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茶心问月 茶心问月 2025年03月19日 11:00 广西 ![]() 我感受到了中华文化的魅力 ![]() 原稿: 我感受到了中华文化的魅力 作者:华梓冰 中华传统文化焰如星河。唐诗宋词、名胜古迹、非遗技艺都在这河流中闪烁着光辉,让人感受到无穷无尽的魅力。 我打着把伞行走在青石小巷中,雨水顺着伞流泻下来,周围有着些许雾气,倒有着些许"天街小雨润如酥"的江南烟雨味。 一家店铺在这蒙蒙烟雨中引起了我的注意。我踏过那有些许损坏的门槛,一位老人正端坐在屋中,周围陈列的陶艺制品在注视着他,似是期盼这新生命的诞生。令我震惊的是那老人的手——因为长年与泥打交道,他的手也如泥一般古朴,诉说着这其中蕴含的往事。 眼见四下无人,我便也自告奋勇地尝试起来。可做起来才知道并没有看上去那么容易,要选用哪一种泥,需要和多少的水,怎么转才不会让它倒塌……我在这边举棋不定,一抬头却发现了一幕截然不同的场面。 老人做起陶艺来十分得心应手,他不需要用什么电子秤来秤量泥土的重量,只一拿、一掂便可以知道要用多少泥土、用这块泥土合不合适。那泥土静静坐在他的手上,等候着老人为它捏塑生命。他把泥放在转盘上,一转,再用手指时不时进行修饰,行云流水,一气呵成。我也仿着老人的模样做起来。我把手搭在泥上,感受着泥土在我的指尖里不断的变化形态,直到形成一个有模有样的瓶子。 瓶形出来时,我信心满满,可在我眼中的大作,在老人眼中却是漏洞百出。"这处不行,用火洗时会形成裂缝,必须重做。""这里火烧了会变形,再重做。"……在一次次的修改中,我渐渐沉下了自己的心,认真捏塑着瓶身的每一处,而在这期间,我也更加感受到了中华文化的魅力所在——是耐心,是创造,是赋于新生。 当我小心翼翼捧着最终捏好的陶瓷前去烘烤。我看着陶瓷在大火的烘烤下逐渐褪去土色,露出白皙的瓶身,那瓶身上开出了青色的花。 天青色等烟雨,而我在等你。 那一刻的它,是如此美丽,如此富有魅力。我看向一旁的老人,发现他的脸上正挂着笑。中华文化的魅力最重要的具体现的,是传承它的人啊! 世间万物周而复始,而传承也是这样的。中华文化的魅力吸引着无数中华儿女,而他们,也会一代又一代的将这中华文化传承下去,无休无止,生生不息。 进阶版: 天青色等烟雨——记一场陶艺课中的文化传承 细雨如丝,打湿了江南三月。我擎一柄油纸伞,踽踽行于青石雨巷。黛瓦白墙洇染着水汽,檐角垂落的雨帘将时空浸得朦胧,恍惚间竟应了"天街小雨润如酥"的意境。 转角处,一方木质匾额在雨雾中若隐若现,"抟泥坊"三个篆体字泛着温润的光。跨过被岁月磨平棱角的青石门槛,陶土特有的芬芳扑面而来。展架上错落着梅子青的冰裂纹盏、朱砂红的剔花罐、素白如雪的薄胎瓶,每件器物都沉淀着时光的肌理。屋中央的辘轳车旁,一位老者正凝神拉坯,布满褶皱的双手如同古树的根须,在赭色陶泥上舒展着生命的年轮。 "小朋友要试试吗?"老人抬眼时,我方才惊觉已驻足良久。接过他递来的陶泥,指尖触及的瞬间,温润的触感自掌纹沁入血脉。可当辘轳转动时,泥团却像条不安分的游鱼,时而塌陷时而扭曲。额角沁出的细汗混着雨水,在素胚上洇出深浅的印记。 老人接过我手中不成形的泥胎,布满裂痕的手掌轻抚泥面,仿佛在安抚躁动的生灵。"陶艺之道,讲究'心手相应'。"他取水调试泥料,指节在转盘上敲出韵律,"泥要醒足三日,水要取自后山清泉,连揉泥都要顺应经络走向。"随着他手腕的起伏,混沌的泥团渐次舒展,化作修长的瓶身,恰似春风中摇曳的新柳。 暮色渐浓时,素胚终成。老人将器物送入窑炉,火光在他沟壑纵横的脸上跳跃,恍若千年窑火映照的剪影。"这龙窑自南宋起便未断过火种,"他凝视着跃动的火焰,"每代人都在泥胎里续写自己的年轮。" 开窑那日,晨光穿透云翳。我捧起素白瓷瓶,釉面流转着雨过天青的色泽,细看竟有冰裂纹在胎骨间悄然绽放。老人以苍劲的笔锋在瓶底落下"辛丑春"的款识,忽然笑道:"年轻时总想烧出完美无瑕的瓷器,如今才懂,正是这些'窑变'的痕迹,让每件器物都有了故事。" 架上历代陶人留下的器具静默不语,釉色间却分明流淌着千年的呼吸。我终于懂得,所谓文化传承,不在博物馆的玻璃展柜里,而在匠人指尖的温度中,在泥与火的缠绵里,在代代相续的守候间。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