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场景一:来访者抱怨生活压力大 来访者:“我每天加班到半夜,回家孩子都睡了,感觉自己活得像台机器…” 咨询师: “听起来你在经历存在主义危机,需要重新构建自我效能感,并通过正念练习与内在资源建立联结。” 来访者:请说人话!! 咨询师:“你累到麻木,可能需要先喘口气,想想哪些事能让你觉得自己活着有意义。” ![]() 场景二:来访者倾诉感情问题 来访者: “我男朋友总说我太作,可我只是想让他多关心我啊!” 咨询师: “你们的互动中出现了投射性认同,你通过退行来索取安全感,而他因情感隔离无法回应你的依恋需求。” 来访者:请说人话!!! 咨询师:“你用孩子般的方式要关注,但他读不懂你的信号,两人像在跨服聊天。” ![]() 场景三:来访者表达自我怀疑 来访者: “我每次公开发言都手抖,觉得自己特别失败。” 咨询师: “这是灾难化认知和负性自动思维的结果,建议用认知三角模型挑战你的核心信念。” 来访者:请说人话!! 咨询师:“你把小问题想成大灾难了,咱们试试把'我肯定搞砸’换成'可能没我想的那么糟’?” ![]() 场景四:来访者描述亲子矛盾 来访者: “我儿子叛逆到把我微信都拉黑了!” 咨询师: “青春期的分离个体化需求与你的共生焦虑产生冲突,需要建立心理边界并接纳客体恒常性的缺失。” 来访者:请说人话!!! 咨询师:“孩子正拼命证明自己是独立的人,你越抓得紧,他跑得越远。” ![]() 场景五:来访者哭诉职场不公 来访者: “领导把项目给了关系户,我熬的夜全白费了!” 咨询师: “你陷入外控归因模式,这种受害者叙事会强化你的习得性无助。” 来访者:请说人话!!! 咨询师:“你一直觉得是别人害了你,但也许该想想自己能掌控什么。” Q: 为什么咨询师不易“说人话” A: 1-职业习惯:术语是他们的工作语言,就像医生习惯说“上呼吸道感染”而非“感冒”; 2-防御需要:用抽象概念保持职业距离,避免卷入来访者情绪(尤其新手咨询师); 3-流派差异:精神分析师谈力比多,认知行为派聊认知歪曲,人本主义讲现象场… 本质是不同门派“黑话”。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