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超声思维大全综合整理 转载请注明来源 编辑:小超人 病例简介: 30岁男性患者,左侧睾丸肿物3月余。 ![]() 病理:表皮样囊肿,部分破裂。病理特征:病变内部水分含量少,致密角化物呈螺纹环形分布。 表皮样囊肿是角质囊肿的一种。角质囊肿有两种类型:表皮样型(90%)和毛根鞘型(10%),病理上分别称为表皮样囊肿和毛跟鞘囊肿。多年来,角质囊肿一直被认为是皮脂腺囊肿,这实际上是因为对囊内容物肉眼判断不准确导致的用词错误。角质囊肿的内容物为脱落软化的上皮角质,肉眼观十分类似皮脂腺分泌的脂质,所以,多年来,临床上都将其称为“皮脂腺囊肿”,实际上是一个被误用的词。既往临床医师常用的“粉瘤”和“皮脂腺囊肿”实际上就是角质囊肿,这其中绝大部分是表皮样囊肿。角质囊肿的内衬是角化上皮,表皮样囊肿和毛跟鞘囊肿两型的角化特点有所不同,后者呈毛根鞘型角化。角质囊肿的囊壁上没有皮脂腺细胞。 因此,表皮样囊肿和皮脂腺囊肿在某种程度上就是一个病!表皮样囊肿与皮样囊肿都是发生于皮肤外胚层的先天性肿瘤,它们的区别在于表皮样囊肿仅含皮肤组织,即鳞状上皮细胞及类脂质(三酸甘油脂和胆固醇等);而皮样囊肿还包含皮肤附件组织,如皮脂腺、毛囊、毛发等结构。 表皮样囊肿超声表现 二维超声表现 根据表皮样囊肿组织成熟度不同、囊内角化物含量以及是否合并破裂感染,声像图表现分为均质回声型、不均质回声型以及混合回声型3种。 1、均质回声型 表现为皮下圆形、椭圆形、分叶形囊性低回声,壁光滑清晰。囊肿前壁与皮肤层关系密切。 ![]() 2、不均质回声型 外形及囊壁回声与均质型相同,其内部回声可见裂隙样、片状无回声,或者点状、短线样高回声,内部回声与囊腔内角化物分布不均以及角化物钙化有关。 ![]() 3、混合回声型 本型超声表现具有一定特征性。Ⅰ.表皮样囊肿破裂时表现为大致为圆形及椭圆形,局部囊壁可见连续性中断,囊周围回声混乱,边界不清晰;Ⅱ.螺纹征 表现为多发的环形高回声与低回声交替层样排列呈螺纹样改变,多发生在睾丸内病灶。Ⅲ.合并慢性感染时 表现为类实性低回声,边界清晰不规则。 ![]() 彩色多普勒表现 所有未合并感染表皮样囊肿囊内无血流信号显示。当破裂合并急性感染时囊肿周边可见增多甚至丰富血流信号。当合并慢性感染性肉芽肿时囊肿内部可见丰富血流信号,走行规则,无“马赛克”血流改变。 表皮样囊肿(epidermoid cyst):来自外胚层,又称角质囊肿(keratin),为先天性良性肿物。偶可因外伤,摩擦引起。囊壁为正常表皮,内含角质物,有时有胆固醇结晶,可单发也可多发。开始为小结节样,以后逐渐缓慢增大,一般与表皮粘连,与皮下组织不粘连,可活动,不疼也不破溃。表现为坚硬,圆形小肿物如豌豆大小,不疼。发生于脑膜内的表皮样囊肿,常堆积有分层次的表皮角化鳞片,有特殊的银白色,称为胆脂瘤。囊肿可继发感染,感染后,囊肿可与周围组织粘连,极少数可恶变。 皮样囊肿(dermoid cyst):由外胚层起源,属先天性良性肿物。可发生在身体许多部位如皮下,软组织内,骶尾部、卵巢、纵隔以及椎管内等。面部尤以眼周,眉外鼻根处。枕部亦多见。皮样囊肿的壁由结缔组织构成,内面衬有与皮肤相同的鳞状上皮,壁内尚有毛发,皮脂腺、汗腺等组织。囊腔内含有淡黄色油状液体,包括皮脂,脱落的上皮及毛发。肿物多单发,发生在皮下软组织深层,圆形,与基底部筋膜粘连而不能活动。长期压迫骨面时可使骨凹陷。出生时即有,也有生后不久发生,随年龄增长而缓慢增大,直径一般1~4厘米大小,无疼感。极少数可恶变。发生在鼻根部时,应与脑膜膨出鉴别。后者位于正中,可因压迫而缩小,X线片可见颅骨缺损。 皮脂腺囊肿:俗称“粉瘤”,是指因皮脂腺导管阻塞后,腺体内因皮脂腺聚积而形成囊肿。这是最为多见的一种皮肤良性肿瘤,很多人都曾有过长粉瘤的经历,尤其是处于生长发育旺盛期的青年人。 皮脂腺囊肿好发于头皮和颜面部,其次是躯干部。由于其深浅不一,内容物多少不同,因而其体积大小不等且差距很大,小的如米粒大小,大的如鸡蛋大小。往往被诊断为脂肪瘤,纤维瘤等。皮脂腺囊肿生长十分缓慢。 皮脂腺囊肿多为单发,偶见多发,形状为圆形,硬度中等或有弹性,高出皮面,一般在1毫米内,表面光滑,推动时感到与表面相连但与基底无粘连,无波动感。皮肤颜色可能正常,也可能为淡兰色,增大过快时,表面皮肤可发亮。有时在皮肤表面有开口,可从此挤出白色豆腐渣样内容物。这个开口即通向皮肤表面皮脂腺的开口所在,开口凹陷系导管长度不足所致。皮脂腺囊肿往往并发感染,造成囊肿破裂而暂时消退,但会形成瘢痕,并且易于复发。皮脂腺囊肿癌变的机会极为罕见。 超声表现见皮下一囊性包块,内部回声均质,较大的内部回声见细小光点,挤压光点会动,内部无血流信号,曾经见过二十岁少伙子大腿后壁上长一对皮脂腺囊肿,大小似睾丸,回声似睾丸,手术后证实是曲型的皮脂腺囊肿。 表皮样囊肿与皮样囊肿的鉴别: 任何一种疾病的影像的特征与其病理特点一定有着相应的联系,首先在病理上:表皮样囊肿指,表皮样囊肿的内壁为皮肤表皮的复层鳞状上皮结构,可有颗粒层,囊内充满角质,大体上看为灰白色豆渣样、干酪物。病因多为外伤引起皮肤上皮进入到皮下引起。 皮样囊肿是指囊壁除鳞状上皮外,尚有真皮,不等量的皮下组织和皮肤附件,如毛囊、皮脂腺、汗腺等,由于这些结构均来源于外胚层。好发于青少年,生长缓慢,呈圆球状,常位于皮下或粘膜下的较深部位或肌肉间隙。 超声表现:均为类圆形或椭圆形囊性包块,囊壁回声较明显,CDFI:内部一般无血流信号。内部回声可因囊肿内容物构成的成分不同而不同。 表皮样囊肿:因其构成成份比较单一,其内部一般为弥漫性强弱相间点状回声,如有感染坏死,内部回声不均匀,可出现无回声或是团状高回声等。 皮样囊肿:因其成份相对复杂,其内部回声不均匀,相对杂乱,强弱不等。 更多浅表软组织超声诊断知识,主编推荐 《浅表软组织疾病超声诊断与病理对照图谱》 |
|
来自: xiejj > 《膀胱,前列腺,睾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