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碑曾据国图善本馆拓片抄录碑文,汾阳岭村举人张枚的字,西曹路进士王奂曾的篆额,近在汾阳岭村见到了聂老先生收藏的原碑和拓片。 ![]() 三公祠后来改为四公祠,增加了知县张学都。县志有记载,末云张枚有禄位记,此碑现存汾城文庙,是举人张枚撰文,他两个儿子一个篆额一个书丹。 ![]() 《太平县志》记载:四公祠,在清储镇,原三公祠。塑明侯公于鲁、张公谊、赵公心抃像。十月十二日岁祀有常。国朝康熙六十年,张公学都莅任,除弊兴利,立石清储镇。蔀屋(草席盖顶之屋,指代贫苦之家)沦浃(感受深切),并肖像于中,额曰四公祠。镇人张枚有禄位记。 ![]() 太平县清储镇三公祠记 三公者谁?先太平令渭南侯公、张公与今我西充赵公而三也。三公祠何以作于清储镇也?清储镇建之者侯公,继之者张公,〇〇〇者赵公也。考镇之立在故明万历间,而前此则荒林广坡也。侯公集邑之贫者居之,遂为镇。参议梁公有记,中丞王公有记,载〇〇〇(在邑志?)再如某有记、某有记,均可指数。张公受事后,侯公彼时无勒其续者,访于荐绅及诸父老,曰:公在平,怜镇之穷,岁取丁村滩羡征〇〇金给之,相沿而得者垂三十年,故至今念之不忘也。 皇清膺祚几五十载,爱养休息,无远不被,而镇之居民未见其户完墙而人饱食也,岂非以地瘠而民力不能卒胜哉?况当日之来于此〇坊厢里甲不一其属,而贡税率分隶焉。催呼者以为艰,而应给者苦其烦也。康熙庚午冬,赵公之令平三年矣,民以是渎于公。公曰:盍取而一之?以其土之近南康也,地附乎南康,而赋别乎清储,盖公之为平民计者至矣。方今圣天子殷殷致谕,以昭雍睦、省催科、联保甲为念,公可谓无负也。 康熙三十年岁在辛未 吉旦 附deepseek翻译 《太平县清储镇三公祠记》 (撰文者身份) 乡进士、吏部候选知县、本镇人张枚书 赐同进士出身、奉政大夫、吏部稽勋清吏司郎中、西蜀刘迪 撰文 赐同进士出身、行人司行人、本邑人王奂曾 篆刻碑额 三公是谁? 这三位先贤分别是:前朝太平县令渭南侯公、张公,以及当今我西充赵公。为何要在清储镇建立三公祠?因为清储镇的创建者是侯公,继任建设者是张公,而完善治理者则是赵公。 追溯清储镇的历史: 此镇始建于明朝万历年间,此前这里本是荒林遍野的广袤坡地。侯公召集县中贫苦百姓在此聚居,逐渐形成市镇。当时的参议梁公曾作记,中丞王公也有记载(此处碑文残缺),后续还有多位官员作过记述。张公继任后,虽未留下续记碑文,但通过走访乡绅父老得知:张公在任时怜悯镇民贫困,每年从丁村滩的盈余税赋中拨出(约缺二字金额)资助镇民,这项善政持续近三十年,因此至今百姓仍感念不忘。 清朝治世下的困境: 自大清立国近五十年来,朝廷推行休养生息之策,恩泽广被四方。然而清储镇至今仍未见屋舍完整、百姓丰足的景象,难道不是因为土地贫瘠而民生难以为继吗?更何况镇内居民分属不同坊厢里甲,赋税徭役归属各异,催缴者视为难题,应役者苦于繁琐。 赵公的改革: 康熙庚午年(1690年)冬,赵公任太平县令已满三年,百姓将这一困境上陈。赵公决断道:"何不将其统一管理?"因清储镇地近南康,遂将赋税从南康划出单列,此举可谓为百姓深谋远虑。当今天子屡颁圣谕,倡导民生和睦、简化税赋、完善保甲,赵公此举正合圣意。 建祠始末: 康熙辛未年(1691年)夏,赵公因政绩卓著被荐举入京,我亦从山西上党赴京述职。途经太平县停留月余期间,恰逢镇民商议扩建三公祠。原来清储镇早有为侯、张二公建立的祠堂,此次扩建无需大兴土木,亦不费时日,却能让百姓的感恩与先贤的德政永世流传,这正是三公祠得以建成的缘由。 三公生平: 侯公讳于鲁,字子建,号建庵,明隆庆庚午科(1570年)陕西举人。 张公讳谊,明代陕西举人,字号及科年已不可考。 赵公讳心忭,字清章,号惺居,康熙壬子科(1672年)四川举人。 立碑时间及民众代表: 康熙三十年(1691年)辛未岁吉日 乡民代表:张问行、李正奇、段登皋、赵永福、毛集、田学、高一槐等全镇民众共同立石 (注:〇号为原碑文残缺处,括号内为译者补充说明)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