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三步: 第三步:设为星标☆。 ![]() “女性如何做决定”,一开始就是一场有点出乎我意料的读书分享会,报名快,新人不少;结束时,意犹未尽,我和大家一样,日后仍会从分享交流碰撞中的观点、角度获得启发。 ![]() 【关于3月】 每年3月,感觉全世界都注意到了女性,但热度是限定的,节日祝福很快过去,商家优惠在倒计时。而这期读书会的日期,好巧不巧,在315。 今年三八节期间,有一组广告(或者说祝福语)被广泛传播,一个妹妹发给我看,说哎,好象今年的风向变了。是的真的不错,我最喜欢的一句是:“每个吃饭的人都应该洗碗。”同时最觉得诡异的一句是:“今天,祝她是她自己,祝她不是谁的女儿、妻子、妈妈。”乍一听好舒爽,但一想又好微妙,说明这些身份日常真是不容易。 【当女性做决定】 开场两问:你认为自己是一个很会做决定的人吗?回顾目前的人生,你有做过好的决定吗? 第一个问题举手的人少,严谨的vv问:“怎么样算很会做决定?” 第二个问题举手的人多一些。也有书友沉思着,都没有举手。 我,和大部分人一样,不觉得自己聪明果断,但尽力,有时做的决定承蒙生活垂爱。 期待的分享环节。 主理人Nicole几乎场场读书会都报名,这次她说要分享《傲慢与偏见》。她的开场绝不走寻常路,你以为她要讲女性在亲密关系中的决定?不,她分享的不是女主角伊丽莎白的爱情观,而是其为人处事:冷静分析,知道自己要什么。 她说自己一读再读,始终相信自己的初衷,做决策时不容易被人带偏,不被环境吓跑,不被自身的条件限制,例如开书店的时机、资金,学特教和心理疗愈时的语言、专业。 ![]() 庄庄是护士,工作负责,领导交办的任务都做得很好。她先做了“5%的改变”,要求自己学会表达、主动表达,所以决定从这次开始,参加读书会并不只当听众。 她分享的是《蔡志忠:动漫一生》,从一个初中生到漫画大师,从收到一封台北的邀请信开始“向前走,什么都不怕”,每一个决定都是对这个世界的理解,他一路都随性、尽力,也取得了成功;72岁出家做和尚,亦令她敬佩。 ![]() 率真的她讲了一个小花絮:报名分享后,她花了一整天的时间准备5分钟的分享内容,心情紧张的同时,也曾“抱怨”自己为什么选择做这么难的事,但分享本身,成为意义。 小谭才大一,离乡上学,特别想家,决定做一些事,和厦门多一些链接和归属感。 她分享《开罗紫玫瑰》,伍迪·艾伦的电影,讲述经济萧条时期,一个从婚姻关系到经济状况都处境糟糕的女性,很魔幻地和电影中的上流社会男子有了交集(屏幕上的人走下来了),似乎有过新的人生选择,但又回归了原先的生活。 年轻的女孩说:“女性做选择时,总是无法逃离困境,因为她们是依附于男性的,要基于自己作为主体,才能有真正的决定。” Yolanda第一次来读书会,聊到最近的电影《还有明天》,女主角不依附别人,为了争取自己的权力去投票,勇敢、干脆,走出了真正的“女性做决定”的路。 她是一个很高效的职业女性,说平时连做家务都要开着播客听,时刻要学习进步(听得在座几位狂点头,“一生要强”的中国女人……)。最近她的功课是学习放松,保持对自己的观察。 大三的安里半即兴发言,从妈妈带给她的影响开始,自豪地谈到自己充满干劲的现在。“想做就做,哪里都是自己的舞台。”她也很感谢因为书店而认识了许多不同年龄的朋友,在日常交流中获益。 ![]() 在高校工作的书友说,“小的决定,像是完成拼图”,比如这次决定参加读书会,好象是灵光一现的决定,其实一直都在关注麦浪书店,走进来参与是把那一块拼图放上去;大决定不知道怎么做的话,可以观察自己的身体,身体的反应是一种信号。 我分享的第一本书《遇见未知的自己》,堪称国内出版届“身心灵成长书”的鼻祖。张德芬文笔一般、故事一般,但这本书动人有力。 希腊神庙门口写着“认识你自己”——女性在这方面做得太多了,我们喜欢向内挖掘,在做决定时,把自己像剥洋葱一样,剥了一层又一层。书中最出圈的金句是:“亲爱的,外面没有别人,只有你自己。”(我以为这是一本“老书”了,但现场有好几个声音都接上了这句话。) 分享的第二个内容是一篇推文《因为不会吹牛,女性一生比男性少赚700万》,5年前读到时,非常震憾。确实仅因性别就有很多差异,即便同职级,女性的薪资也比男性低;而且我们从小被教育不要出风头,女性更容易把功劳让出去。但倒也不用”吹牛“,只要真实展示自己就好,面对夸奖时,不必过于谦虚、“认弱”,现在我们要勇于认强。 《女性如何做决定》这本书信息量大,比如: 1. 女性并不是依靠“直觉”做决定,背后其实有许多信息的支持,包括女性决策者更倾向使用数据; 2.采用“5秒皱眉法”,置身于一种批判性情绪中,可以更有意识思考问题; 3.女性做决定时,还可以——“像你身边有魄力的男性那样自信”。(大家都笑了) 交流环节:在做决定时,都会和谁商量? 有人听妈妈的建议;有人自己做决定;有人“中年叛逆”不听父母的了,幸运找到自己;有人定期找心理咨询师,给自己更多的勇气;有人遗憾年轻时不敢、不懂向更有阅历的前辈请教。 我们聊了一个关于女性的敏感话题。在面对重要的、关乎身心的问题时,不要因为羞耻感而做出令人遗憾的决定,要和真正会关心你、正确的人交流、求助。 昕为的发言特别好:“女性不要太追求负责任、清白感,要更关注结果,而不是在过程中过度思考。只要是你想要的,就能专注结果,过程会做出更多有利于你的决定。” 这番话激起好多共鸣。 【5%的改变】 “5%的改变”,是一种温和而实用的心理干预理念,指的是不追求100%颠覆性的改变,而是通过每日可执行的微小的改变,打破惯性和局限,在保持现状的同时,逐步积累微小的调整,最终实现更大的改变。它的关键行动是“最小行动按钮”:设定一个非常小的目标,例如每天做一个俯卧撑或睡前复盘3分钟,启动“向上螺旋”,带来积极的循环;即使最终没有完成,也能积累新的经验。 我分享的是自己如何从“穿对颜色”开始,走出低谷情绪状态。三年前的3月,我在手机备忘录写下“拯救我计划”5个字,其实也不知道怎么开始,但希望自己即使状态不好,看起来也不会太糟。穿对颜色,是一个重要的暗示。结果每天认真穿衣,拍照记录,不但帮助调整了心情,还产生了很多连锁反应,人变得更自信,也渐渐穿出了自己的风格,还相对节约时间、省钱(不乱买)。 有书友说“悲”字是心上有“非”,总是否定自己。从小到大,父母总是在提“别人家的孩子”,她意识到自己的内在渴望被看到——5%的改变是每天夸奖自己,具体地夸奖,给予有效的认可。 也有书友感到失落,对生活不那么满意,忍一忍也能过但不甘心;改变的代价似乎又太大,令人迷惘。 有书友对改变“没有预期”,但近来有一个感悟:因为工作需要关注到许多人的状态,之前的自己像是“情绪的容器”,但容纳太多别人的情绪,其实对自己是不好的。如果要改变,就从“容器”变成“河流”,让它们流淌过去。 大合影之后,我通常称为“映后交流时间”,大家三三两两聊了起来,产生了更多具体、细致的话题。直到书店梁家辉默默把长桌边的椅子翻到桌面上,打烊赶人。 并不是每个决定都那么棒,但对生活进行观察,每个决定都是对自己的新认识。 就像这样一个夜晚,大家决定来参加读书会。 【附记:男性们】 读书会当晚来了近30人,有1位男性——庆庆,是我们的“男姐妹”,他即将成为高校辅导员,全程倾听,带着一种“人间观察”的feel,结束后他写下:“学到很多。认识自己,打破束缚,勇敢尝试,拥抱美好。” 庄斗老师留言:“致敬中国女性。” 这样的交流之晚,女性的思考、决定也不仅是女性的。 【又附:未到场的朋友们】 附:刘健的分享 ![]() 【再附:我们会被书籍打动】 在读《女性如何做决定》这本书时,我发了个朋友圈,因此链接到编辑李若杨老师、译者张佩老师。这本书2017年7月出版,到现场快8年的时间,依然影响着读者,并因这个话题在中国南方的小书店里与书友们产生深度的共鸣。 书籍的魔法可能看似微小,但点点烛火汇聚,每一本书籍所传递的知识和智慧,将分散的个体联结起来,聚成一个充满理解和支持的小社区。 ![]() ![]() ![]() ![]() ![]() ![]() ![]() ![]() ![]() ![]() ![]() ![]() ![]() ![]() ![]() ![]() ![]() ![]() ![]() ![]() ![]() ![]() |
|