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网友问答 | 第9问:光通量?光强度?光亮度?照度?明度?大家都搞明白了嘛?

 taotao_2016 2025-03-24

之前我们浅浅的讨论了一下亮度和明度,有网友说:
图片
好的!今天我们再来进一步深入讨论一下这个问题
当我们用日常用语描述光环境时,大家常常笼统地说“亮”,或者“不亮”、“太暗”了。
根据测量的几何条件不同,光的“亮/暗”程度,对应了数个重要的(不同)测试项:
光通量光强度光亮度照度、明度
每一项,对应的测试方法和设备都不一样!通常情况下不能通用!它们的单位也不一样!数值测试出来也不一样!(心好累……
所以,学光学工程类的课,这几个概念几乎是必考题,一考一个不吱声 图片 


 一、光通量  
首先,我们都知道,要买灯泡/灯管的时候,功率是个重要的参数:
图片
毫无疑问,14W的灯比8W的要亮,18W又比14W亮。
但是,同样14W的LED灯管,跟14W的白炽灯相比,是不是一样亮呢?那不能。由于发光原理的不同,LED将电能转换为光能的效率比白炽灯高,所以同样的功率条件下,LED灯会亮不少。
那么14W的LED灯和14W的荧光灯比,谁又比较亮呢?不一定。
继续追问,都是14W的LED灯,是不是一样亮呢?也不一定。
为了定量的讨论这个问题,我们需要知道一个14W的灯,到底能发出多少光。这个对应的概念就是“  光通量 ”。


光通量(luminous flux)是指光源在单位时间内发出的、各个方向上的、可见光的总能量

关键点:

  1. 可见光:光通量只考虑可见光谱范围内的光,即大约在380到780纳米的波长范围内。

  2. 感知加权:由于人眼对不同颜色的光感知不同,光通量的计算会根据人眼的视觉灵敏度对不同波长的光进行加权(视见函数,luminosity function,V(λ))。

  3. 总量:光通量是一个总量,即不考虑光源发出的光在空间中的分布情况。

  4. 单位时间:与光通量相关的是辐射功率,它表示光源发出的所有电磁辐射(包括可见光和不可见光)的功率(单位时间消耗的能量)。光通量是可见光波段、经过感知加权的辐射功率。

由于光通量不考虑光的方向性,测量的时候就需要把各个方向上的光都收集起来,所以一般要用积分球来测量:
图片
直观的说,积分球像一个完全封闭的兜子一样,把所有的光都兜进去,这样测出来的就是光源发出来的所有的光。
原理就是这样。不过实际测起来,往往因为技术条件的限制,需要多拐几个弯,才能实现这个简单设想:
光源放在积分球的中心位置(见右上图)。积分球内壁涂有高反射材料。
光源点亮后,光线会在球内多次反射后呈均匀分布。这时,积分球的球壳上会留出一个开口,然后放上光度头,用来测量积分球上某一个点的光能大小。这样,就可以通过积分的方式计算出光通量啦。
光通量的单位是流明(lumen),符号为 “lm”。
图片
左图为LED灯管,中图为荧光灯管,右图为白炽灯。可以看到,消耗同样14W电能的情况下,(这一款)LED灯和(这一款)荧光灯产生的光能几乎持平。对6500K白光而言,LED灯又略亮一些。白炽灯则没有找到14W的资料,按上图资料的630lm/55W来换算,14W大概有160lm,光通量会低很多,所以同样的功耗下,led或者荧光灯会比白炽灯亮很多。


 二、光强度  
当我们进行照明设计或者显示设计的时候,光通量的估算是非常重要的。用什么样的光源,设定多大的功率,就能知道这个光源能获得的光能的上限,直接影响到照明/显示设计的质量、效率和成本
但光通量的大小,还只是一个基础参数,并不能满足实际应用的全部需求:
图片
在灯珠、灯泡、灯管的基础上,我们往往会对灯具进一步设计:加上灯罩、反射镜、透镜等等,从而改善光线的分布特性,比如不希望灯珠直接进入视野范围晃到眼睛啦,比如想让光都集中在书桌上而不是浪费在天花板上啦,比如想让光束聚焦从而传得更远啦……
这样一来,光源的光,在不同方向上就产生了强度的变化。
为了描述光源在不同方向上的强度特性,就有了另一个描述光亮暗程度的概念: '光强度' 。


光强度(light intensity),也称为发光强度。将测量到的光通量除以测量时的空间角大小,就得到了特定方向上、单位立体角内的光通量,国际单位是坎德拉(candela,符号:cd)。
立体角是一个在三维空间中的角度度量,类似于二维空间中的平面角。
打个比方来说,光通量好比是自来水厂输出的所有水的流量,光强度就是只针对某一个管道的流量。

有的光源具有较强的方向性,不同方向的强度差异较大。例如探照灯、汽车车灯等。

有时我们又希望能获得更均匀的照明效果,希望在不同方向上的光强度能大致相等,例如教室里的学习环境照明。

这时,用光强度来描述就比笼统的用光通量描述更准确。测量不同角度的光强度,就形成了光强分布曲线,可以帮助照明工程师进行更合理的光束角设计。

图片
从上面的光强分布曲线图中可以看出,右边的光源比左边的空间分布更均匀。
图片
上图为一家中国公司的近场型光强曲线测量设备:GO-NR1000 Near-field Goniophotometer。由于LED的封装多种多样,不同型号的灯珠光强空间分布特性差异很大,所以对LED来说这个光强分布曲线的测试还蛮重要的。
要测光强曲线,要么光源旋转光度计固定,要么光源固定光度计旋转,所以设备往往设计复杂,造价高,维护也比较麻烦。感兴趣的同学可以搜一下关键词“goniophotometers”。


 三、光亮度  
光通量,不考虑光能的空间分布。
光强度,考虑光能的角度分布特性。
光亮度,则是在角度分布上进一步考虑了平面分布特性。
啥意思呢?传统的光源,要么可以视作点光源(灯泡),要么可以视作线光源(灯管),我们一般不关心它们的平面特性。
但面光源就不一定了,特别是面光源要用于显示场景的时候:
一个显示器,显示一个纯白的画面时,就应该像白色纸张一样,每一个位置的白,都是同样的白。否则就会出现光带啦,光斑啦,暗角啦之类的缺陷。然后就连带其他所有的显示画面一起都出现这种缺陷,会引发客户投诉的好伐?!
图片
这台设备均匀性瞅着还行,但仔细看还是能看出来有点暗角。这个暗角可能目视情况下没有这么明显,是被照片把暗角情况放大了(图片来自网络
要讨论均匀性,其实就是要讨论显示面板的“这个点”和“那个点”之间的亮度区别。于是就有了光亮度的概念:
光亮度(Luminance):用测量到的光强度除以测量的光源面积大小,就得到了光源的某个位置的单位面积上、某个方向的单位立体角内发出的光通量,单位为坎德拉每平方米(cd/m²)。
测量设备长这样:
图片
这款前面有个凸透镜,让光路聚焦在光源平面上完成测量。它体积比较大是因为里面有光栅,可以测色度。所以也很重,需要个专门的架子或者桌子来放置。体积小的就不带光栅,只测光亮度或者用滤色片测色度,可以手持。
测试报告长这样:
图片
上图报告里显示,这台显示器第一行的左右角(1区和3区)亮度最大,第三行的中间位置(8区)亮度最小,跟最亮的3区比,亮度掉了17%图片(刚想说它均匀性表现相当一般。定睛一看,是个5年前的曲面屏,哦那没事儿了)。



 四、照度  
在自然语言中,亮度这个词对应的概念实在是很模糊。
当一个人说某某“很亮”的时候,有可能指的是光源的光强度大,也可能是显示终端的光亮度高。
另外,还有一种可能性,就是在说某一个地方“很亮”。这时就不是说光源亮不亮,而是这个地方照度高,所以显得很亮堂。
光强度和照度,即有关联,又有区别。
一个很常见的例子:没有人造光源的室内环境,离窗边越远就越暗正面对着窗户侧对着窗户,受到的照度也大有不同。
图片
安藤忠雄的光之教堂设计就利用了这一特点,用光在室内空间的强弱变化来强化空间感。
图片
咱们以点光源为例。同样的空间角条件下(θ),距离光源的距离d越大,这一束光覆盖的面积就越大,于是单位面积上分到的光就越少,因此照度越小。
简单说就是离光源越远,接收到的光就越少。而且这个效应距离越远越明显(和d的平方呈反比)。
此外,和光源的方位关系,也会影响照度。
图片
例如,天气晴好时的光源基本可以视为一种平行光。上图的模特脸上有条明显的明暗交界线,说明夕阳光落在脸上的照度出现了跳变。如果稍微转一下角度,效果就大有不同。图片来自网络。
所以,灯的瓦数越大,光通量就越高,光强度就越大,对应的被照射物体的照度就越大。但同时,同样的光源条件下,距离光源的距离和方向不同,照度还会进一步发生很大的变化。
总之,照度(Illuminance)是一个描述光线在某一表面上分布的光能功率密度的概念,由光源的光强度以及受光表面和光源的方向、距离、反射环境等因素共同决定。单位是勒克斯(lux),定义为每平方米1流明(lumen)的光通量。
测量原理就是把某个表面接收到的光都收集起来,再除以这个表面的面积,设备长这样:
图片
这种有个白色的圆圆的头的就是照度计。这个圆盖子(余弦校正器)下面就是传感器,会测量在这个位置上、单位面积接受的光的能量大小。摄影师测布光就要用到它。用它的时候不需要做对焦,想测哪里的照度就把测试头放哪里。
一般来说,做光源制造和照明设计会比较关心光通量和光强度。
做显示器制造,会比较关心光亮度
但如果做展陈、摄影等布光工作,就更应该关心照度。因为它通常才是用户最后真正主观感受到的“亮度”,体现了被照明的物体接收到的光能大小


【一个小结】
图片
上图由作者自绘


上面讲的概念都是客观概念,对它们的测试都属于物理测试(光度测量)。
接下来要讲的明度,则是一种心理物理量,是人基于光亮度物理信号的一种主观判断(色度测量)。
这种主观判断的影响,首先体现在对亮度的“非线性响应”上
图片
上图中有黑白灰三个色块。如果你的显示屏亮度为400(cd/m^2),那么中间的灰色就是200(cd/m^2)。但看起来它并不是一个中等明度的灰,而是一个浅灰色。这是因为,人眼对低亮度的变化更加敏感,对高亮度的变化则不怎么敏感。
人的心理感受对物理刺激值的非线性响应的特点,在亮度感知、声音感知、重量感知等许多不同的领域都能观察到,这就是韦伯-费希纳定律(Weber-Fechner law)等心理物理学研究的探讨内容。
图片

上图的亮度增加是均匀的,每个上升的台阶都一样高。但从主观感受而言,你并不会觉得明度变化是均匀的,而是变亮得太快了,整个灰阶有点“发白”。

所以显示器的亮度要进行伽马调整,调整曲线要正好和人眼的响应曲线相反。这样负负得正,最后看在我们眼里就会正好是一个“正常”的、线性的画面(参见颜色管理 | 显示器校准③伽马是个什么马?):

图片

图由作者自绘,详细讨论见《大话色彩学》第六章《鬼神莫测的色差》。

此处应有广告 图片 

其次,什么是白,和视觉经验有关,也和视野中最亮的白有关

如果你的手机亮度设置在80%的刻度上,显示一个白画面,可能你会觉得这就是白了。这时,另一个一模一样的手机放旁边,但亮度设置为100%,两者比较之下,你又会觉得100%这个才是白,刚才那个变灰了。
白点定义了颜色空间的最高点,其他颜色也会顺理成章的受到它的影响。所以事实上所有视野范围内的颜色都会受到白色参考点的影响。
在色度学测量中,如果要将光亮度转换为明度,必须先定义一个参考白:
图片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