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在她笔下见证几个时代的风云

 6830云云 2025-03-20 发布于广东

读陈赛枝老师文章有感

出生于1940年的陈赛枝老师,一生经历了战乱、新中国成立、土改、四清运动、三反五反、文革、改革开放、市场经济、互联网、至如今的AI新兴,诸多不同时代的蜕变,让她从一个战火纷飞、极度贫困的环境中艰难成长,至耄耋之年用上微信、用电脑写文章的今天,一路历程、千山万水,带给她的是一个个多么巨大的冲击与体验。因而,读她的文章就如过山车一样,让我们穿过历史的隧道,感受到那一个个时代的惊风骇浪之下,大人物的悲壮、与小人物的卑微……

最近,她把多年来写下的文章精选集成一本书,名曰《未了情深》,主要是描写红色故事与不同时代的一些人和事,比如《周恩来与彭湃的友谊》,《立尽斜阳鸿声断》再现彭湃与其爱人许玉磬真挚的情感和他们坚贞不屈、不怕牺牲、无私奉献的大无畏革命精神与崇高的家国情怀,还有《并肩携手情未了》主写了陈秀慧与李国珍伉俪在战争年代同样曲折而感人的革命故事,其中《烈士郑振芬画像》《沧桑泪洒五烈巷》采写了郑振芬这位巾帼英雄传奇而悲壮的人生。《别有一样兄妹情》反映了柯麟与陈淑娟因反对父母包办婚姻而转化为兄妹情的一段鲜为人知的故事;《往事如烟难忘却》记录聂绀驽与海丰革命女青年敖宏因时代的悲剧隔断了两人互相爱慕的情缘,而成了终身遗憾的悲剧,读后令人五味杂陈、心酸无限;《淞沪烽火写“血潮”》描写陈灵谷、丘东平(海丰梅陇人)在淞沪抗战中所起的作用,再现了两位文豪以笔当枪,在残酷的战火中不断用激情的文字吹响临危不惧、坚守阵地、誓死抗敌的嘹亮号角,他俩以《血潮》为名的战地报刊,用文章的魅力、深刻的阐述、悲壮的鼓动,为官兵们不断加油,并提高他们抗日救国的觉悟,唤起他们的民族大义与抗战到底的决心和勇气,确实起到了非常鼓舞士气、提振人心、同仇敌忾的效果……

其中还有一个章节,专门描写了陈烱明的成长与功成,以及其家人跟随他起落的命运写照,十分悲怆而感人。

书中又记录了另一个年代,在极端的路线之下,被扭曲的无知之灵魂所做出违反人性的愚昧之事,或由此所产生的悲剧,深刻而真实。如今,虽然那个年代已经远离我们,特别是现在的年轻人对此已不知所云。但随着文章的回顾,看后仍让人心有余悸与恐惧。

读了陈赛枝老师的这些文章之后,首先感觉由她来写海丰那些年代的几多典型人物,真是一个天选之人。虽然,陈赛枝老师的家境之赤贫是当时无数家庭的重复。所幸的是,仅读几年书的她天资聪慧、好学成才、又天生刚正不阿,而成为洞见不同时代、描写那些年代的人和事之书写者,这是一。

其二,因为她是亲历者、见证者,更重要的是陈老师曾任海丰县红宫纪念馆副馆长、海丰县妇联宣传部长、海丰县政协委员、文史委员。她的这些职能使她拥有了别人没有的优势,因而,上世纪八十年代末,上级要求她主编《海丰妇运史料》、又采写了《海陆巾帼》等诸多纪实文章。

其三,那个时候,许多参加革命的幸存者,或已牺牲但年龄接近的家属仍健在,如许玉磬在惠来的亲属、李国珍的夫人陈秀慧、郑振芬的家人,以及当时与郑振芬同被选为中央执行委员住在广东省委大院的李坚真,还有赖淑芳、马如凤、刘碧銮、陈惠良、陈琼云、陈仕民等等革命前辈,陈赛枝老师一一寻访,从省城到农村,从惠州到惠来、汕头等地辗转,她不畏途中劳累,主要有线索,一定要寻到访问的对象,或其家人、亲属,从他们口中获得了珍贵的第一手材料。

在陈赛枝老师笔下,无论是写人、写事或写景,其文笔生动流畅、刻划深入独到、情节真挚感人,悲壮而真实地再现了在那不断变幻的时代风云的裹挟之下,人们不由自主地随着时代洪流的跌宕起伏而变化无常,演绎了无数悲欢离合、酸甜辣苦之故事,读后让人回味无穷、感慨万千。文字的记录、真实的再现是多么的难能可贵!

史如明镜,启迪后人。读后,让不曾经历的后来者明白自已从何而来,要往那里而去。这是书写史实最为宝贵的遗留之处。

  陈枝赛老师近照,耄耋之年仍笔耕不辍: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