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肿瘤科团队,《恶性肿瘤早期症状预警模型的构建与验证》,《中华肿瘤杂志》,2022年第4期 2. 浙江省癌症中心,《2021浙江省肿瘤登记年报》 3. 李兰娟等,《肿瘤生物学特征与临床表现相关性研究》,人民卫生出版社,2020年版 深夜的急诊室,一个中年男人捂着腹部蜷缩在角落,额头冷汗浸透衣领。三天前他还和朋友撸串喝酒谈笑风生,此刻却被诊断为肝癌晚期。 医生翻看他的体检报告时摇头叹息:那些被忽视的'小毛病',早就像警报器一样在他体内尖叫了半年。 这样的故事每天都在医院上演,而浙江大学的科研团队用十年追踪了2.6万例病例,终于揪出了恶性肿瘤最会伪装的五个'马甲'。 第一个危险信号是体重自由落体。 别以为突然瘦成闪电是老天爷的恩赐,浙大公共卫生学院分析发现,半年内无原因瘦掉5%体重的人群中,每100人就有7人藏着恶性肿瘤。 就像有个看不见的小偷在偷吃你的脂肪和蛋白质,胰腺癌、胃癌最喜欢玩这种把戏。 办公室白领小林曾以为自己是'过劳肥绝缘体',直到某天发现皮带多扣了两个洞还沾沾自喜,体检时却查出淋巴瘤——他的免疫系统早就在和癌细胞打消耗战。 持续发热可能是身体在拉防空警报。不同于感冒发烧的短兵相接,肿瘤热更像温水煮青蛙。 浙江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的案例库里,有个持续37.8℃低烧三个月的程序员,把退烧贴当创可贴用,最后确诊为肾癌。这种发热源于癌细胞和免疫系统的拉锯战,就像两个帮派在街头火拼产生的硝烟。 如果常规退烧药不管用,体温计上的数字可能就是身体最后的求救摩斯密码。 第三个暗号藏在疲惫感里。 别以为熬夜加班后的累和肿瘤有关联的累是同一回事,前者睡一觉能回血,后者就像手机永远充不满电。 浙大肿瘤研究所的动物实验显示,癌细胞会分泌特殊物质干扰能量代谢,就像在细胞发电厂里倒沙子。 有位健身教练坚持每天撸铁却越来越虚,还自嘲'年龄不饶人',结果查出白血病时红细胞数量已经跌破警戒线。 疼痛会变身成各种模样搞偷袭。头痛医头脚痛医脚这招对恶性肿瘤根本不管用,它们擅长玩声东击西。 有个案例是腰痛患者扎了三个月针灸,最后发现是肺癌骨转移——这招'隔山打牛'让多少患者掉进陷阱。浙江大学团队在《中华肿瘤杂志》发表的论文指出,超过60%的癌症疼痛最初都被误认为是普通劳损。 特别是夜间加重的疼痛,就像定时响起的闹钟,提醒你该给身体做个全面扫描。 最后这个信号最会玩捉迷藏——皮肤上的神秘代码。 突然冒出来的黑痣不一定是美人痣,皮肤发黄可能不是熬夜后遗症。 浙大二院的皮肤科去年接诊过把肝癌当荨麻疹治的网红博主,也见过把黑色素瘤认作普通痣的登山爱好者。 研究数据显示,皮肤异常改变在消化道肿瘤患者中的出现率高达18%,这些变化就像身体发出的摩尔斯电码,需要专业'译码员'来破解。 面对这些狡猾的'健康刺客',浙大专家团支了三招硬核防御术。 第一招是给身体装个'行车记录仪':记录三个月内的体重波动、睡眠质量、异常疼痛频率,这些数据比算命先生的卦象更靠谱。 第二招要做'体检剧本杀'玩家:40岁以上人群建议每年做次肿瘤标志物筛查,就像游戏里定期扫描隐藏BOSS。 最绝的是第三招'症状连连看':如果同时出现2个以上可疑症状,别学那个硬扛腹痛三个月最后确诊肠癌的IT男,赶紧去医院凑齐'排除肿瘤三件套'——影像检查、血液检测、病理诊断。 最新发表在《中国癌症防治杂志》的浙大研究还透露个冷知识:90%的早期恶性肿瘤都能通过现有医疗手段实现临床治愈。 这意味着那些被及时逮住的癌细胞,不过是人生剧本里的小插曲。 下次看到体检报告上的异常指标,别像处理垃圾短信那样随手划掉,说不定这就是身体发给你的救命红包。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