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秦时期,冠冕的体系已相对形成。特别是在礼乐盛兴的周朝,冠冕作为礼体系服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已渐渐成为统治阶级等级的标志,其文化象征意义渐趋明确。据文献记载,周代统治阶层所使用并被后代传承的首服主要有祭祀之用的冕和朝会之用的弁。 至春秋战国时期,礼崩乐坏,诸侯割据,列国称雄,各国在继承周礼的同时,因各地地理与气候等的差异,又形成了各自的冠冕文化,如齐王冠、楚王的獬豸冠以及赵惠文冠等。秦统一六国后,秦始皇将各国的首服“收而用之,上以供至尊,下以赐百官”。他将齐王冠赐给近臣谒者,变为高山冠;灭楚后,将獬豸冠赐予执法近臣,变为执法冠;灭赵后,将赵惠文冠赐予近臣,变为武冠。秦始皇还废弃周礼,祭祀天地时不再用天子十二章以及对应的冠冕制度,而统一采用黑色服饰和冠冕。 汉代不仅是中国古代首服系统形成的一个重要时期,也是历代中国首服演变和传承的基础。西汉初期,百废待兴,统治者对服饰在礼教方面的认识程度不高,服制十分混乱。文景之治时期,汉文帝提倡节俭治国,对冠冕制度并没有提出具体的要求,基本沿用秦制。直到东汉明帝刘庄时期,汉代服饰制度才算基本定型,形成了“见其服而知贵贱,望其章而知势”的社会观念。冠冕的制式成为区分等级的基本标志之一。汉代以后,只有皇帝才能戴冕有旒;于是,“冕旒”就成了皇帝的代称。 到了元代,北方游牧民族的帽子,如皮帽、毡帽等,逐渐流行于中原。元朝皇帝所戴的帽子采用珍贵皮毛制作,上面镶有珍珠与宝石。明朝建立后,恢复了汉人的冠冕制度。 清朝统治者入主中原以后,帽子才真正流行起来,上至皇帝,下至平民,都可以戴帽子。这种情况一直延续到清朝末年。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