩龙成寸,难度自然不小。

不要轻看他(有印友说,它不过是一方汉玉印罢了),也不要轻看汉印。这方印,先说这么多吧。一起加油!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