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江苏省常熟市有一座由西北向东南延伸的山体,虞山,古称乌目山、海隅山、海巫山,又因状如卧牛,也称卧牛山。虞山海拔263米,东西长约7公里,南北宽约3公里,自然山水秀雅,人文景观丰富,是江南著名的旅游胜地。 ![]() 关于虞山,据史料记载,在商周时期,泰伯和仲雍两兄弟在这里建立了“勾吴”国,泰伯为勾吴国第一任王,因泰伯无后代,他死后便由仲雍接位,成为勾吴国第二任王,仲雍死后就葬在这座山上。因仲雍又名虞仲,百姓为了纪念他,就把此山改称为虞山。 ![]() 虞山,它是江南较为特殊的山脉,它南临尚湖,横卧于城区西北,峰峦蜿蜒起伏伸入古城,故有“十里青山半入城”之誉。它与尚湖、古城融为一体,构成一道独特的景观特色。作为江南旅游胜地的虞山,以山上的常熟古城墙为界,东侧为虞山公园、西侧为虞山国家森林公园。 ![]() 常熟城墙,始建于西晋太康四年,当时的城墙为简陋的土墙。南宋建炎年间,常熟成为防备金兵南犯的江防重镇,常熟的城墙才初具规模。元代末年,官府为了对付起义军,扩建了常熟城墙,设水陆城门十一座,并拓宽了城基,夯筑了土城墙。 ![]() 元代至正十六年,农民起义领袖张士诚占领吴地,改土墙为砖墙,并将城墙腾山而筑,常熟城垣的形制,基本上固定了下来。后又几经战火几经重修,特别是在明代嘉靖三十二年,常熟知县为了抗御倭寇的入侵,又筹集资金对城墙进行了重建。 ![]() 民国期间,常熟城墙损坏严重。新中国成立后,城墙的一些地段已残破不堪,为保障人民生命安全,逐渐将城区内的城墙予以拆除,利用原有的墙基修筑了环城公路,并将虞山上的城墙及虞山门列为名胜古迹予以保护。 ![]() 常熟城墙虞山段是苏南地区独有的腾山而筑的城墙,同北京的八达岭长城相似,被誉为“江南小长城”。城墙从山南的阜城门起,经过山顶的虞山门,再到山北的镇海台止,全长1400米。城墙沿虞山蜿蜒而上,两旁树木葱郁,远远望去犹如一条巨龙隐藏在密林之中。 ![]() 阜成门是常熟的西城门,位于虞山南侧山脚下,始建时城门名为秋报门,明代嘉靖年重建常熟古城墙时,才改名为阜城门。城门右依虞山,左傍塘河,一道城墙缓缓爬上虞山颈项,将虞山东南之首围入城内,故虞山又有了“十里青山半入城”之誉。 ![]() 阜城门城楼是一座双层檐歇山顶翘角式楼阁,楼檐下挂着“一夕金汤”匾额,取自三国时“坚如金汤,城池一夕可成”之意。城墙因年时已久长满了藤蔓,城下是一大二小的城门,现已成为来往车辆的交通要道,在城门上方清晰可见“阜成门”三个大字。 ![]() 西城楼阁,是阜成门附近的建筑群,也是虞山十八景之一。这里是常熟自然人文极为厚重的一角,主要有城楼、大石山房、东岳庙、吴王庙等。阜城门内,面山转弯,临山一泓碧水,磊磊巨石杂陈水中。踏石而过,拾级登山,“虞山福地”牌坊笑招来客。 ![]() 大石山房,始建于明代弘治元年,毁于清代末年,存续时间长达五百余年,现在的大石山房是在原址上重建的。大石山房主人为孙艾,他喜爱绘画诗歌,拜苏州著名画师沈周为师,与文徵明是同门师兄弟。孙艾因慕西山之美,举家迁至山塘泾,在虞山山麓,劈山建造大石山房。 ![]() 一道长廊围绕着一块平铺巨石蠖曲蛇游,巨石约有亩许,石前断崖,石后陡坡,老石皴皱,堪可入画。石上为两层仿明清建筑,端庄而靓丽。据说,大石山房是孙艾结交天下名流的场所,也是沈周卖画谋生的窗口,但凡来虞的达官贵人,名流佳媛,都以一登大石山房为幸。 ![]() 大石山房为两层小楼,楼上檐下匾额为“严公阁”,这里也曾是虞山琴派创始人严徵之父明代嘉靖年间吏部尚书严讷的产业。在常熟“诗、画、琴、印”并称虞山四大艺术流派,虞山琴派在审美上,倡导清淡和雅,博大和平之琴风,与魏晋嵇康、北宋崔遵度等的琴乐审美风格,可谓一脉相承。 ![]() 虞山派篆刻艺术馆,为虞山文化流派中的“虞山印派”,其渊源最早可追溯到元代印人缪贞,其篆艺传承了元代书画名家赵孟頫所创的玉筋篆圆朱文印。虞山派篆刻艺术与中国书画紧密结合,融成一体,在中国篆刻艺术上有着浓墨重彩的一笔。 ![]() 五岳楼,位于虞山的半山腰处,是虞山西城楼阁景区的标志性建筑,始建于清康熙年间,两层楼阁,面阔七间,重檐歇山顶。登临楼阁,可以俯瞰山下整个常熟古城全貌,领略常熟青山绿水的美丽风光,感受粉墙黛瓦的古宅风情。 ![]() 虞山门,位于常熟城墙虞山段的中段,这里也是常熟城墙的最高处。虞山门是常熟七座古城关之一,城门高约7米,为双面城砖筑砌,设有箭垛、马道。城门上方嵌有“虞山门”三字,重檐式城楼檐下也悬有“虞山门”匾额,这是清代两朝帝师翁同龢的墨迹。 ![]() 站在虞山门上,极目远眺,古城内一座座粉墙黛瓦的江南民居紧挨着,不同色调的灰黑痕迹留存在白墙上,叙述着常熟千百年来的红尘往事。古城巷陌,青山绿水,山、水、城、园融为一体,面对此景才能体会到明代沈玄“七溪流水皆通海,十里青山半入城”的感受。 ![]() 辛峰亭,始建于南宋嘉泰初年,也名望湖亭,后更名为极目亭。明初此亭废圮,明代嘉靖年间,在原址重建一亭子,取名为达观亭,后又废圮。明代万历间再重建,因亭子位于虞城之西,按天干地支方位,西方对应为“辛”,故取名辛峰亭,虞山十八景之一的“辛峰夕照”就出自这里。 ![]() 据史料记载,辛峰亭的台基下是著名的齐女墓。相传,春秋末年,齐景公因慑于吴国强大而被迫与吴王联姻,忍痛将幼女少姜嫁给吴王阖闾的长子。少姜嫁到吴国后终日忧伤思念齐国而病,死前要求将其葬于虞山之巅,以望齐国。 ![]() 如今的辛峰亭是清代乾隆四十二年重建的,造型轻灵秀美,为六角形制,单间重檐式攒尖顶,外观为二层,内不分层,两壁夹回廊,东西向设有门洞。亭内嵌有一块《重建辛峰亭记》碑,碑上刻有晋代道教祖师许旌阳像,碑文说亭下潜伏着一条蛟龙,奉上许真君像是为了镇住蛟龙。 ![]() 钱松喦,江苏宜兴人,著名国画家。1964年,为庆祝新中国成立十五周年,钱松喦来到虞山东岭之巅,在辛峰亭旁创作了国画《常熟田》。画中平田万顷,一片葱绿,市镇喧闹,河网密布,舟楫缓行,一片丰收在望的江南景象。 ![]() 读书台,相传是南朝梁昭明太子萧统读书的地方。萧统一生酷爱文学,博览群书,编集并注释了《昭明文选》六十卷,选录了周代末期到南梁为止整整七个朝代一千多年的诗文辞赋,其中包括许多具有代表性的作品,因而被后世推崇为中国汇编总集的鼻祖。 ![]() 言子墓,位于虞山东麓,面临常熟城区北门大街。言子,名偃,字子游,是春秋时期的常熟人,也是孔子门生中唯一的南方人,被列为七十二贤之一。言子少年北游,垂老始归常熟。回到故乡后,他用所学的文学和礼乐,启迪东南文化,后世称他为“南方夫子”。 ![]() 言子墓依山而筑,居高临下,整个墓区气势宏伟,墓道自北门大街而上,依次由石牌坊、文学桥、御书亭、崇祀堂、御碑亭、墓冢等组成。言子墓始建年代已失考,据言氏谱牒记载,西汉武帝时,17世裔孙始修祖墓,此后历代官府对言子墓立碑植树,建坊造亭。 ![]() 仲雍墓,与南方夫子言子墓为邻,由墓道、牌坊、祭亭、墓冢组成。据史料记载,商周时期,陕西岐山一带周姓部落首领古公亶父,有三个儿子:泰伯、仲雍、季历,亶父十分宠爱季历之子姬昌,意欲传位于姬昌,常对人说“继我业者昌。” ![]() 泰伯和仲雍理解父亲的心思,兄弟二人主动避位,以采药为名离开部落,来到当时被称为荆蛮之地的江南。他们在江南传播中原文化和先进的农耕技术,并建立了“勾吴”国,泰伯为王,泰伯死后葬于无锡。因泰伯无后,由仲雍接位,仲雍死后就葬在虞山之上。 ![]() 思伯台,位于仲雍墓附近,观其名应该与泰伯有关。泰伯是仲雍的哥哥,他和仲雍来到江南,恩惠四野,泽及八方。圣人孔子对他的德行很是佩服,称他是至德,司马迁史记中的世家第一篇就是泰伯世家。他的德行被周公旦增补制定出一套完整的礼仪,这就是人们说的周公之礼。 ![]() 周章墓,位于仲雍墓南侧,周章是仲雍的曾孙,《春秋》、《左传》称他为吴子。据史记载,仲雍的侄孙姬发建立周朝,成为周武王后,派人到江南寻访泰伯、仲雍的后裔。此时周章已继位勾吴国君王,周武王得知后便正式封周章为吴国国君。 ![]() 清权祠,始建于明代成化十七年,是为纪念仲雍所建,祠名取自《论语.微子》:虞仲、夷逸,隐居放言,身中清,废中权。仲雍与兄长一起来到江南,入乡随俗,断发文身,并耕而食,得到民众的爱戴。后世对仲雍跟随兄长让国同心、清廉淡泊、礼让权宜的行为赞为“道中清权垂百世”。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