篆书作为中华书艺源头,其技法核心在于'圆劲古拙'。笔锋需藏而不露,中锋行笔时提按均匀,使线条如铸铜般凝练。起笔宜取逆势,先轻按再转腕蓄力,收笔处切忌尖锋外露,以回锋收势保持浑厚感。 ![]() ![]() ![]() ![]() ![]() ![]() ![]() ![]() ![]() ![]() ![]() ![]() 结构布局讲究对称均衡,需把握'计白当黑'之妙。纵向笔画多呈垂弧状,横画微带波磔,字形重心下沉以显稳重。转折处以圆代方,行笔时保持匀速捻管,避免生硬棱角破坏圆融气象。 临习时建议以《峄山碑》为基,观察其'铁线篆'的笔意贯通。单字练习可分解为基本弧线组合,如'口'部写成上下对称半圆,'人'部作相背弧线交汇。创作阶段注意虚实相生,通过线条粗细变化与空间疏密制造节奏感,如长垂笔可稍作颤动增强金石味。 当代篆书创新可适度融入枯笔飞白,但需保持古篆内核。建议使用兼毫笔,墨色浓淡控制在七分饱和,既能体现刀刻质感又不失笔墨韵味。每日习篆宜从单字精临入手,培养对空间分割的敏锐感知。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