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穷查理宝典》,这是一本早就应该看的书了,直至去年查理·芒格去世,我的这本书还和巴菲特的那本《滚雪球》,放在书架上继续吃着灰,总想着要把这两本书放在一起来看,但总也是没能有个“理由”,拿起这本书来看一看。 这本书,不仅是在我的书架上,在机场的书店中,也能算是在“财富自由”专区最显眼的,《穷查理宝典》的金色封皮,也总是和《滚雪球》和《股票大作手回忆录》放在一起,像是某种成功学的神秘配方,等待着焦虑的创投人翻开后,能从中获得一点“点金要术”。 我呢,也是抱着这种心情与期待去翻开这本书的,但真当有人带着我这种“投资秘籍”的期待,去看这本书的话,那他也一定会大失所望,不对,大失所望这个用词不太合适,但自己还真没找到更合适的词来诠释自己的心情,和期望相差径庭吧,也不太合适,因为这本书中,虽然没什么关于投资心经的“宝典”,但其中所收获更多的是如何去做一个睿智的人,这一点,就比那些“投资心经”要更加的有价值了。 因为查理·芒格根本不是什么投资导师,他更像一位披着商业外衣的哲学家,手握着一本商业版的《道德经》。 他在书中絮絮叨叨地告诉我们:
那个每当朋友圈又被“巴菲特致股东的信”再次刷屏的时候,那个在旁边泼冷水、强调“别把运气误认为能力”的人,或许才是商业世界真正的生存哲学大家。 如果用战争来比喻的话,伯克希尔·哈撒韦的商业策略,就是一部完美攻防战的经典案例。 沃伦·巴菲特,一位攻城的战神。他操纵着“价值投资”的投石器,专挑被市场恐慌情绪,砸出深坑的标的,又稳又准的往坑里投。 查理·芒格,一位睿智的守城军师,他能举着放大镜在财报里去找坑避雷。 巴菲特是进攻型选手,负责寻找机会,撕开市场的偏见。芒格则是防守的大师,精通逆向思维,用放大镜审视所有潜在风险。这绝对是商业史上最成功的CP组合。 2008年的金融危机,当所有人都疯狂抛售股票的时候,巴菲特果断抄底,以50亿美元购入高盛优先股,又向通用电气投资30亿美元等等的一些列抄底行动,而与此同时的芒格,却在计算持有的现金比例,需要足够应对所有公司的同时破产。 这就是“守城人思维”的威力:当市场集体发疯的时候,保持警觉,才能活得更久。 所以,看这本《穷查理宝典》,少去看芒格的投资理念,他的睿智远远超越了股票的交易投资。他的睿智,不是针对市场,而是针对“单一的思维”模式。也就是这本书中,谈及最多的一个话题: “拿着铁锤的人,看什么都像钉子。” 起初对于这句话的理解还没有那么的深刻,但看得多了,也就逐渐理解这句话的深刻的含义了。这句话精准刺中了现代人的认知困局,比如:
![]() 理解了吗?理解了吧? 在芒格角度,他的答案极具“暴力美学”:就是把自己改造成移动的跨学科的武器库。 说白了,就是多读书,多看跨领域的书,知识的积累,不能只是垂直的深挖,也要横向的扩展。就像别人评论芒格,说他是一个移动的图书馆。(确定,不是“联通”的^_^) 他也在评论他周围的朋友,说:“我这辈子遇到的聪明人(来自各行各业的聪明人)没有不每天阅读的, 没有,一个都没有。沃伦读书之多,我读书之多,可能会让你感到吃惊。” 书里最让我记忆深刻的故事,是他提到那个“司机知识”的故事,看完之后,我乐了半天,不仅分享给爱人知道,也分享给孩子知道,但好似他们的没能完全理解其中的含义,也陷入了一个“司机知识”的盲区。 一位叫马克思的学者获得了诺贝尔奖,受邀到处去做演讲,多次之后,马克思的司机也熟识的他的演讲稿。在前往下一站的路上,司机说每次这么讲真没意思,要不,这次我上去替您讲,怎么样?马克思也觉得很有意思,于是和司机对换了衣服。司机上台演讲,非常精彩,马上结束时,会场中意外有人针对专业领域的问题,提出疑问。司机在讲台上表示惊讶,说:“我没想到,在这里,居然能听见这么一个基础的问题,我就让我的司机来回答你的问题吧。” ![]() 故事有些黑色的幽默,却精准的戳破了现代人的“知识错觉”。 合上这本书,品味一下芒格的思想层次,是不是只看他的投资策略,就太......还是没找到合适的词去形容。他读遍万卷书,构建百种思维模型,却强调,最重要的模型是要承认自己的无知。 商业世界也好,人生旅途也罢,终极的博弈,不在于攻下多少座城池,而在于能否在认知的悬崖边上筑起护栏。 在成为战神之前,先学会当一个怕死的守城人。 致敬:查理·芒格! 喜欢这篇文章吗?请收下,分享,我的名片。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