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前有读者表示《脾胃论》的顺序似乎是被人搅乱过,对此我没法给出确切的评判。 因为古人写书不比我们有电子工具辅助,前面写完后,发现还须再进行补充,或有其他遗漏再添加上,都有可能。 但我们确实可以根据不同的内容板块,来进行适当的调序,在不缺字少句的前提下。 所以我在介绍《脾胃论》第一章时,就进行了调序,将同一主题的文字合并介绍。 本篇开始的第三章介绍,也同样是如此。 鉴于第三章内容丰富字数较多,本篇先列出该章的主要内容板块。至少大体了解到李东垣想说的是什么,而后再细读。 俗话说得好,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 倘若读不明白第三章,也就不可能读明白东垣的《脾胃论》。 所以本章的学习非常重要。 下文我将此章的所有文字都收录进来了,应该是一字不缺的哈。其中尤为关键的内容板块,我接下来再单独细写。 一、脾胃必然同时生病 “夫饮食不节则胃病,胃病则气短,精神少而生大热,有时而显火上行,独燎其面。《黄帝针经》云:面热者,足阳明病。胃既病,则脾无所禀受,脾为死阴,不主时也,故亦从而病焉。形体劳役则脾病,脾病则怠惰嗜卧,四肢不收,大便泄泻;脾既病,则其胃不能独行津液,故亦从而病焉。” “胃乃脾之刚,脾乃胃之柔,表里之谓也。饮食不节,则胃先病,脾无所禀而后病;劳倦则脾先病,不能为胃行气而后病。其所生病之先后虽异,所受邪则一也。” 开篇第一段李东垣说了脾胃之虚与旺分别是什么表现,但我们要明白的是,这只是他承接前人的说法,而不是他本人的立场。 东垣自己的立场在第二段以后,即无论先是胃受伤,或先是脾受伤,由于两者必然互相影响,因而脾&胃,必然同时受伤生病。 所有,后世分什么脾啊胃啊脾胃之阳啊脾胃之阴啊,甚至还细分脾阳脾阴胃阳胃阴,都与东垣学说无关了哈。 补上第一段: “胃中元气盛,则能食而不伤,过时而不饥。脾胃俱旺,则能食而肥;脾胃俱虚,则不能食而瘦。或少食而肥,虽肥而四肢不举,盖脾实而邪气盛也。又有善食而瘦者,胃伏火邪于气分,则能食,脾虚则肌肉削,即食㑊也。叔和云:多食亦肌虚,此之谓也。” 二、曾经常用的老五方 “予平昔调理脾胃虚弱,于此五药中加减: 1如脉缓,病怠惰嗜卧,四肢不收,或大便泄泻,此湿胜,从平胃散。 2若脉弦,气弱自汗,四肢发热,或大便泄泻,或皮毛枯槁,发脱落,从黄芪建中汤; 3脉虚而血弱,于四物汤中摘一味或二味,以本显证中加之; 4或真气虚弱,及气短脉弱,从四君子汤; 5或渴,或小便闭涩,赤黄多少,从五苓散去桂,摘一二味加正药中。” 可能对于一部分读者而言,整本《脾胃论》里最容易读懂的,大概就是这一段了。 因为我们现在主流用药还是这个路子,可以总结为“功能性”的。 燥湿,用平胃散;虚劳,用黄芪建中;补血,用四物;补气,用四君子;利湿,用四苓。 三、老五方的加减法 “以上五药,当于本证中随所兼见证加减: 假令表虚自汗,春夏加黄芪,秋冬加桂; 如腹中急缩,或脉弦,加防风。急甚加甘草。腹中窄狭,或气短者亦加之。腹满不转者,勿加。虽气不转,而脾胃中气不和者,勿去,但加厚朴以破滞气,然亦不可多用,于甘草五分中加一分可也。腹中夯闷,此非腹胀,乃散而不收,可加芍药收之; 如肺气短促,或不足者,加人参、白芍药。中焦用白芍药,则脾中升阳,使肝胆之邪不敢犯也。腹中窄狭及缩急者,去之,及诸酸涩药亦不可用; 腹中痛者,加甘草、白芍药。稼穑作甘,甘者己也;曲直作酸,酸者甲也。甲己化土,此仲景妙法也。腹痛兼发热,加黄芩;恶寒或腹中觉寒,加桂; 怠惰嗜卧,有湿,胃虚不能食,或沉困,或泄泻,加苍术;自汗,加白术; 小便不利,加茯苓,渴亦加之; 气弱者,加白茯苓、人参;气盛者,加赤茯苓、缩砂仁;气复不能转运,有热者,微加黄连;心烦乱亦加之; 小便少者,加猪苓、泽泻。汗多津液竭于上,勿加之,是津液还入胃中,欲自行也。不渴而小便闭塞不通,加炒黄蘗、知母; 小便涩者,加炒滑石;小便淋涩者,加泽泻。且五苓散治渴而小便不利,无恶寒者,不得用桂; 不渴而小便自利,妄见妄闻,乃瘀血证,用炒黄蘗、知母,以除肾中燥热; 窍不利而淋,加泽泻、炒滑石。只治窍不利者,六一散中加木通亦可。心脏热者,用钱氏方中导赤散; 中满或但腹胀者,加厚朴;气不顺,加橘皮;气滞,加青皮一、橘皮三; 气短小便利者,四君子汤中去茯苓,加黄芪以补之;如腹中气不转者,更加甘草一半; 腹中刺痛,或周身刺痛者,或里急者,腹中不宽快是也,或虚坐而大便不得者,皆血虚也,血虚则里急,或血气虚弱而目睛痛者,皆加当归身; 头痛者,加川芎;苦头痛,加细辛,此少阴头痛也; 发脱落及脐下痛,加熟地黄。” 尽管东垣说他以前的加减法,属于“五脏中用药法”,但大多已带有东垣特色了。可与《东垣笔下典型的味与脉丨《解构脾胃论》11》互参。 四、为何舍弃老五方? “予平昔调理脾胃虚弱,于此五药中加减,如五脏证中互显一二证,各对证加药,无不验,然终不能使人完复,后或有因而再至者,亦由督、任、冲三脉为邪,皆胃气虚弱之所致也; 法虽依证加减,执方疗病,不依《素问》法度耳。” 李东垣发现老五方配合适当的加减法,可以说都能取效一时。 但效果不能持久,为什么呢? 因为解决不了督、任、冲三脉的问题,而这三脉只要是脾胃不足,即会出现问题。 由此可见,李东垣认为“老五方+加减法”,解决不了三脉问题,又由于三脉问题不解决,则脾胃不足的问题也无法真正解决。 东垣追求的不是一时的症状平息,而是要真正解决问题。 再加上他后来发现,“执方”的操作,是违背古人法度的。 以上决定了他必然会舍弃老五方。 五、东垣方的“不定”原则 “是以检讨《素问》《难经》及《黄帝针经》中说脾胃不足之源; 乃阳气不足,阴气有余,当从六气不足,升降浮沉法,随证用药治之; 盖脾胃不足,不同余脏,无定体故也。其治肝、心、肺、肾,有余不足,或补或泻,惟益脾胃之药为切; 此阳气衰弱,不能生发,不当于五脏中用药法治之,当从《脏气法时论》中升降浮沉补泻法用药耳。 经云:病有逆从,治有反正,除四反治法,不须论之。其下云:惟有阳明、厥阴,不从标本,从乎中也。其注者,以阳明在上,中见太阴,厥阴在上,中见少阳为说,予独谓不然,此中,非中外之中也,亦非上中之中也,乃不定之辞,盖欲人临病消息,酌中用药耳。以手足阳明、厥阴者,中气也,在卯酉之分,天地之门户也。春分、秋分,以分阴阳也,中有水火之异者也。况手厥阴为十二经之领袖,主生化之源;足阳明为十二经之海,主经营之气,诸经皆禀之。言阳明,厥阴与何经相并而为病,酌中以用药,如权之在衡,在两则有在两之中,在斤则有在斤之中也。所以言此者,发明脾胃之病,不可一例而推之,不可一途而取之,欲人知百病皆由脾胃衰而生也,毫厘之失,则灾害立生。” !不定! 《脾胃论》的第二章里,东垣也强调过,治阳明须用不定之法,参《无所不在的胃气丨《解构脾胃论》10》。 那为什么治脾胃不足之证,不能执方呢? 东垣这里已经交代原因了: 两线! 卫气线不利(“阳气不足”);阴火线逆行(“阴气有余”)。 因而,针对两线问题,必须使用升降沉浮法。 第二章有说明升降沉浮法,参《东垣笔下典型的味与脉丨《解构脾胃论》11》,可配合参阅《达木,涵木,木克土,外风,内风...古今之木,完全贯通。》篇。 其中,升浮是春夏法,为卫气线的主要手法;沉降是秋冬法,为阴火线的主要手法。 又由于两线互为因果,互相影响。或呈现以卫气线为主要矛盾,或呈现以阴火线为主要矛盾。相应的,或整体偏于升浮,或整体偏于沉降。 因而,到底是偏于升浮还是偏于沉降,必然不定。 所以,东垣方区别于老五方的执方操作在于: 根据具体的两线问题,来拟写具体的两线用药。 只有永恒的升降沉浮,没有永恒的定方; 每个案例的用方都有变化,唯一不变的是终不离于升降沉浮。 所以你说,后世某些动辄补中益气汤的人,能与东垣相提并论么?根本就没好好学过李东垣! 六、脾胃正常的生理状态 “夫阳气走空窍者也,阴气附形质者也。如阴气附于土,阳气升于天,则各安其分也; 经云:食入于胃,散精于肝,淫气于筋。食入于胃,浊气归心,淫精于脉,脉气流经,经气归于肺,肺朝百脉,输精于皮毛,毛脉合精,行气于腑。且饮食入胃,先行阳道,而阳气升浮也。浮者,阳气散满皮毛;升者,充塞头顶,则九窍通利也; 经云: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 夫饮食入胃,阳气上行,津液与气入于心,贯于肺,充实皮毛,散于百脉。脾禀气于胃,而浇灌四旁,荣养气血者也; 胃为十二经之海,十二经皆禀血气,滋养于身,脾受胃之禀,行其气血也。” 阴阳各守其位,各行其职。 可参考第一章介绍的,胃气正常情况下的生理状态,参《由胃气决定的生理与病理 |《解构脾胃论》⑨》。 七、脾胃不足之人的典型症状 “夫饮食不节则胃病,胃病则气短,精神少而生大热,有时而显火上行,独燎其面。《黄帝针经》云:面热者,足阳明病; 夫胃病其脉缓,脾病其脉迟,且其人当脐有动气,按之牢若痛,若火乘土位,其脉洪缓,更有身热心中不便之证; 饮食不节,损其胃气,不能克化,散于肝,归于心,溢于肺,食入则昏冒欲睡,得卧则食在一边,气暂得舒,是知升发之气不行者此也; 病人饮入胃,遽觉至脐下,便欲小便,由精气不输于脾,不归于肺,则心火上攻,使口燥咽干,是阴气大盛,其理甚易知也。 况脾胃病则当脐有动气,按之牢若痛,有是者乃脾胃虚,无是则非也,亦可作明辨矣。” 可以和第一章的胃气异常的病理状态互参,参《由胃气决定的生理与病理 |《解构脾胃论》⑨》。 这里主要多了一个“当脐有动气”。此“动气”并非后世的“肾间动气”,而是卫气稽留导致的胃肠阻滞,或偏于无形之气滞,或为有形之积滞。 八、脾胃不足即生阴火 “《四气调神大论》云:天明则日月不明,邪害空窍,阳气者闭塞,地气者冒明,云雾不精,则上应白露不下,在人则缘胃虚,以火乘之。脾为劳倦所伤,劳则气耗,而心火炽动,血脉沸腾,则血病,而阳气不治,阴火乃独炎上,而走于空窍,以至燎于周身,反用热药以燥脾胃,则谬之谬也。 大抵脾胃虚弱,阳气不能生长,是春夏之令不行,五脏之气不生。脾病则下流乘肾,土克水,则骨乏无力,是为骨痿,令人骨髓空虚,足不能履地,是阴气重迭,此阴盛阳虚之证; 是以检讨《素问》《难经》及《黄帝针经》中说脾胃不足之源,乃阳气不足,阴气有余; 经言:至而不至,是为不及,所胜妄行,所生受病,所不胜乘之也; 至而不至者,谓从后来者为虚邪,心与小肠来乘脾胃也…医者治以五苓散,谓止渴燥,而反加渴燥,乃重竭津液,以至危亡; 所胜妄行者,言心火旺能令母实,母者,肝木也,肝木旺则挟火势,无所畏惧而妄行也,故脾胃先受之…皆风热不得升长,而木火遏于有形中也; 所生受病者,言肺受土火木之邪,而清肃之气伤…致督、任、冲三脉盛,火旺煎熬,令水沸腾…此皆由肺金之虚而寡于畏也; 夫脾胃不足,皆为血病,是阳气不足,阴气有余,故九窍不通; 诸阳气根于阴血中,阴血受火邪则阴盛。” 关于脾胃不足或元气不足,即生阴火的医理,是贯穿整部《内经》的主题,只不过《内经》的原文里用的不是“阴火”二字,而是各种描述气机上逆的词句,本号以后慢慢介绍相关的专题解。 九、所生之阴火反过来阻碍阳气升发 “诸阳气根于阴血中,阴血受火邪则阴盛,阴盛则上乘阳分,而阳道不行,无生发升腾之气也”; “且湿热相合,阳气日以虚,阳气虚则不能上升,而脾胃之气下流,并于肾肝,是有秋冬而无春夏。春主升,夏主浮,在人则肝心应之。弱则阴气盛,故阳气不得经营。” 一旦阳气不能循于常道(卫气稽留),即丧失生化能力,成为阴火,既消耗“阴”,亦阻碍后续“阳”的生发。 十、整体用药的准则 “大法云:汗之则愈,下之则死。若用辛甘之药滋胃,当升当浮,使生长之气旺。言其汗者,非正发汗也,为助阳也; 经云:虚则补其母,当于心与小肠中以补脾胃之根蒂者。甘温之药为之主,以苦寒之药为之使,以酸味为之臣佐。以其心苦缓,急食酸以收之。心火旺则肺金受邪,金虚则以酸补之,次以甘温及甘寒之剂,于脾胃中泻心火之亢盛,是治其本也; 今所立方中,有辛甘温药者,非独用也;复有甘苦大寒之剂,亦非独用也。以火、酒二制为之使,引苦甘寒药至顶,而复入于肾肝之下,此所谓升降浮沉之道,自耦而奇,奇而至耦者也。阳分奇,阴分耦。泻阴火以诸风药,升发阳气以滋肝胆之用,是令阳气生,上出于阴分,末用辛甘温药接其升药,使大发散于阳分,而令走九窍也; 今饮食损胃,劳倦伤脾,脾胃虚则火邪乘之,而生大热,当先于心 分补脾之源。盖土生于火,兼于脾胃中泻火之亢甚,是先治其标、后治其本也; 经云:阳本根于阴,惟泻阴中之火,味薄风药,升发以伸阳气,则阴气不病,阳气生矣。传云:履端于始,序则不愆,正谓此也。” 总原则为:升发阳气,泻阴火【两线】 辛甘温,补脾;接风药,共同升阳;苦寒,泻阴火;酸味,收补心肺之气。 十一、五脏用药例【两线互为因果互相影响】 “脾胃不足,是火不能生土,而反抗拒,此至而不至,是为不及也:白术君…桑白皮佐,诸风药皆是风能胜湿也,及诸甘温药亦可; 心火亢盛,乘于脾胃之位,亦至而不至,是为不及也:黄连君…甘草使; 肝木妄行,胸胁痛,口苦舌干,往来寒热而呕,多怒,四肢满闭,淋溲便难,转筋,腹中急痛,此所不胜乘之也:羌活佐…滑石; 肺金受邪,由脾胃虚弱,不能生肺,乃所生受病也。故咳嗽、气短、气上,皮毛不能御寒,精神少而渴,情惨惨而不乐,皆阳气不足,阴气有余,是体有余而用不足也:人参君…五味子佐,此三味除客气; 肾水反来侮土,所胜者妄行也。作涎及清涕,唾多,溺多,而恶寒者是也。土火复之,及三脉为邪,则足不任身,足下痛,不能践地,骨乏无力,喜睡,两丸冷,腹阴阴而痛,妄闻妄见,腰脊背胛皆痛:干姜君…猪苓佐。” 心肝,为春夏。初病偏于“升之不及”或“降之太过”【卫气线】,继而发生“复气”,即偏于“升之太过”或“降之不及”【阴火线】; 肺肾,为秋冬。初病偏于“降之不及”或“升之太过”【阴火线】,继而发生“复气”,即偏于“降之不及”或“升之太过”【阴火线】。 脾胃,不主时。初病不定,继而发生“复气”,主要矛盾表现向另一线转移。 十二、五脏证加减法 “脾胃既虚,十二经之邪,不一而出。假令不能食而肌肉削,乃本病也。其右关脉缓而弱,本脉也; 而本部本证脉中兼见弦脉,或见四肢满闭,淋溲便难,转筋一二证,此肝之脾胃病也。当于本经药中,加风药以泻之; 本部本证脉中兼见洪大,或见肌热,烦热,面赤而不能食,肌肉消一二证,此心之脾胃病也。当于本经药中,加泻心火之药; 本部本证脉中兼见浮涩,或见气短、气上,喘咳、痰盛,皮涩一二证,此肺之脾胃病也。当于本经药中,兼泻肺之体,及补气之药; 本部本证脉中兼见沉细,或见善恐欠之证,此肾之脾胃病也,当于本经药中,加泻肾水之浮,及泻阴火伏炽之药。” 与我们常见的加减法的区别在于: 即便到了加减法里,东垣仍然是谨守“两线”,即升降沉浮。 总体上,以升浮助心肝,以沉降助肺肾。 十三、补脾胃泻阴火升阳汤 “假如时在长夏,于长夏之令中立方,谓正当主气衰而客气旺之时也,后之处方者,当从此法,加时令药,名曰补脾胃泻阴火升阳汤。 补脾胃泻阴火升阳汤 柴胡一两五钱 甘草炙 黄芪臣 苍术泔浸,去黑皮,切作片子,日曝干,剉碎炒 羌活以上各一两 升麻八钱 人参臣 黄芩以上各七钱 黄连去须,酒制,五钱,炒,为臣、为佐 石膏少许,长夏微用,过时去之,从权 上件㕮咀,每服三钱,水二盏,煎至一盏,去渣,大温服,早饭后、午饭前,间日服。服药之时,宜减食,宜美食。服药讫,忌语话一二时辰许,及酒、湿面、大料物之类,恐大湿热之物,复助火邪而愈损元气也。亦忌冷水及寒凉淡渗之物及诸果,恐阳气不能生旺也。宜温食及薄滋味,以助阳气。大抵此法此药,欲令阳气升浮耳,若渗泄淡味,皆为滋阴之味,为大禁也。虽然亦有从权而用之者。如见肾火旺及督、任、冲三脉盛,则用黄蘗、知母,酒洗讫,火炒制加之,若分两则临病斟酌,不可久服,恐助阴气而为害也。小便赤或涩,当利之,大便涩,当行之,此亦从权也。得利,则勿再服。此虽立食禁法,若可食之物,一切禁之,则胃气失所养也,亦当从权而食之,以滋胃也。” 《脾胃论》的第一方,针对的是“长夏之令”,即长夏时节,外环境温度较高,湿气也较高。同时,“主气衰而客气旺”,即脾胃不足阴火旺,或卫气线不利&阴火线逆行。 针对前者,补脾胃升阳;针对后者,泻阴火。但前者也是为了后者,后者也是为了前者。 后续再细说。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