坛子说,作者之前在本号发表的《情系三角梅》引起读者极大兴趣。这篇新作,福章好记忆,把东门河坝的前世今生、当年简阳城关镇红塔大队从一数到十一,如数家珍呢。爱家乡爱简阳的人如痴如醉,像东门河坝的热心导游,带着外乡人,也带着你带着我,走进昔日东门河坝今天日新月异的滨江路。如此详尽的东门河坝前世叙事,生活在今生盛景之下的我们,面对跃然笔下的美美简阳,会不会再一次怦然心动? 夜幕低垂,华灯初上。我陪外地客人徜徉在简城镇滨江路健康绿道上。波光粼粼的沱江两岸高楼林立、灯光闪烁,宽阔的临江大道上车如流水、川流不息;异彩纷呈的滨江花园游人如织、熙来攘往。 客人欣喜之余好奇地问:简阳滨江路这么漂亮,过去是什么样子?我以“老简阳”的身份向客人细说滨江路的变迁:这里过去叫作“东门河坝”! ![]() 与政府街东端相垂直的321国道,又叫老成渝公路,1998年五友农牧集团公司投资将其中一段升级改造后命名为“五友路”。公路外十余米坡坎之下,即是妇孺皆知的“东门河坝”。这是千百年来奔流不息的沱江河冲刷成的滩涂,宽约1000米、长约3000米。五友路外面星罗棋布土筑瓦盖的低矮民房是红塔大队菜农们的居所。当年红塔乡红塔大队(后来改称村)成环状把县委、县政府所在地的城关区(后来改称简城镇)包围在中间。从因有一口石笋井而得名的石笋街往沱江大桥走,依次是一、二、三、四队,沱江大桥至现在的“河景馨城”是五、六、七队,八队则跨过成渝铁路落脚于人民医院一片,建设西路奥林宾馆一带是九队,十队则偏居于城北市场绛溪河畔,十一队跳过北门桥与一队首尾相接,占据着今简州大饭店外面一片。东门河坝主要是指一、二、三、四和十一队所在的区域,沱江大桥以下的五、六、七队叫红塔坝,是红塔区公所、红塔乡政府所在地。 小小的东门河坝除了民房、菜圃以外就是芦苇丛和大片滩涂。沿沱江边荒凉的沙滩上布满了大大小小淘沙者留下的坑,这种坑像地窖一样上小下大,酷似一张张巨龙的血盆大口,一到汛期就被洪水淹没成看不见的陷阱,小孩们一旦掉下去就在劫难逃,溺亡事件时有发生。1986年,我一个14岁的侄儿就在沱江边遭遇此类吃人沙坑而溺水身亡,给全家人留下了永远的伤痛。 ![]() 地势低洼的东门河坝每逢汛期便有水患之忧,1981年7月12日、13日,简阳遭遇了百年不遇的特大洪灾,全县普降暴雨。雨量高达190.6毫米,个别地方超过300毫米,沱江洪水高出警戒水位5.04米,洪峰流量高达10000立方米/秒,东门河坝顿时成为一片汪洋,所有房屋、菜圃全部被凶猛的洪水淹没冲毁。一时间,数千人无家可归、吃住无着、人心惶惶。天灾无情人有情,各级政府迅速组织全社会力量抗洪救灾,首先是安排磷肥厂、氮肥厂、供销社等企业腾出厂房、库房安置灾民,同时动员灾民尽量投亲靠友,共度难关。当时,在县委宣传部工作的我因无住房而暂住于红塔四队岳母家,突然遭此天灾,无奈之下只能随岳母寄住于南街的亲戚家。那种寄人篱下的生活持续了一年多,后来在政府的扶持和社会各界的援助下,我们与村民们一道自力更生,艰苦奋斗,重建家园,陆续搬回了自建的住房。萧瑟死寂近两载的河滩上渐次飘起了缕缕炊烟,劫后余生的东门河坝又慢慢地恢复了生机。 当年的东门河坝属于城郊结合部,以五友路为界,里面是城镇,外面是农村。白天,里面热热闹闹,外面冷冷清清;夜晚,里面灯火辉煌,外面黑咕隆咚。到东门河坝只有一条像样的路——石笋街,石笋街末端依次是水巷子、矮子桥、沱江渡口,对面即是东溪镇。其余进城的通道皆是隐没于民房之间七弯八拐、凹凸不平的小径窄巷。这种交通不便、人员复杂(许多出租屋居住着各色人员)、治安欠佳、满眼脏乱差的地方,一般人都不会轻易去,但却成了坏人为非作歹、逃跑藏匿的最佳场所。上世纪七、八十年代,这里聚众斗殴、吸毒贩毒、盗窃、诈骗、抢劫等各种治安、刑事案件时有发生。地痞流氓火拼时流行的一句话就是:“你娃是狠的,明天晚上东门河坝见”!八十年代初,我乡下一个堂兄进城赶集时,在东门河坝被坏人使用“丢包术”骗走了他用数年血汗钱买的新手表。女士们的金项链,金耳环被抢事件屡屡发生。某日,一个幼儿教师在东门河坝水巷子遭遇抢劫时,为了护住自己的背包,双手被歹徒的尖刀划得鲜血淋漓。 当然,这些与主流社会相悖的阴暗面只是存在与少数时空之中,东门河坝更多的还是美好的阳光朗照,她不仅长期给城市居民馈赠了各种鲜嫩蔬菜,而且给简城人民提供了一个不可多得的休闲场所,给人们增添了许多生活的乐趣与美好的回忆。 红塔村以种蔬菜为主,东门河坝除民房以外,全是种满四季蔬菜的菜圃,五颜六色的蔬菜,把整个河坝装点得像一张五彩缤纷的大地毯。当年,笔者还曾利用星期天去帮岳父、岳母挑水浇灌蔬菜呢!这里既是简城人民的蔬菜基地,又是市民的后花园。每天晚饭后,市民们便扶老携幼、呼朋唤友到东门河坝散步、休闲。特别是节假日,上班族便带着孩子们到东门河坝捉鱼虾,逮螃蟹,捞蝌蚪、放风筝,捡广儿石(鹅卵石)、摘芦苇花,掰芦苇杆制作玩具。酷热难耐的夏天,人们成群结队地到江边吹河风纳凉,踩河水消暑,或跳进江里戏水、游泳。十多年前,每到春秋两季的枯水期,防洪堤外面的河滩上就会“盛开出”成百上千支花朵似的太阳伞,色彩纷呈的伞盖下人们自由地喝茶、玩牌、下棋,怡然自得地享受着东门河坝的新鲜空气和灿烂阳光。那种亲近自然、放松身心的惬意至今让人回味无穷。 ![]() 上个世纪中叶的简阳县城很小,东起321国道,南至火车站白塔园,西到成渝铁路道口,北止于人民公园,方圆不过两平方公里,实属一个人口不足三万的微型县城。随着改革开放进程的推进,城市化、工业化步伐加快,成镇人口急剧增加(简阳市区人口规划为30万人)。为了满足人们的住房需求,各单位见缝插针搞修建,楼宇之间没有足够的间距和绿化,街道十分狭窄、人车混流、拥挤不堪。当时有一个流行的说法很形象:“阳台上握手,走道里拥抱”。为了拓展城市空间,1998年市委、市政府决定向五友路以外的东门河坝发展,开发建设采取打捆承包进行招投标。红塔建设集团中标后率先于1999年在东门河坝修建了1400米长的红建路和一批商品房。紧随其后,财政局、税务局、工商局、水利局、人民银行、工商银行、电力公司、燃气公司、人民医院、红塔职高等单位相继进驻东门河坝修建办公楼、职工住房和教学大楼。2000年政府又利用防洪项目修建了防洪堤坝和1300多米长的滨江路。以后就逐步形成了红建路、滨江路和下西街、政府东街、蓝鲸路、健康路、金水街等两纵八横的新城区,使简城镇的城区面积扩大了一倍多。2014年,滨江路还入选了“四川最美街景”十强。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