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我的游踪之十四:郑州王氏宗亲会(2):终于看到了子产祠园

 meiqingji 2025-03-22 发布于山东
2015年6月13日,应王爱中这邀,到郑州参加王氏宗亲会,16日返回。一路走一路写,算来共写6篇,其中一篇找不到了,剩下五篇。又翻出来重发,与朋友分享。

我的游踪之十四:郑州王氏宗亲会(2):终于看到了子产祠园

梅庆吉

2012年我第一次走孔子路,就曾到过郑州,目的就是为看子产祠园,结果让我失望写了篇《郑州有座古老的文庙》一文,开头就写:

9月14日上午9点半左右,我从新郑来到了中原交通枢纽城市郑州。郑州,我不知路过多少次,但真正走进它,还是第一次。这次来郑州,是为了看子产祠园。

接着又写:

在郑州长途客运站,我到问询处打听子产祠园,他们说不知道。我拿出了准备的材料,上面写着:“子产祠园:位于中原区金水河沿岸,以纪念郑州名人子产。子产祠原在郑州市东大街东段路北,西连开元寺,东与郑州文庙为邻。”他们说金水河很长,无法确定在哪一段。像这样一个有名的旅游景点,我想郑州市旅游局是应该知道的,便拨通了电话,结果对方回答说不知道。我又拨通了郑州市文化局,仍然是让我失望的回答。怎么办?看到我的材料上写着子产祠原与郑州文庙毗邻,我想到那里能打听出个结果,因为文庙也是我此行要看的内容之一。我问起郑州文庙,这他们倒是知道,我花20元钱打了个摩托,很快到了郑州文庙。

结束了文庙的参观之后,我又写道:

其实我到文庙来,主要目的还是为了子产祠。我向在这里办学的老师打听,他们说不知道,我又向文庙的工作人员打听,还是不知道。看来这次郑州之行,真的让我失望了。

没看到子产祠园,我是不死心的,所以:

回来之后,我对子产祠园一直念念不忘,又仔细查找了一下相关资料,终于把子产祠园的方位弄明白了。其祠园就在光华街至郑州大学一段的金水河边,两边入口处均有两柱3檐牌楼,上书“子产祠园”和“惠爱千秋”等字,还有介绍子产生平事迹的碑刻。

这回位置搞清楚了,将来有机会再去郑州,一定要去看子产祠园。前几天王爱中来电话邀请我参加第十二届中华王氏文化研讨会,地点在郑州,我第一时间就想到了子产祠园。

6月13日下午,我和刘学勇、王伟伟顶着老大的太阳,前往子产祠园。子产祠园距离我们住的嵩山饭店不是很远,是一个开放的沿河公园。我们是从郑州大学方向进入子产祠园的。进入祠园,首先映入眼帘的,就是那座高大的牌楼,上面写着“惠爱千秋”4字,下面有“子产祠园”标志碑,在字的一侧,刻有子产像线条画。在前面的草地上,立着一块石头,上面也刻着“惠爱千秋”4字。其中的“惠”与“爱”都是有来历的,并且都跟孔子有关。先说“惠”字,《论语·宪问》载:“或问子产。子曰:'惠人也。’”“惠人”,即有恩惠于人。皇侃《论语义疏》云:“言子产之德于民不吝家资,拯救于民甚有恩惠,故云惠人也。”再来说“爱”字。据《左传·昭公二十年》载:“及子产卒,仲尼闻之,出涕曰:'古之遗爱也。’”“惠爱千秋”的意思是说,子产恩惠于民、爱戴于民的精神一直千古流传。

孔子与子产,有着很深的关系。司马迁在《史记·仲尼弟子列传》开头,罗列了孔子的老师:“孔子之所严事,于周,则老子;于卫,蘧伯玉;于齐,晏平仲;于楚,老莱子;于郑,子产;于鲁,孟公绰。”由此得知,子产曾为孔子的老师。《史记·郑世家》又载:“孔子尝过郑,与子产如兄弟云。”“严事”也好,“如兄弟”也好,都说明孔子与子产有过密切接触。那么孔子是什么时候见的子产呢?元人程复心在《论语年谱》一书中写道:“孔子二十七岁……适宋适杞适郑,兄事子产。”他把孔子见子产的时间系于27岁。孔子见子产三年后子产去世,那年孔子30岁。在“子产祠园”碑阴,有一段关于子产的简介:

子产(古郑国人,又称公孙侨、公孙子),春秋时任郑国宰相,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为使郑国繁荣强盛,对郑国的经济、政治和法律作了重大的改革;作沟洫,改革田制;作丘赋,改革税制;铸邢鼎,改革邢制;立谤政,不毁乡校。通过改革,使郑国得以较快发展,形成路不拾遗、夜不闭户、国泰民安的繁荣盛世。念其功绩,故建祠园。

关于子产的事迹,历史文献中多有记载,最有代表性的,当属《史记·循吏列传》中的一段话:

为相一年,竖子不戏狎,斑白不提挈,僮子不儣畔。二年,市不豫贾。三年,门不夜关,道不拾遗。四年,田器不归。五年,士无尺籍,丧期不令而治。治郑二十六年而死,丁壮号哭,老人儿啼,曰:“子产去我死乎,民将安归?”

子产杰出的政治才干,受到了孔子的高度评价,他认为子产的优秀品质主要有四点:一为“行己也恭”:说他处事低调,谦虚谨慎,不事张扬,这样才不会招致非议。二为“事上也敬”:对待君主或比自己地位高的人,恭恭敬敬,忠心耿耿,这样才不会招致敌意。三为“养民也惠”:爱民如子,惠泽于普通人民,这样就会得到人民的拥护。四是“使民也义”:在役使民众时注意适宜得当,不违背人民的意愿,这样才会得到人民的爱戴。载于《论语·公冶长》:

子谓子产:“有君子之道四焉:其行己也恭,其事上也敬,其养民也惠,其使民也义。”

在《论语·宪问》第八章,再次提到子产:

子曰:“为命,裨谌草创之,世叔讨论之,行人子羽修饰之,东里子产润色之。”

郑国是个弱国,又处在几个强国之间,之所以能独立而不倒,根本原因就是有一些执政的贤人,此章所提到的4个人就是,而子产的地位更加重要。皇侃《论语义疏》云:“云'东里子产润色之’者……子产,才学过超前之三贤,加添润色,周旋会盟之辞也。有此四贤,鲜有过失。”可见子产在郑国的地位。在《论语》一书中,孔子曾三次提到子产,可见子产在孔子心目中非同一般。

孔子思想的核心是仁,他认为一个人的最高修养境界就是仁,所以孔子的一生,以仁称许的人没有几个,而子产就是这少数仁人中的一个。此事载于著名的《子产不毁乡校》的故事中。乡校即学校,也是乡人聚会的场所。有人主张毁了乡校,理由是有人在乡校议论诋毁朝政。子产则持坚决反对,他说:

夫人朝夕退而游焉,以议执政之善否。其所善者,吾则行之;其所恶者,吾则改之。是吾师也,若之何毁之?我闻忠善以损怨,不闻作威以防怨。岂不遽止?然犹防川也:大决所犯,伤人必多,吾不克救也;不如小决使道,不如吾闻而药之也。

译文:

人们早晚干完活儿回来到这里聚一下,议论一下施政措施的好坏。他们喜欢的,我们就推行;他们讨厌的,我们就改正。这是我们的老师,为什么要毁掉它呢?我听说为人忠善来减少怨恨,没听说过靠摆威风来防止怨恨。用摆威风来防止怨恨难道不能立刻制止众人的议论?但是这就像堵住河水一样危险:河水大决口造成的损害,伤害的人必然很多,我是挽救不了的;不如开个小口导流,不如我们听取这些议论后把它当作治病的良药。

子产认为,作为执政者,不能限制百姓的言论,让百姓有发表议论的自由,可以弥补执政的不足,为什么要毁呢?进而提出“防民之口甚于防川”的著名论断。孔子听了子产的话后,给予了深深的赞许,他说:“以是观之,人谓子产不仁,吾不信也。”

子产祠园内,绿草如茵,古树参天,红花照眼,漫步在这样的环境中,真的是心旷神怡。在祠园的中间位置,有两个斜放着的大鼎,鼎上有古老的纹饰。前有一碑,上书“古鼎新翳”,背面的文字介绍说:

鼎是我国古代记载重大盛事礼仪活动器物。此建筑造型采用商鼎斜放刚出土的形式,汉刑书文字装饰,纪念子产在我国最早成文法律”著刑书,制刑鼎“的政治伟绩。

子产任相期间,实行了一系列重大改革措施,其中之一就是铸刑鼎。在春秋以前,基本没有成文法典,奴隶主贵族对奴隶享有生杀予夺之权。到了春秋时期,随着私有经济的发展,新兴封建势力、商人和广大劳动者强烈要求限制奴隶主贵族的特权,保障平民的财产和人身安全。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子产铸刑书便应运而生。子产将自己制订的三篇成文法铸在鼎上,立在宫门前,向社会公布。这一举措,具有划时代意义,是我国法制史上的里程碑。其重要意义在于:首先,开创了古代公布成文法的先例,也是世界法制史上的首创;其次,它冲破了秘密刑思想的束缚,第一次肯定了公布成文刑法的合礼合法;最后,它打破了“刑不上大夫”的传统,明确肯定了法律对于限制贵族特权的重要作用,为后来法家“一断于法”的理论创造了前提。

子产铸刑鼎,限制的是奴隶主贵族阶级的利益,当然会遭到他们的反对。刑鼎刚一公布,就遭到了晋国大夫叔向的反对,他写信给子产说:

昔先王议事以制,不为刑辟,惧民之有争心也……民知有辟,则不忌于上,并有争心,以征于书,而徼幸以成之,弗可为矣……今吾子相郑国,作封洫,立谤政,制参辟,铸刑书,将以靖民,不亦难乎?……民知争端矣,将弃礼而征于书。锥刀之末,将尽争之。乱狱滋丰,贿赂并行,终子之世,郑其败乎!”(《左传·昭公六年》)

译文:

从前先王衡量事情的轻重来断定罪行,不制定刑法,这是害怕百姓有争夺之心……百姓知道有法律,就对上面不恭敬。大家都有争夺之心,用刑法作为根据,而且侥幸得到成功,就不能治理了……现在您辅佐郑国,划定田界水沟,设置毁谤政事的条例,制定三种法规,把刑法铸在鼎上,准备用这样的办法安定百姓,不是很难的吗?……百姓知道了争夺的依据,将会丢弃礼仪而征用刑书。刑书的一字一句,都要争个明白。触犯法律的案件更加繁多,贿赂到处使用。在您活着的时候,郑国恐怕要衰败吧!

子产并没有被叔向的来势汹汹所吓倒,直截了当地回答说:侨不才,不能及子孙,吾以救世也。”表达了自己推行法制的决心。

孔子对子产铸刑鼎没有直接发表意见,20多年以后,晋国的执政者赵鞅也步子产的后尘,将刑法铸于鼎上,孔子对此给予了猛烈抨击。他说:

晋其亡乎,失其度矣!夫晋国将守唐叔之所受法度,以经纬其民,卿大夫以序守之,民是以能尊其贵,贵是以能守其业。贵贱不愆,所谓度也。文公是以作执秩之官,为被庐之法,以为盟主。今弃是度也,而为刑鼎,民在鼎矣,何以尊贵?贵何业之守?贵贱无序,何以为国?且夫宣子之刑,夷之蒐也,晋国之乱制也,若之何以为法?(《左传·昭公二十九年》)

译文:

晋国大概要灭亡了,因为太没有规矩了!本来晋国完全可以一直遵循唐叔虞制定的礼制法度,用以管束他们的百姓,让卿大夫们牢牢把控社会等级次序,老百姓就自然会尊敬他们的尊贵身份,有了这尊贵身份就永远保有自己的尊贵职位。贵和贱没有差错,这就是所谓的规矩。晋文公因为这个原因任命了主管爵位秩序的官,制定了“被庐之法”,成就了霸主地位。现在把这个规矩放弃了,来搞公开的刑鼎,那么老百姓的地位就提高了,那不就没有贵族了?没有贵族同老百姓的贵贱之分,还算是国家吗?况且把晋国范宣子大夫的秘密刑法彻底否定,必使晋国制度混乱,如果这样下去将用什么为法度呢?

孔子主张以德、以礼治国,他就是要通过“克己复礼”,达到“天下归仁”的目的。通过对晋国铸刑鼎的否定,曲折地表达了对子产铸刑鼎的看法,他赞成子产的民本思想,但不赞成子产以法治国的理念。《论语·为政》中的一段话,充分反映了孔子以德、以礼治国的思想:

子曰:”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译文:

孔子说:“用政令来治理百姓,用刑法来整顿他们,老百姓只求能免于犯罪受惩罚,却没有廉耻之心;用道德引导百姓,用礼制去同化他们,百姓不仅会有羞耻之心,而且有归服之心。”

子产祠园在兴华北街的入口处,也有一座牌楼,上面没有字,牌楼旁立有一方形碑,上面写着“子产祠园”,与另一入口处的标志碑完全一样。旁边就是贯穿整个郑州市区的金水河,在兴华街上有座桥,桥边的牌子上写着“金水河桥西贵”。

这条金水河,与子产有着密切关系。史载,当时的郑州这块地方,是子产的封地,金水河从他的封地流过。1916年版《郑县志》载:“郑北鄙,又名东里,郑子产所居。”子产一生清廉,死后身无长物,家里无钱安葬,百姓们纷纷拿出自己的金银首饰交给他的子女,以助安葬,可他的子女分文不取。百姓们出于对子产的热爱,便将金银首饰纷纷投入河中,由此人们给它起了个好听的名字——金水河,一直沿用至今。《贾氏说林》一书记载:

子产死,家无余财,子不能葬,国人哀之。丈夫舍玞佩,妇人舍珠玉以赙之,金银珍宝不可胜计。其子不受,自负土葬于陉山。

站在金水河桥上,看着在强烈的阳光下泛着粼粼波光的河水,仿佛让人觉得,那就是2000年前人们投进河里的珠宝,还在散发着耀眼的光芒。

子产死后,人们为纪念他,便在他的封邑修建了子产祠。子产祠最早建于宋代,毁于战火。元大德九年(1305)在原址重建大殿三间,整修山门粉饰了墙壁。明万历三十九年(1601),郑州知州王弘祖重修子产祠后,于祠门旁立碑书曰“古之遗爱”。清乾隆三年(1738),郑州知州张钺写了一首赞美子产的诗,题曰《子产祠》:

乡校刑书宽猛兼,至今犹颂大夫贤。

文辞却敌终无失,惠义诚民洵足传。

后哲谁能追往躅,灵祠空自敞虚筵。

管城数载惭劳吏,缅想遗徽一惘然。

清乾隆十三年(1748),郑州知州何源洙又题额曰“惠人祠”。民国时期在祠内开办了小学。1998年在修整金水河滨河公园时,在这里修建了子产祠园,以表达对子产的纪念。

2015年6月22日第一稿

2015年8月30日第二稿

2025年3月21日第三稿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