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如何拯救桃花源

 碧华视窗 2025-03-19 发布于湖南

如何拯救桃花源

作者:周碧华

每到春天,我不思春,而忧桃花源。

真的是咸吃萝卜淡操心。无奈,我是一个深爱这座城市的市民。这里有好山好水,有热情好客的百姓,有深厚的文化底蕴,有美食,我没有理由不热爱她,这也是我中青年时代放弃去外地发展的原因。

而今,桃花源成了常德人民的一块心病,甚至是耻辱。陶渊明给我们馈赠的这笔天价的无形资产,我们没有利用好,反而毁了它。

2018年,我曾经写过一篇《拯救桃花源》的随笔(见后)。有朋友劝我,少发议论,不在其位不谋其政。我说我本来就没有“位”,但我是一个市民,市民有权关心这座城市的一切。

2013年桃花源“闭关修炼”的时候,官方提出了“三年磨一剑,不负桃花源”的响亮口号,全市人民都充满了期待。大约是“出关”的时候,我有幸成为第一批体验者。那是个炎热的日子,我来到崭新的桃花源,结果发现,有一个新修的“秦人古洞”,宽大得可以开着汽车进去,当时我的脑子里就充满了疑问。然后进入所谓的“秦谷”,走了几里路,我差点被炙热的阳光晒得晕倒。我就知道,桃花源完了!

开园以后,请来了全国许多的嘉宾。然而,外地客人来到桃花源大失所望,首先映入眼帘的是新建的“桃花源古镇”,而非他们脑子里已扎根的《桃花源记》中应有的场景。他们在桃花源的时候客客气气,因为招待很热情,但回去以后全是做的反面宣传。请来了多少人,就是起到了多少负面作用。请得越多,负面效应越大,正所谓花钱请人做反宣传。

于是,批评声四起。当时的市委负责人要求市政协做好调研。时任市政协主席想安排我这个政协委员当调研组长,我谢绝了。我寻思,一个孩子都生下来了,难道还让我把这孩子又塞回子宫不成?“闭关”之前为什么不广泛征求意见?

现在反思,完全是用错了人。开发商只图大拆大建才有利可图。而不知从哪里请来的文化顾问,显然不懂文化与旅游的关系,或收了红包听任开发商滥开发。

其实,陶渊明笔下的世外桃源,最忌“开发”二字,它应尽量保持“原初”状态,做好配套服务建设即可,要让时下因市场经济竞争而心灵疲惫的人们,在此能获得灵魂皈依的感觉。因此,当时的“桃花源古镇”可建可不建,即使建也不应叫这个名字,当下的国人最反感人造古镇,人造古镇已成为负面的符号。当初其实可以节省大量的钱,将水溪镇包装下就行了,原住民保留,便有烟火气,便能让外地游客感受到桃花源里人们的生活方式。

闭关三年,不仅没有兑现“不负桃花源”的承诺,反而是毁了桃花源,因为呈现在人们面前的是全新的“桃花源”。

这是常德整个文化建设上的一种通病,弃旧建新,似乎旧的代表落后与不整洁,修建得漂漂亮亮就是文化,就时尚,以至于国宝级文物“常德抗战纪念牌坊”都要刷上一层水泥以显“整洁”——诸如此类愚蠢的事干了几十年,以至于一座2300年历史的古城因为缺少地面遗存而不能成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总是把责任推给日寇,我看战争并未完全摧毁古建,直到前些年还在拆、拆、拆!

事已至此,放弃桃花源是不可能的,也是更愚蠢的,毕竟桃花源是中国唯一的文化IP,其他地方是争,而我们常德的桃花源不用争,我不相信全国的语文课本因有内鬼而把桃花源的原型地篡改成其他地方。

那么,如何拯救桃花源呢?我不是专家,仅是出于情怀,提一孔之见。

第一,内容建设。桃花源是人文景点,她需要足够的内容支撑,古代文人已为我们留下大量诗文,新时代要以各种形式不断累积,积淀为丰富的“桃花源文化”。现在的游客在出游之前一般做“攻略”,先要了解前往的景区。令人惊讶的是,百度桃花源图片,大都是重庆酉阳的“桃花源”;百度“陶渊明”辞条,插图的雕像依然是重庆酉阳的!重硬件而轻软件建设,这种毛病一定要改,而且不容易产生贪官。建议每年三四月份举行一次高峰论坛,可名之为“中国桃花源文化论坛”,取代桃花节或旅发大会这类形式主义活动,除邀请专家学者作家诗人之外,广邀天下其他号称“桃花源”景区的代表参加,建立自己的话语权,抢占舆论高地。此论坛争取进入国家级社科项目。

第二,找魂。桃花源景区的魂是什么?是“世外桃源”,是与外界喧嚣尘世间“迥然不同”的天地——

1、当你饱受雾霾和噪音之苦时,这里空气含香、溪水沁甜,是生态优良环境优美的地方:芳草鲜美,落英缤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2、当你厌恶尔虞我诈的世态时,这里民风淳朴,是人情温暖的地方: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3、当你吃着速生食品甚至有毒食品时,这里是农耕文明时代的活化石: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

因此,桃花源景区提供给人们的应该是慢生活、洁净的食物、轻松的享受。进入桃花源景区,人们要有一种回归之感,时光倒流之感。

所以,抵达“世外桃源”必须完成一次穿越——穿越古老的秦人古洞。

第三,更改名称。“桃花源古镇”定位是景区的配套设施,当年喧宾夺主式的宣传已咽下苦果,游客是冲着桃花源而来,不是冲着新建“古镇”而来,景区繁荣了,此处也一定会带活。建议改为“桃花源部落”,商铺加客栈的形式。“秦溪”还以老名称“水溪”或叫“桃花溪”,“秦谷”更名为“桃花庄”或其他什么名称,总之,当年的“文化顾问”是闹了天大的笑话的!世外桃源里的人本来是避秦而来此地,你却弄两个带“秦”字的名称,是为了唤起他们对暴秦政权的记忆么?

第四,调整线路及营收思路。闭关之后的“杰作”是新建了景区,企图以上百元的门票来赚钱,结果呢?现在几十元都没人去了,重重地打了自己的脸。市城区穿紫河船票也是如此,总是那么急功近利想一夜间捞回成本。

长沙橘子洲头景区每年收益几个亿,难道去瞻仰伟人还需门票么?那是万万不可的,于是收游客的乘车费,理所应当。而桃花源景区怎么营收呢?游人的脑海里总装着“缘溪行”这样的印象,可变通下,依然与水有关。可在桃源县尧河渡口区建游客中心,接纳从桃花源机场、常德高铁站、桃源高铁站下的客人,在此乘船前往桃花源核心景区,收费30元即可,两岸风光绝对倾倒外地客人,即使本土人士,也会乘坐一次。这样就可取消收门票的落后方式(前往世外桃源收门票给人的感觉本来就不好),景区敞开,本土人士可以自由进出,景区里每天人来人往总比冷寂寂景象要好。

恢复老秦人古洞,可采取“限量”式体验,身体健康的人戴着安全帽钻洞,其他游客依然走那古意盎然的山路。不钻秦人古洞,等于没有到桃花源。

桃花源景区唯一较成功的项目是水上节目(虽然仍有可改进处),游客看了节目后,即可下榻“桃花源部落”或其他民宿,游客量大时还可带活桃源县城宾馆业,尧河渡口那座死了的宾馆或可复活。

第五,迁回部分原住民。民居统一包装,百姓统一培训,着装古朴,操桃源腔,提供农家绿色餐饮。封了新洞口,“桃花庄”里现存建筑可改民宿,山林里放养些雄鸡,让其自由打鸣。可适当有炊烟升起(别找环保借口,炊烟若不干净,人又怎么干净),炊烟与晨雾、夜汽相融,是天然的世外桃源氛围。每晚十点至次日上午八点,不提供通讯服务,关闭正常照明,自动开启微弱如烛火的照明,让游客体验短暂的“与世隔绝”,静听鸟鸣和溪流声。

第六,做好全市非遗产品和土特产的统一营销

第七,如果可以公关,全国高考语文题可出一道填空题:陶渊明的《桃花源记》的原型地在( ),一分题目,从此深深扎根于一代青年心中,他们就是今后桃花源潜在的游客。

以上七点都对现在的景况具有颠覆性,因此需要有壮士断腕的决心,需要有推行力极强的领导来决策。据说桃花源景区现在又重新聘请了几个文化顾问,我相信现在的顾问们实操能力会较以前强些。我只担心,重庆方面若看到了此帖会汲取其中的某一点而捷足先登,我发现重庆人太爱学习了,因为此前他们曾根据我的一个帖子而建成了一个文旅项目——全国中师历史陈列馆。

真心希望桃花源复活!真心希望天下游客唱着本人作词的歌曲《相约千里看桃花》而来(正规音乐频道均可搜到) 

  

附拙作1

《拯救桃花源》

上午从《常德日报》上读到一则消息,消息称,在2018中国常德桃花源桃花节上,国内一批文旅投企业与桃花源景区就深挖农耕文明价值与品牌价值达成协议,获悉这一消息,我十分欣慰,桃花源的发展终于朝着正确的方向迈进了。

回首桃花源近30年的发展之路,完全可以用《桃花源记》中的几句话来概括:

初极狭——仿佛若有光——豁然开朗

上世纪90年代初,由于时代的局限性,行政命令式的大开发,许多单位受命突击建一座宾馆,然后每年“桃花节”时,请一批明星前来助阵,数百人免费吃住之后,少数企业家签下意向性协议,然后嘴一抹走人,桃花源热闹3天之后复归于平静乃至冷寂。粗略算一下,那些年的桃花节上签下的投资意向涉及金额有数百亿,但有几亿项目落地呢?也难怪,那时不是真正的发展旅游的思维,而是简单地“文化搭台经贸唱戏”的套路。

常德市政府终于觉得桃花源拿在手上是一个负担了,便扔给桃源县,桃源县政府接手桃花源的管理与开发,如同接下烫手的山芋,丢又丢不得,捧着又难受。那些年里只不过为安置干部有了一个合理的去处,但最终人都难以养活。

于是,桃花源又收归常德市政府管理,2013年前后,一个响亮的口号提出来:三年磨一剑,不负桃花源。国人的文化心理总是对“闭关修炼”寄予了很高的期待,总认为修炼之后一定会达到一个更高的境界。

结果,去年底桃花源景区重开之后,舆论哗然,在一片哗然声中,我只能保持沉默,并黯然神伤。

客观地说,闭关三年之后,目前的境况是作为现代旅游业发展的需要,夯实了物质基础,完善了基础设施。

但不要忘了,既然桃花源是“全球华人心灵的故乡”,就应该在“魂”上面做文章。

这就需要首先读懂《桃花源记》,若没有读懂此文而进行旅游开发,则全属瞎折腾,且是对桃花源文化的一种破坏性行为,无可修复。

读懂了《桃花源记》,旅游开发者就应该这样追问:天下之大,人们为何千里迢迢要来桃花源?

很显然,处于工业文明和信息时代的人们,由于为了生存而在激烈的竞争中感到疲惫,他们需要一处安放灵魂的地方,让身心放松,继而领悟人生。

那么,陶渊明笔下的桃花源正是为现代的人们设计的归属之地,此处是与繁华都市或尘世间“迥然不同”的天地——

1、当你饱受雾霾和噪音之苦时,这里空气含香、溪水沁甜,是生态优良环境优美的地方:芳草鲜美,落英缤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2、当你厌恶尔虞我诈的世态时,这里民风淳朴,是人情温暖的地方: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3、当你吃着速生食品甚至有毒食品时,这里是农耕文明时代的活化石: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

因此,桃花源景区提供给人们的应该是慢生活、洁净的食物、轻松的享受。进入桃花源景区,人们要有一种回归之感,时光倒流之感。

据说,景区现已撤除所有摄像头,这就对了,世外桃源如果给人不安宁之感,还是桃花源么?建议在山山岭岭竹林掩映中修建上百栋简易民宿,200元一晚,游人可自行取备好的纯绿色食材做饭,住上一晚,感受春听蛙鼓、夏听虫鸣、秋听落叶坠地、冬听雪压竹枝的静谧……那种2000元一晚的“民宿”不要再盲目修建了,那是“贵宿”。

许多具体细节就不在此赘述了,据说景区聘请了8个国内顶尖的文旅专家当顾问,希望他们是真正的“良医”,而不是江湖术士。

最后就宣传与推介的事儿再唠叨下:

1、切忌让“桃花源古镇”的宣传盖过景区的宣传,正确的定位是“桃花源古镇”只是景区的附属景点,或重要景点之一,“桃花源古镇”的宣传若比景区本身宣传更强势,则有喧宾夺主之嫌;

2、继续保持定力与文化自信,勿与外地争所谓“桃花源归属”,那些争论违背了陶渊明的创作初衷,且仅仅从地貌的相似性去打口水仗是一种可笑的行为。天下谁人都可打“桃花源牌”,就看谁有能耐能吸引更多的游客。常德人占有心理优势,真得感谢宋朝转运使张咏,不是他就没有桃源县这个县名,至于《桃花源记》中提到的“武陵”,也比现在常德范围要大得多。因此,当常德的桃花源占有丰富的历史遗存之后,只埋头建设与发展就是,谁见过“原配”与小三争位置呢?只有小三吵吵嚷嚷要名份的。

3、建新景点切忌弃旧的或轻视旧的景点,那些古碑、那些踩得光滑了的石阶……都是宝呀,据说又在花8万元征对联,当炒作的噱头可以,但谁的对联还有“红树青山斜阳古道,桃花流水福地洞天”这副老对联有价值呢?

结语:

1、常德没有任何工业品牌的价值比“桃花源”的品牌价值大,它是无价的,我们对老祖宗留下的丰厚的文化遗产要备加珍惜、谨慎开发;

2、与农业、田园、康养挂钩,桃花源的旅游才能形成产业链,才有生命力,才可以告别依赖门票求发展的低端路线。

附拙作2

《秦人古洞》

人们提及桃花源,眼前便是漫山遍野的灼灼桃花,直把一瓣瓣桃花当作了桃花源的符号。

其实这是一个天大的误会,我们手持一瓣桃花,很容易被其色相所迷惑,从而失却寻找桃花源的正确路径。桃花如同美人,命比纸薄,每年三月底四月初,她们如期绽放,很夸张地笑着,知道消费春光的日子很短暂。一阵春雨,或一阵寒风,遍地落红,那场景告诉你什么叫凄艳。

短命的桃花随雨打风吹去,空留下一片片桃林,一年四季里,那些其貌不扬的桃林怎么也难称风景。于是,很多人印象里的桃花源只属于春天,在桃花盛开之后的日子里,人们便淡忘了桃花源——原来,我们跟着桃花行走,弄丢了桃花源。

寻找真正的桃花源,我们必须穿越秦人古洞。

我永远也无法忘记第一次穿越秦人古洞时的感觉。那是上世纪80年代初,桃花源风景区尚未开发,就像遗弃的妇人,牌坊彩漆剥落,景区杂草丛生。沿着布满青苔的石径前行,空气中似乎含有古代文人的墨香。我知道,我踏过的石阶,王维踏过,袁宏道也踩过,山坡上密集的草木记录了一个个朝代的身影。山中满是溪水的奔跑声和鸟语,那时的桃花源是生动的,神秘的,古意盎然的。

向导告诉我,要穿越秦人古洞了。我和我的朋友们便激动起来,啊,马上要看到世外桃源了!后来我才知道,其实我们可以一直沿着石阶往前走,但在当时,我们的心中只存有一个念想,那就是穿越秦人古洞,我们深信,穿越之后,那便是另一个世界,那里有良田美池桑竹,那里有怡然自乐的秦人。顺着向导手指的方向,只见秦人古洞洞口不及人高,被藤蔓掩映着,洞口边的石壁上刻着几个苍黯的字,刘禹锡说“洞门苍黑烟雾生”,看来很写实。洞口下是一汪绿得发暗的深潭,我们向洞口靠近时,还有湿漉漉的铁链保护着。这更加让人相信,这是一个古洞,这是秦人当年侥幸躲避乱世的通道。

我们低头弯腰进入黑暗的洞内时,兴奋、紧张、向往,各种复杂的情绪一齐涌上心头。我们不知这洞有多长,前面是否有危险存在,只能互相提醒着,以手触着前面一个人的身体摸索前行。本来是夏天,洞内却寒气逼人,那股特殊的气味,我疑心是秦人的衣袂残留下来的。这个时候战胜恐惧的唯一办法,就是想像即将呈现出的世外桃源美景,虽然秦人早已作古,但他们留下的村庄是什么样?他们使用过的犁铧还依然闪亮么?就在大家的心悬着的时候,前面突然出现亮色,向导说,快到洞口了。我们一阵欢呼,不由得联想起“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的句子来。等到钻出洞口,确有“豁然开朗”之感,虽不见屋舍俨然,但恍若隔世,要不是20世纪的阳光透过树隙照射到千丘田刚割的稻茬上,我们还真以为能遇到黄发垂髫的秦人,甚至被他们热情地“便要还家”,吃桃源鸡,喝桃源米酒。

遗憾的是,那种感觉永远地停留在那一天那一刻了。景区后来开发时,新拓了一个洞,游人可以昂首挺胸地行走,没有了那种神秘感,没有了那种古意,人们省略了想像与期盼,当然也就无法收获经历过黑暗忽逢光明的喜悦。

其实,桃花源的精髓便是秦人古洞,而不是易凋的桃花。一个秦人古洞,隔开两个世界,洞外是喧嚣的红尘,穿越古洞后是世外桃源,那里民风淳朴,没有地沟油,没有摇滚乐,那里是“春蚕收长丝,秋熟靡王税”的理想社会。陶渊明呕心沥血地创作《桃花源记》,并没有教导我们如何种植桃花,而是指引我们如何寻找。而这个寻找的过程,必须完成穿越,没有穿越,就没有发现。

秦人古洞便是我们抵达那个“理想社会”的唯一路径,任谁堆砌再多的时尚景点,也无法拯救陶渊明笔下的桃花源了。我们必须回到旧的秦人古洞前,虔诚地弯下腰去。

2013.10.07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