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拒绝被AI驯养:巧用DeepSeek+个人数据库,进行思维修炼

 犀流沙 2025-03-15 发布于湖北

之前我写了一篇《建立高质量的个人数据库,才是普通人玩转DeepSeek的核心》,受到了很多人的关注和转发。

我个人深入研究个人数据库两年,并在四年内建立了多座数据库。在这里,我向大家适合腾讯出品的ima,它简单易易操作,非常适合普通人在AI时代打造自己的个人数据库。同时,推荐一下我们的超级思维方法库极简版,供大家体验。它里面收藏了大量的思维模型、思维框架和思维方法,以及我多年对思维理论的深度思考和实践。

重新认识AI工具

言归正传,我之所以认为高质量的个人数据库是普通人玩转DeepSeek的核心,是因为很多人仅仅把DeepSeek当作工具使用。他们以为利用DeepSeek写一篇文章、做一份设计、分析资料,就是掌握了DeepSeek,获得进入人工智能时代的筹码。

谷歌人力资源副总裁Sarah Chen:“我们不需要AI的操作员,我们需要能与AI对话的思考者。”

事实上,他们被技术幻象所迷惑。在AI时代,真正的变革不在于工具的熟练掌握,而在于思维的跃迁

一个人如果想依靠熟练操作AI工具来提升自己,那么结果往往只会适得其反。有现象表明,一些学生利用AI完成作业一段时间后,思维能力发生明显退化,无法解答类似的题目。AI工具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可以为我们思维赋能,另一方面却会反噬我们的思维。当你遇到问题时,自己不思考,完全依赖AI,那么AI就会加速我们的思维退化。

今天的AI已经能完成85%的常规工作,很多机械性、重复性工作根本无须人类承担。人的价值在被重新定义,依靠操作AI来工作的人是难以体现自己的价值的。

未来不属于把AI当作工具的人,而属于与AI深度协作的人。在AI时代,一个人应该把重心放在个人思维修炼上,与AI进行深度的思维协作。

为什么选择个人数据库

对于普通人来说,思维修炼的最佳方式就是选择个人数据库 + DeepSeek。

那么为什么选择个人数据库呢?

原因之一就是,只有高质量的数据库,才能输出高质量的结果。那些没有经过体系化建设的数据库,是很难利用DeepSeek输出高价值答案的。个人数据库具有天然的优势,它的数据都是个人的思考或者已经学习过的资料,是难得的高质量数据。

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我们可以自由控制数据。由于我们对个人数据库中的内容有一定的了解,那么在训练时就能有目的、有计划地进行训练:

  • 知道应该询问什么范围的问题,避免不必要的提问(可以参阅文章《如何正确使用个人知识库的DeepSeek》)
  • 基于同样的数据,方便比较DeepSeek和自己思考的差异
  • 针对差异,能够有效地进行纠错

……

个人数据库是一个人独有的数字化资产,凝聚了我们的思维成果,具有鲜明的个人特色。利用它进行思维训练,是最完美的自我训练道场。


如何进行思维训练

所谓思维训练,就是基于个人数据库与DeepSeek对话,发现自己的不足,从而优化和提升自己的思维能力。我们不再把它当作执行工具,而是自己的思维伙伴。通过与它对话,来与自己深度交谈,洞察自身的思维能力。

利用AI进行思维训练,是一个非常大胆且有创意的想法。很多东西依然需要优化完善,在这里我简单写一下方法思路,供大家参考:

1 问题设计

根据个人数据库中的内容,设计一个有效的问题。这个问题需要同时满足两个条件,一个是你一直在思考的问题,另一个是保证DeepSeek有足够的内容数据来回答它。

2.独立思考

在向DeepSeek询问前,可以根据个人数据库中的内容,进行独立思考:面对这个问题,你是怎么思考的。

3.输入问题

通过DeepSeek公式指令,向它提问,获得解决问题的答案

4.对比差异

根据自己和DeepSeek的回答,从思维结构、思维模式、思维广度、思维深度等多种维度,对比自己和DeepSeek的思维差异。

5.思维复盘

结合前面的分析,进行思维复盘,探究自己的思维模式和思维优势,以及哪些地方需要提升。同时,我们也可以思考一下DeepSeek的思维优势,为今后彼此协作奠定良好的基础。

传统的思维训练往往是以刻意练习为主,而与DeepSeek的思维训练却完全不同。它既是与DeepSeek的相互协作,也是个人的思维探究。训练不是封闭式的大量练习,而是开放性的思维创新。我们会在与DeepSeek的交流中,不断探索和升级自己的思维能力,构建高品质的思维体系。

总结

未来不属于把AI当作工具的人,而属于与AI深度协作的人。如果过度依赖AI工具,那么未来AI必须定会驯养出一大批不会思考的人。他们虽然会十分熟练运用AI,但是不会思考。相反,只有那些不断训练和升级自己思维的人,才能与AI深度协作,不断进行思维创新,创造独特的价值。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