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读到《中国教师报》上的一篇文章《青年教师不妨“落伍”一点》,对作者刘强老师在文中所表达的观点深表赞同。在青年教师的教学实践中,新的概念、要求、热点层出不穷,往往这个教法还没弄明白,一个更新鲜的教法又出现了。这不仅是青年教师的困惑,其实也深深地困扰着所有的老师。刘老师把当前教学中五花八门的声音归并为三大类,笔者以为很是恰当。第一类,不知道学习到底怎样进行。比如“深度学习”“把课堂还给学生”“以学生为中心”“教师要少教,多让学生学”……第二类,不知道课堂到底怎样打造。“翻转课堂”“智慧课堂”“无生课堂”“高效课堂”……第三类,不知道学科到底怎样抵达。“议题式”“情境”“大单元”“整本书”“问题链”“任务群”“跨学科”“一体化”……看得出,刘老师对当前的教学动态有着很深的了解,所以他提到的这些内容,确实是课改后的一些专家不断在讲座中、文章里所提到的新的课改热点和教学新思维,可问题是,究竟该如何做,做到什么程度,怎么检验做的实际效果,没有可供研究和参照的成功案例,有的只是一线教师都在探索,甚至都在摸索。 最令人担心的是,有时教学成了一个动态变化的场,也就是刚刚对某一项研究有了一些起色,突然发现,所研究的方向从上到下再没人提起,也没人关心,似乎刚刚热热闹闹还在聚焦众人目光的教学法或关键问题,压根就没有存在过。比如,在笔者前几年的教学,接触过的电子书包、白板教学,也曾花了一定时间进行钻研,结果现在没有一篇相关的文章出现在大众的视线里,也没有一堂课还在坚持对这些教学进行呈现。有句话说,时代抛弃一个人,连招呼也不打一声。可一线老师们所面临的问题,究竟是被时代抛弃,还是这些由时髦、潮流、热点所构成的教学,并没有真正反映出我们教育的本来面目呢? “心地清净方为道,退步原来是向前。”刘强老师说:“课改越热闹,青年教师越需冷静下来,不妨'落伍’一点,少去卷潮流、卷科技、卷狠活,把更多的精力放在阅读、思考和实践上,回归教育的初心。”这里的“落伍”,就是需要青年教师多几分钝感,不去赶潮流,不去摆花架子,而是多下点笨功夫,不要去急于求成,青年教师的课堂魅力绝非技术、潮流、热点所能提高的,也绝非堆砌、罗列、搬移所能跃升的。路,需要踏踏实实地一步一步向前,课堂教学,需要老师耐得住心性,多读多思,放平身段,慢工出细活,让自己慢慢走进课堂教学的深处体悟,寻找那些根本性的、至真至简的教学定律,才能站在讲台上有静气,有底气,成为一名真正的好教师。 支玉恒老师曾经有一次应邀到杭州讲课。在前面一名老师的课即将结束的时候,支老师坐在礼堂门口稍坐以待,不经意间,发现旁边的桌子上有一张被人丢弃的报纸,于是随手取来,只是消遣性地浏览一下。不料,报纸上的一个“学生为什么不喜欢穿校服”的文章标题赫然映入他的眼帘。与此同时,一个有关上课的新想法也瞬间产生。 几分钟后,前面的讲课刚一结束,支老师便大步迈进礼堂,等待学生进来上课。等上课铃响,学生都已坐定,他就在黑板上刷刷刷地写下“创意校服”四个字。支老师把原来准备上课的内容临时作了更换。就在短短的十几分钟时间,能够将一堂已备好的课换成一节新的内容,并且在接下来的教学中,让学生设计思路,设计方案,配上设计图校和产品说明,课堂中学生全身心投入,师生互动热烈生动,效果非常之好。让人几乎无法相信,这是一节课前的临时起意,即兴而作。如果没有几十年如一日的对于课堂教学的深入研究,没有在一堂又一堂课上用心的实践积淀,怎会有如此的勇气和底气呢?教学的真功夫,来不得半点噱头,需要扎根教学,把握教学规律,对课堂有充分的理解,才能对教学游刃有余,支老师的课堂给我们树立了很好的示范。 再来举一个字教学的例子。有一次,贾志敏老师执教《惊弓之鸟》一课。教生字,“更羸”的“羸”字笔画多,几个小朋友上黑板来写,要么挤成一堆,要么散成一片,不规范,也不美观。他微笑着对学生们说:“同学们,看贾老师怎么写这个字。这个字结构复杂,就像一个大家庭,有很多兄弟姊妹;又像一个班级,有很多同学。一个家庭、一个班级要想和谐,怎么办?那就需要每个成员都谦让、宽容。你看,这个'亡’字头,很谦让,把自己的身体压扁一些,少占空间;这个'口’也向'亡’学习,努力扁一些;'月’'羊’'凡’很受感动,也都赶紧把身体收缩一点,变得瘦长一些。仅仅谦让还不行,大家还要好好团结在一起……”贾老师一边形象地讲述,一边板书,最后,一个美丽大方的“羸”呈现在黑板上。 这一环节的教学,是对学生的写字指导,但也是对学生的品格形成和人生成长进行指导,学生坐在贾老师的课堂里,学习的不仅是写字,也是做人。特别是这一个字的教学没有多少说教的意味,非常亲切,非常自然,循循善诱,娓娓而谈,充满着浓浓的语文味。由这一个字的指导,可以发现贾志敏老师对于语文课堂教学的功底之深。如果一位青年教师忙于追赶那些时髦的课改热词,不能静下心来在课堂中磨励自己的语文基本功,锤炼自己扎实的语文教学能力,让自己多下点“笨功夫”“实功夫”,又能如何达到像贾老师这样的教学高度呢? 于永正曾这样说道:“贾志敏老师是一本书。在学生面前,他是一本教科书;在老师面前,他是一本关于语文教育学和语文教学艺术的书。”高山仰止,景行行止。有时,我们“咬定青山”,“任尔东西南北风”,只把时间和心思花在对课堂本质的追寻上,对学科教学内在意蕴的体悟上,耐得住也沉得住,站得稳也行得正,更能看得深,看得透,这样的“落伍”,其实是一种更好的向前。所以,作为一名青年教师,“落伍”一点又有何妨呢? |
|
来自: 新用户5345BAE7 > 《待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